西藏风光


Friday, April 20, 2012

净水如意宝40

己二、别察因体果分三:一、抉择因为无相 二、抉择体为空性 三、抉择果为无愿
庚一、抉择因为无相分二:一、遮颠倒 二、说真义
辛一、遮颠倒分二:一、遮无因 二、遮非因计因
壬一、遮无因
分三:一、略破自然生;二、断诤显示缘起生的规律;三、结成万物有因。
一、略破自然生分二:(一)略说他宗;(二)破斥。
(一)略说他宗
顺世派等认为:如荆棘的尖锐、孔雀翎羽的色彩等,谁也未造,万有都是自然生(“万有”就是有显现的万物。“自然生”就是无因无缘自然就生。)
顺世派的由来:往昔天人和非天之间发生战争,天人秉性慈善,不善于打仗。有个叫“普尔巴”的天人,为发动天人应战,写书宣扬没有善恶因果和前后世。这就是天界顺世派的由来。在人间有邪恶的父亲为了与女儿行淫,也安立此种观点。
顺世派承许万物没有因,由三喻一理作为立宗的根据。三喻是:(一)草地上自然生蘑菇,比喻万物无因而生;(二)地上的尘埃被风卷走,比喻无果(就是人死如灯灭,没有后世和解脱,所以为后世和解脱修行毫无结果)(三)太阳东升西落,水往下流,荆棘尖锐等,比喻本性而生。一理是:“前后世等不存在,以未现见故”(意思是:前后世、地狱、天宫、解脱、涅槃、佛菩萨等都是不存在的,因为没见到这些存在。)。像这样否认前后世和因果,否认为后世、解脱、成佛而修行,所以一切行为都是为追求现世享乐而作。
“荆棘的尖锐”:不是由工人剪、切等造成尖锐。“孔雀翎羽的色彩”:孔雀羽毛上的蓝、绿等色彩和圆圈等花纹,不是画家在孔雀身上描绘的。“等”字,比如日光往下照(不是由谁设计而造作的),水往下流(不是以谁往下推动的),豌豆呈现圆形(也不是谁设计制造了这样的形状)。像这样,一切事物都是自然而生,不是谁造作的。
(二)破斥分二:1、以现量破;2、以比量破。
1、以现量破
破斥:于此,首先由世间现量于一切果见能生各果的一切因,不可能见无因而生,
世间现量见到芽是由种子生,火是由木柴生,像这样对一切果,都见到能生各个果的一切因,不可能见到有一个果是无因生的。意思是,这不是错觉,而是以现量很清楚地见到一切果都有因,见不到“无因生果”。
如《释量论》云:“若此有彼生,若此变彼变,说此是彼因,此于彼亦有。”
如果有此法,就生彼法;如果此法改变了,彼法也跟着改变,有这样的“彼随此行”,就说此法是彼法的因。这“此有彼生、此变彼变”的情形,在彼荆棘的尖锐、莲花的茎、叶等上也同样具有。
比如:有荆棘的种子,才生尖锐的荆棘;荆棘的种子被烧焦或者没有得到水滋润等,荆棘就不生或变得弱小等。所以荆棘也是种子、水土等因缘所生,并非无因自然而生。
2、以比量破
此处仅以现量表示,亦含比量。
“仅以现量表示”:顺世派被称为“寻思者之王”,原因是他讲量时只承认现量,不承认比量,因此针对他只以现量破斥。意思是:你只承认现量,现在以世间现量也见到一切果都有自己的因,决不是无因生。
“亦含比量”,就是“一切果决定有因”这一点也能由比量证成。比如某处冒了烟,就能推断那里有火;听到“哗、哗、哗”的声音,就能推断附近有水。以世间比量也能推断一切果都是由因缘生,而不是无因生。或者如果无因,就应成恒有或恒无,但这和事实相违。这一点将在下文解释。
二、断诤显示缘起生的规律
若想:如莲花的茎、叶等种种差别,因上不见故,有彼种种差别之因实不应理。
比如莲花种子是白色、圆形的,在这种子上根本见不到莲花的茎、叶等种种形状、颜色、香味等的差别。所以说有这茎、叶、花等种种差别的因是不合理的,因为因上见不到这样的差别。
驳斥:若因上真实有果,岂能成立因果?然见莲花的茎等不依自种则不生,彼等是由种子而生。因此,果之差别是由因之差别生故,即果有种种差别,如是因之功能差别也成立有种种。
如果种子上真有后来果上茎、叶、花等种种色、形、香等的差别,怎么成立是因、果呢?只有两个不同的法,由一者生另一者,才成立因果。因上存在的法不成立是因所生。
实际上,莲花的茎、叶等不依靠自己的种子就不产生。在没有种种子时,或者没有得到水、土等滋润时,莲花的茎、叶等根本不出生。而种了种子,得到水、土等的滋润,莲花的茎、叶等才渐次出生。这样莲花的茎、叶等就是由种子所生。
所以,果的差别是由因的差别所生之故,果上有多少茎、叶、花等的色、香、味等差别,因上就有多少功能的差别。比如:有能生茎的功能、能生叶的功能、能生花的功能……。具体到果上有多少片叶子、多少朵花,每朵花、每片叶子有哪种色、香、味等,总之果上有多少种差别,因上就有多少种功能的差别。
就像电脑做出多少种计算、编辑、画图等的作业,电脑上就有多少功能的差别。凡是果上做出的事,都是因上具有功能才做出的,不然因上没有这样的功能,就做不出这样的事。
同样,果上造出了茎、叶、花等的色、香、形等的差别,种子上就一定有造这些的功能,不然没有功能就造不出果的这些差别。也就是如果种子上没有生红花的功能,就生不出红花;没有长绿叶的功能,就长不出绿叶;只有结三个果的功能,也结不出十个果;只有长到半米高的功能,也长不到三米高等等。
所以,虽然种子上见不到红花、绿叶、茎杆等,没有这些果的颜色、形状、香气等,但从它生出了果的种种差别,就成立它上面有生果的种种功能差别。
问:如是因之种种差别是谁造的?
像这样因上的种种功能差别又是谁造的?
答:并非由任何其他作者造作,彼种子也是无有自因则不容生故,乃由彼前因之差别所生。
回答:不是由别的作者造的,唯一是由能生它的因缘所造。拿种子来说,能生它的因缘没有和合,就不可能生它,所以种子也是由前因所生。种子也是一个果,它上面的功能差别同样是由它前因的功能差别所生。
若说:既然彼因有种种功能,何故以现今的麦种只生麦芽而不生稻芽?
既然一个种子上有那么多的功能,能生茎、叶等的种种色、形、香等,为什么以现在的麦种只生麦芽而不生稻芽?为什么不生豌豆等一切植物和猪、羊等一切动物?
答:现今的麦种并非自在持有种种功能,此是由前因之力引出能生自己同类之自性故。此为诸法法性,谁也无法紊乱。
(“自在持有种种功能”:比如麦的种子上不但持有生麦芽的功能,还持有生稻芽的功能、生豌豆的功能、生猪马牛羊的功能,总之能自在持有种种功能。“自在”就是不受因缘的制约。)
中观师答复:虽然现在的麦种有能生麦芽种种差别相的功能,但它不是自在持有种种功能,因为它所持有的功能完全是由前因决定的。它的前因也是麦种,更前面的麦种和水、土等因缘和合引生了它,由前因的力量决定它只具有生同类果——麦芽的功能,因此就只生麦芽而不生稻芽。
拿西瓜种子来说。为什么西瓜种子只生西瓜而不生东瓜呢?因为西瓜种子上持有的功能是由前因决定的。它的前因是更早的西瓜种子和水、土等。当时这些因缘和合,就逐渐长出西瓜,西瓜里有瓜子。以前因的功能决定后来生的瓜子只有生同类果的功能,所以就只生西瓜,而不生东瓜等其它果。
“此为诸法法性,谁也无法紊乱”:“此”就是任何因只能生同类的法。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会种瓜得豆。“法性”就是诸法法尔就是这样的体性。
推展开来,比如苦乐的种种差别都是由善恶业的种种差别,没有丝毫紊乱而各别发起的。再推究,一切万法都是如是因生如是果,丝毫不会紊乱。从心上说,一心造十法界,心是什么因,就生什么果,恰如其分。所以这是法性,没有人能把它改变成以因生不同类的果等,也就是永远不可能行善得苦、造恶得乐,造地狱因生天堂、造生死因得解脱等。
从理上说,虽然由果推因,会知道果的差别源于因的功能差别(比如火的热性是由因缘决定的,以特定因缘就只生火的热性,而不生其他体性),但一切道理归在根源上,就只是法尔道理。也就是问到究竟处:为什么因只生同类的果而不生其它果?答案是:“法尔如是!”比如问:“水为什么是湿性呢?”一般的回答:“能生水的因缘集聚了,所以水是湿性。”但说到究竟处,就只能说:“法尔如是!”像这样“因只生同类的果”是万法的法性,谁也紊乱不了。
三、结成万物有因
因此,无因则成恒有或恒无,而万物皆可见时处间或性故,成立有因。
如果万物是无因而生,就应当恒时有或恒时无。比如:如果无因而生莲花,就应当一年四季都出莲花,不但在水中、陆地上,连山崖上、虚空中也要恒时生莲花。既然不必因缘就能生,那应当像此时此处生莲花一样,在一切处都恒时生莲花。道理是公平的,如果无条件就能生莲花,就应当一切时处都生莲花。相反,如果此时此处没有生莲花,也应成一切时处都不生莲花。因为如果某时某处生了莲花,那为什么此时此处不生呢?既然无因能生,就应当生。所以如果不生,就成了一切时处都不生。
所以,总之承许万法无因,就应成恒时有或恒时无,不可能此时此处有,彼时彼处没有。如果生某个法有时间和处所的间或性,那就不成立无因。但万物都见到有时间和处所的间或性。比如旃檀树在印度某些地区生长,在西藏等地区不生长,就是处所上的间或性。草原上的花只在夏季开放,不在冬季等开放,就是时间上的间或性。冬天河水结冰、夏天不结冰,印度产大象、汉地不产大象等,也都是时处间或性。“间或性”,就是万物此时有、彼时没有,此处有、彼处没有,不是一切时处都有或一切时处都没有。
顺世派认为万物都是没有因自然生的,就像大地上自然开花结果、水自然往下流、太阳自然有光明等等。
中观师破:
首由世现量,见于一切因,
首先由世间的现量能见到万物都有能生它的因缘。“现量”是针对对方的回答,他们成立无因生的理由是:现量没有见到万法有因,所以是自然生的。这里针对他说:由世间现量见到万物都有因,你们被邪见蒙蔽得太深,明显的事实都视而不见。
睁眼看看,世上所有的人、所有的动物都是从父母生的,不可能无因而生;地上的花草树木、瓜果蔬菜哪一样不是从种子、水、土等因缘生的?再看看你使用的一切资具,不论是房屋、车辆、飞机、轮船、火车、电脑、电视,这种种内外法都是由能生它的因缘和合而生的。所以现量见到万物都是因缘集聚才生、因缘不聚就不生,世上没有一物是自然生的。
这里“首”字是针对对方不承认比量,就首先用现量破它。其实还可以用比量破。怎么用比量破?就是如果某个事物是无因而生,那应当任何时处都生。比如此时在东方无条件就开了一朵花,那为什么不在南西北方等任何处都开这朵花呢?为什么不在任何时候都出现呢?因为不必要条件就能生!或者说:不必要条件就出了一间房子,那为什么不到处出这间房子呢?为什么只在此时此地才出这间房子呢?不必要条件就能出呀!所以如果不必要条件就有,就应该任何时处都有。这是用同等理破他。
莲之茎等别,乃由因别生。
对方说:没看到莲花的茎、叶等差别,包括茎等上的形状、颜色、香气等,在小小的莲花种子上存在,怎么能说是它生的?
我们说:如果茎、叶等的色、形、香等都在种子上存在,那还叫做因吗?比如在树种子上存在它的果——参天大树,那还叫种子吗?只有先前没有果,因缘和合才生了果,因缘没和合就丝毫不生,才安立此果是由此因生的。这样就知道,果上莲花的茎、叶、花等一切差别都是由因上功能的差别所生,这一切都是由种子决定的。
比如由这个种子就决定果的内容是白色莲花,有八片花瓣,花只能开若干天,不可能有十六片花瓣、也不可能显现红色、也不可能延续到四个月开花。因上的功能只是如此,所以就只生这样的莲花。这就知道,莲花上的一切差别完全是由种子上功能的差别决定的,莲花上的任何细节都在种子上有能生它的功能,不然就绝不可能这样生,功能不同也不可能这样生。这就知道,果上有多少种差别,能生的功能就成立有多少种差别,比如有能生花的功能、能生叶的功能、能生香气的功能、能生颜色的功能等等,都是种子上有功能才能生,不是没有功能而能生。
好比这间房子,它是一个果法,面积多少、有多高、采光如何、通风如何、保暖如何就是果上的差别相,这都是由建成它的因缘决定的,因上设计如何、位置如何、建材如何、建造如何、装潢如何,由这些因上的功能差别就决定了果有哪些差别。果上出现的任何相状都是由因的差别来的,没有一相是无因生的。
因别以谁作,由前因别生。
对方又说:你说种子上有能生茎的功能、能生叶的功能、能生花的功能等等,一个种子上有这么多功能这是谁造的?没看到谁造,不是自然有的吗?
中观师破斥:没看到并不代表不存在。其实,莲子也是从莲蓬里采出来的,并不是无因来的。你看远一点就看出它也是由前因生的。也就是它是从莲花里来的,莲花又是从再前面莲花的莲蓬里取出莲子,种到地里,才长了它。所以莲子上具有的功能差别是由再前面的种子、水、土等因缘差别决定的,丝毫不是自然成就的。
就像这间房它是一个果法,它的差别是由建材、设计、位置等各方面因缘的差别所生,但因缘上每个部分比如窗户、墙壁、地板、灯等又是由前面因缘的差别所生。比如一块地板上的差别相就是由造它的因缘差别所决定的。这么观察,就知道任何差别相都是由前因的差别所生,不是无因而生。
何故因生果,前前之因力。
对方说:小小的种子上有生茎、叶、花等好多差别法的功能,为什么只生一个果,而不生其他果呢?比如麦种为什么只生麦芽而不生稻芽呢?
我们说麦种只生麦芽,是由于麦种子上只具有生同类果的功能,而不是自在持有生麦芽的功能、生稻芽的功能、生黄瓜的功能、生西瓜的功能,乃至生山河大地、男女老少等一切器情万物的功能,它持有什么功能完全是由前因决定的。
好比西瓜,西瓜子只能生同类的西瓜,不可能生其它果,原因是西瓜子是由更前面的种子加上水土等因缘长出西瓜,再从西瓜里取的子,所以这个瓜子上持有什么功能是由它的前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它不是自在持有种种功能,而是由因缘决定它只持有生同类果的功能。
这样就懂得万物随因缘生,包括外在的器世界、内在的有情乃至六凡四圣任何一种法都是因缘所生,以怎样的因缘就生怎样的果,不可能生别种的果,如果不生果或生别种的果或者无因就生果,那都成了因果律紊乱,但绝不可能紊乱。这是法界最奇妙的定律。

净水如意宝39

  (接下来看偈颂:)
彼宗于心境,极难立实有,
  彼宗指实事宗。认为真实中事物实有的宗派,都叫实事宗。承许真实中万法无自性,就是中观宗或空宗。两者对万法胜义体性的承许截然不同,前者承许有实法存在,后者承许无实法存在,完全是空性。对实事宗来说,成立心和境实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拿不出成立心境实有的正量。凡是立宗,不能凭自己的想象、臆断或猜测,必须有能成立的量才能建立起来。如果没有能成立的量,就无法建立。
若由识成境,依何立识有?
  对方说有能成立的量。以什么量能成立呢?就是由心识这个量能成立。意思是:由眼、耳等识现量取到了境,就成立真实有境。这就是由识成立真实有境。
  比如:耳识明明听到了有鸟叫声,就成立真实有鸟叫声;舌识明明尝到了有酸甜苦辣,就证明真实有酸甜苦辣;或者在冬天由身识明明触到了寒冷,就成立真实有冷触。像这样,以识这个量就能成立真实有境存在,因为见到了、听到了、尝到了等等。
  中观师问:你说由识能成立真实有境,如果识是真实有的,可以这样说,但你依据什么成立心识实有呢?
  对方特别相信自己的心。他认为耳闻目睹到了,当然真实有境。他不知道心也有真、妄之别,比如梦中有对高山流水的了别,那个了别是真实的吗?如果是虚妄的,能依它证成真实有高山流水吗?当然不能。又比如错乱的眼识见到了空中有花,但以它能证实空中有花吗?所以必须说明你怎么成立能立的识是实有的。
  这么一问,对方就说:
由境立识有,
  有所了别的风声、雨声,就成立有耳识存在;有所了别的酸甜苦辣,就成立有舌识存在;有所了别的冷、热、软、硬,就成立有身识存在。这样,由于有所了别的境,就成立有识。
  他认为有所了别的境当然有识存在。识不存在,怎么会有所了别的境呢?所以有所了别的境,就成立有识。
依何立境有?
  再问:如果境是真实有的,可以以它为根据成立有心识,但你怎么成立境是真实有的呢?如果境是虚妄的,是像空花、阳焰那样的相,能成立识是真实有的吗?
  这样他就说:
由互观待有,
  心和境是彼此观待而有的。观待有所了别的境,就成立有识;观待有了别的识,就成立有那样的境。比如:有所了别的鸟叫声,就成立有耳识;有耳识的了别,就有那儿的鸟叫声。心和境是一者证成另一者。比如看电影时,怎么说心和境是真实有呢?因为眼前现了那样的画面,就成立有眼识;因为眼识有了别,就成立有那样的画面!
  这时中观师就抓住互相观待而有破斥说:
二者成无实。
  既然是观待而有的,那就不是实有的。观待有自性有相反。如果是自性有,就不必观待其它,是自身就有的、自己就成立的。观待而有的就不是本自成立的。
  也就是:有心才有这样的境,无心就没有这样的境,这样境就不是离心自己成立的,所以不是实有。换过来,有境才有这样的心,无境就没有这样的心,心也不是离境自己成立的,所以也不是实有。像这样,如果两者是观待而有,两者就应当是无实的。
  比如看电影时,显现种种画面、声音和情节,就生种种眼识、耳识和意识,这些识是观待当时的境生的。所以这不是离境本自成立的,也就不是实有的。进场前,不知道会放映什么图像、声音。后来放映中生起的那些心并不是自己就成立的,如果是自己成立的,那它的生起就不必要观待看电影。事实上,观待当时出了什么图像、声音才起那些心,不观待就一个心也不会生起。
  现在眼、耳等的识都是缘境而现的,缘什么样的色、声等境就起什么样的心,所有的心都是观待境才有的。既然是观待境才有的,就不是自己成立的,寻找它的实体时丝毫也得不到,哪里有独立存在的心呢!像这样,一切缘境的心都是妄心,不是真心。
  反过来,境也不是单独有的。心前现的一切色、声、香、味、触都是心变现的,跟梦中的境一样。心有则境有,心无则境无,所以境是观待心而有的,没有独立的体性。
  比如《高僧传》记载,有位法空禅师住在静处,夜晚常听到屋外叫空禅的声音。等他开门,又不见踪迹。这时他就悟了这是自心境界。以后就没有声音出现。像这样,叫空禅的声音不是自性成立的,它只是观待心现的;了别空禅这个音声的心也不是自性有的,它是观待空禅的声音而有的。在觉悟到唯心所现、心外无体时,空禅的声音就消失了,对声音了别的心也没有了。所以心和境都是虚妄的。
  又比如在恒河边上,六道众生见到六种不同的景象,他们都看的是恒河,为什么现相不同呢?如果境上实有恒河的水,那六种众生见到的都是河水。但是六种众生见到的是六种境相,可见境是观待心现的。
  这样就知道,如果心和境彼此观待成立,那两者就都是无实有的。
无子则无父,子为从何生?
  这是再用父子的比喻作启发。没有子就立不出父,说明父是观待子而施设的,没有不观待孩子自己成为父亲。所以没有子就立不出父亲;而没有父亲,子从哪里出生呢?
  这是表示心境观待而有,因此都无实有。以境来说,没有境就成立不了心,因为心不是本自成立;而没有心,那个境又怎么独立存在呢?有离开心自己成为境吗?所以没有心就成立不了境。
  刚才说了心观待境而有,不会自己独立出现。像前五识它是取境起的,第六意识也是因缘起的,谁说独自就出现了一大堆心呢?不是由这样的色声香味触,才成立这样的心吗?不处在地狱里,会出地狱众生的心吗?不处在人间会出人的心吗?不可能独立起的!所以没有境就施设不了心。
  父子的比喻是表示:离开境,就没有独立的心,所以心没有自性;而没有心,也不会有独立的境,所以境没有自性。
无子定无父,如是二皆无。
  像这样,没有子,就决定没有他前面的父。这里表示所立,表示能立。
  这是针对心境互相观待而有而做的破斥,对方的逻辑是:识是真实有的,因为境有故;境是真实有的,因为识有故。现在破斥:你们说的识和境是观待而有的,又用以一者作为能立来证成另一者,现在所立还没成立时,能立就还没成立;能立还没成立,就无法用它证成所立。所以说如是二皆无
  比如他说识是真实有的,因为有所了别的境。现在所立——“识是真实有的还没成立,能立——“有了别到的境就没有成立,因为境不会自己成立,它要观待识才成立,现在识还没成立是真实有的,它所了别的境怎么能成立是真实有呢?(比如眼识还没成立是真实有的,怎么能说它了别的境是真实有的呢?假如眼识只是错觉,它了别的境会是真实的吗?所以,所立的识真实有还没成立,能立的境真实有就连带没有成立,而能立自身还没成立,怎么能用它证成识真实有呢!
如芽从种生,由芽知有种,
依境所生识,何不知有境?
  对方又说:虽然彼此观待成立说不通,但可以依据有果就必定有因这条道理来成立。比如芽是从种子生的,由芽就知道有它的种子存在。比如麦芽是从麦种生的,现在有麦芽生了,那肯定有它的种子存在,没有种子怎么会生芽呢?由于它是由种子生的,从它生了就知道有种子。
  同样,识是由境这个所缘缘发起的,比如依于声音才生起了别声音的识。现在有识生起了,就证明有它的因——境存在。
以彼异芽识,虽知有芽种,
然于知彼境,以何知有识?
  比喻说的由芽知道有种不恰当。能知者不是芽,而是芽之外的心,因为芽是无心的法,不会知道有种子,只是芽外的心由衡量种子和芽的关系,才认识芽是从种子生。这是以知因果的量了解这一点的,不是芽自己知道有种子。
  比如:心首先看到这里种了种子才生那样的芽,没有种种子就不生那样的芽,由此认定芽是由种子生的,以后见到芽时就知道有种子。这样是由芽外的识认识之后说的。
  但你说有所缘境才生起识,所以从生了识就知道有它的因——,但只有证成识实有,才能依据它证成境是实有的。但以什么证知识是实有呢?是以识自己,还是以识外的心。如果以识自己,那胜义中实有的识自证是无法成立的。因为如果在一个识上有能证、所证两分,那就是两分的假合,不是实有的;如果识没有两分、是独一的,也无法成立证知,因为只是独个无二的法,不可能自己在自己身上运转。但如果心是像梦幻一样的假有,那可以安立有两分等。就像梦中的心,当时心现的时候有个相,正现相的时候又不是无知,有对相明了的觉知,这样在一个心上可以安立几分,就可以成立自证。但你说的是实有的一个心,那就分不出能证和所证,分不出就成立不了证知,所以自证不成立。
  他证呢?他证就要由识之外的一个心证知它,作为一个证知者必须是真实的,虚妄的心不能作证明。这样这个能证之心的真实性又由谁证知呢?自证不成立,他证又要由第三个心证知它。这第三个心作为证知者也不能是虚妄的心,它的真实性又由谁证知呢?……像这样就无穷无尽了。
  这样自证和他证都不成立,就无法证成心识是实有的。心识实有不能证成,怎么能由它了解到它的因——所缘缘的境是实有的呢?所以境是实有也难以成立。

净水如意宝38

壬二、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实有的观察是指观察者的心是实有的,观察的境是实有的。“以实有的心观察实有的境”这是在正理前无法成立的。
分三:一、略说实有之观察不应理;二、破救;三、总结。
一、略说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若按实事宗所说,心境二者极难安立实有,无能立之量故。
(“实事”就是真实存在某个事物。比如真实有我、真实有上帝、真实有微尘、真实有心等等,像这样实有其事,就叫“实事”。不论是外道或内道的有部、经部、唯识等,凡是安立外在微尘以上的色法或内在刹那识以上的心法,只要承许实有其事,就叫做“实事宗”。)
按照实事宗所说,心境二者是很难成立实有的,原因是:要成立心和境实有,必须用量来成立,但没有能成立心境实有的量(“量”就是无欺的心或者符合事实的认知。)
二、破救分二:(一)破除心境彼此证成;(二)破除“由果识了知有因——所知”。
(一)破除心境彼此证成
若说:由“识成立量”成立有境义,即:以此识量见彼有故。
上面中观师说:心、境无法成立实有,因为没有能成立的量。
实事师补救说:由识这个能成立的量,成立“实有种种境义”,意思是说:由于识见到了它存在,所以成立有境义。比如:由眼识成立实有色法,因为眼识见到了有色法(比如见到有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由耳识成立实有声音,因为耳识听到了有声音(比如听到了风声、雨声、男声、女声)。所以以识这个量就成立有种种境义,不是没有能成立的量。
(“境义”就是境上的色、声、香、味、触等义,比如一棵树有枝、叶、花、果,种种形状、种种颜色、种种香、种种味,就是树这个境上的种种义。)
破斥:依何者成立识实有呢?于彼,以识自证,胜义中不成;以他识安立,亦成无穷故;此外更无能立。
中观师破他:你说真实有这些色声等境,理由是“眼、耳等识见到它存在”,但你依据什么成立“识是真实存在的”呢?能证实这一点的,要么是心自己,要么是心以外的其它心,但以心证知自己实有在胜义中无法成立,“以其他心证明而安立”又成了无穷(也就是,第一个心实有要由第二个心证明,第二个心实有要由第三个心证明……,这样就成了证明永远完成不了,也就得不到证明。)。这样以心自己证明自己不成立,以其他心证明也不成立,这以外没有其它能成立的方式,所以“以识成立境有”没有依据。
这里的要点是:名言中不作审察时,以向外取境的识可以成立有种种境,以内在明了的识可以证知自己,但实事宗承许实有不空的识,所以自证和他证都无法成立。
又说:现量取到了实有的所知或所量故,成立有识。
实事师又说:并不是只有由心识来证实“心识真实存在”,可以由“现量取到了真实存在的所知”来证成真实有识。
比如:现量取到了真实存在的红色,就证明真实有眼识;现量取到了真实存在的香气,也证明真实有鼻识。这样就是由“现量取到了所知”证成真实有心识。
问:依何者成立有所知呢?
问:你依据什么成立真实有这些所知呢?
答:依据识!心、境彼此以一者成立另一者。
回答:我是依据识来成立有所知的。总之,心和境是互相证成的。
比如看见眼前这一页书,“有眼识”和“有这一页书”是彼此证成的。也就是:怎么成立有这一页书?因为有对它的了别。怎么成立有眼识?因为有了别到的这一页书。
又比如舌头尝到了菜的麻辣,舌识和麻辣也是彼此证成的。也就是:怎么成立有麻辣的滋味呢?因为有对麻辣的了别。怎么成立有舌识?因为有了别到的麻辣。或者:耳朵听到乌鸦在叫,耳识和乌鸦叫也是彼此证成。怎么成立有乌鸦叫呢?因为有对乌鸦叫的了别。怎么成立有耳识呢?因为有了别到的乌鸦叫声。
像这样,就是“因为有了别它的心,所以成立有境;因为有所了别的境,所以成立有识”。
以下分两段破斥:1、“观待有”并非“自性有”,因此胜义中无心无境;2、以“父子喻”显示心境不能彼此证成。
1、“观待有”并非“自性有”,因此胜义中无心无境
破:此“有”并非以自性成立,彼此一者观待另一者而有,犹如长、短。因此,立一者时另一者不能为喻,尚未成立故。以此胜义中当无二者。
“由一者成立另一者”这样的“有”,并不是以自性成立的“有”,这样观待另一者而成立的“有”,就像长和短一样。也就是这只是观待其他法而成立的,因此不是本自成立的,也就没有独立的自体,不是实有的。所以心境二者当中,在安立一者时不能以另一者作根据,因为另一者的实有还没有证成。这样以“两者观待而有”就得出胜义中没有心、境二者。
长、短的比喻是说:“长不自为长,观待短为长;短不自为短,观待长为短”。单单自己无法成立长、短,只有观待另一个法才能安立长、短。比如说:树自己不成立是高或矮,相对小草是高,相对大楼又是矮,所以树的高矮是相对安立的。进一步,高矮的程度也是相对安立的,相对人,树是比较高;相对蚂蚁,树是特别高;相对大楼,树是比较矮;相对一万米的高空,树是特别矮。所以在树自己身上并没有真实成立的高或矮。长短只是观待而立的,不是自己成立为长短,所以胜义中得不到长、短。想一想,长、短只是心假立的,怎么可能在真实中存在呢?原本没有长、短。
同样“心不自成心,观待境成心;境不自成境,观待心成境”。也就是:观待是什么样的境,才成立是什么样的心;观待是什么样的心,才成立是什么样的境。在这之外,不是不观待境而自己成立是某一种心,也不是不观待心而自己成立是某一种境。
下面再举例讲讲这两层道理。先讲“心不自成心,观待境成心”:
比如你在电影院里看电影,当时生什么样的心完全观待看什么样的影片,电影里显现了什么人物、情节、声音,就生什么眼识、耳识和意识。这些心不是不观待境而自己成立的。当时生的心完全是观待境而发起的,没有离境独自成立的心。当时放的是喜剧片,就生起一系列观待它而生的心;放的是恐怖片,又生一系列完全不同的心。就在放同一部影片期间,每刹那的境不同,每刹那的心也就不同。所以心只是观待境而有的,不是以自性成立。
又比如进一家饭店吃饭,在吃饭当中会生什么心完全观待境。也就是进的是哪家饭店,里面什么环境,坐在什么座位上,见到什么人,听到什么声音,点什么菜,再怎么品尝。这期间刹那刹那生起的眼、耳、鼻、舌等识,完全是观待境界而决定它的内容。换在另一家饭店,见到不同的色、声、香、味、触,发起的就是另外一系列不同的了别。所以说“一番境界一番心,依缘幻现心无实”。
接下来讲解“境不自成境,观待心成境”:
比如,印度的恒河是什么样的境呢?有没有不观待心而自成的恒河?这是没有的。人的心见到是河水,饿鬼的心见到是脓血,天人的心见到是甘露,观待不同的心就现不同的境,所以心外没有自己成立的恒河。从反面想想,如果恒河是自性成立为水,那任何众生在恒河前都只见到是水。实际上,众生的心不同、所见的境就不同。可见境不是自有自成的,而是观待心成立的。
又像古代的孝子“孟宗”。有一年冬天,他父亲生病,孟宗就去找竹笋。找不到就抱着竹子哭,结果竹笋生出来了。还有越王把一杯酒倒进河里,三军将士喝了河水都醉醺醺的。又有李广小时候没有了父亲。他问母亲:“我父亲在哪里?”母亲说:“你父亲以前被老虎伤了。”李广带着弓箭去捉老虎。进到山里,天快黑了,他见眼前像是老虎,挽弓就是一箭,箭直接射入“老虎”,连箭羽都射进去了。等到近前一看,是一块大石头。
想一想,冬天哪来的笋呢?如果境是离心自成的,那孟宗抱的是没有笋的竹子,念“笋”的心再强也不可能现出“竹笋”。所以这竹笋不是自有自成的,是观待孟宗的心识变现的。再说李广的心当时认为眼前是一只老虎,所以才一箭射入,等看到是大石头时,再想射入就不可能了,因为心前现的是坚固的巨石。总之境是观待心而现的,毫无实有。
这样心和境互相观待而有,不是本自成立的有,因此都不成立实有。所以安立二者中的一者实有时,不能以另一者作根据。(比如安立眼识实有时,不能以真实有色法的境作为根据。安立色法实有时,也不能以真实有眼识作为根据。就像梦中现的心和境都是虚妄的,所以不能说:梦中真实有山,因为梦中的识看到了。也不能说:梦中真实有品尝山珍海味的心,因为梦中有所尝到的山珍海味。)
2、以“父子喻”显示心境不能彼此证成
譬如无子则无父,无施设父故。如是非父,子复从何而生?无因故,二者都不应理。
这是说,没有孩子的话,就施设不了父亲;没有父亲的话,孩子从哪里来呢?不观待父亲这个因,孩子不能独自成立。这样说有父亲和孩子就都不合理。
如同“无施设之子,则其前无父”,如是心境二者中,所立一者不成,如子;彼前能立另一者不容有,如父。以此最终将无心、境二者。
“孩子”指所立,“父亲”指能立。对方说:“境是实有的,因为有了别的心”;“心是实有的,因为有所了别的境”。“父子喻”表达的是:境还没成立实有,哪里成立心实有呢?心还没成立实有,哪里能用来成立境实有呢?换过来说:心还没成立实有,哪里成立境实有呢?境还没成立实有,哪里能用来成立心实有呢?
总之,针对实事师说的“心境互相证成”,中观师破斥:“如果是观待而有,那就不是实有,也就不能互相证成。”就像没有施设父亲的孩子时,就没有它前面的父亲,同样,如果心和境彼此观待成立,那所立的一方还没成立实有时,能立的一方就没成立实有,也就无法用它证成所立。
比如说:眼前的高山形状是真实有的,因为有对它了别的眼识。但高山的形状还没成立实有时,怎么成立有对这个形状的了别呢?这样眼识还没成立真实的话,怎么由它证成真实有高山的形状呢?又比如:狗的身体是真实有的,因为有对它形状、颜色等的了别。但狗的身体还没成立实有,怎么成立有对这个身体的了别呢?识还没成立真实,怎么能由它成立真实有狗的身体呢?
这就看出,如果承许实有,不论比喻上讲的父子、意义上讲的心境都无法成立,但就世俗观待而论,却都可以成立。所以中观宗非常合理。
(二)破除“由果识了知有因——所知”
又想:如此即不说“由互相观待而成立”,然所知之果为识,以此了知有所知,有何不可?如芽从种生,由芽知有种。
在中观师的正理破斥下,实事师也不得不承认“以互相观待而成立彼此都是实有”在逻辑上说不通。这样就又想从因果方面来安立。
他想:现在生眼识等的果是以“所知”为所缘缘,从“生了识”就能推断有它的因——所知存在,像这样由果的识推知有因的“所知”有什么不对呢?就像芽是从种子生的,由“生了芽”就可以推断有它的因——种子存在。
以“取蓝色的眼识”为例,没有所知的蓝色,就不会生对蓝色的了别,而生了“对蓝色的了别”就知道存在它的因——蓝色。像这样,从“生了识”就能了知有它的因——所知存在。
扩展开来,我们心上生起各种各样的了别,有对林林总总人、事、物的了别,有对各式各样色、声、香、味、触的了别,既然生了这些了别,那一定有所知的万法,不然怎么会生这些了别呢?人处在一无所有的虚无中,会有什么了别呢?由果上生了各种各样的了别,就能推断因上有各种各样的所知。就像吃一顿饭生起种种酸、甜、苦、辣的了别,由此就知道饭菜上有各式各样的滋味。
下面分两步破斥:1、破比喻;2、破意义。
1、破比喻
比喻不当。因为“以芽推知有种”不是单以芽自己了知,而是以芽外的其他识在衡量果芽后,了知它有前提因——种子。即:这是分别见种、芽二者后,由“知因果量”而了知,并非无“知因果量”的前提,由仅仅见芽而知。
(“知因果量”,就是以理推知两个法是因果关系的比量。比如见到由烧火就生起了烟,火一灭烟就随着息灭,由此就断定火和烟是能生所生关系。这样认定后,不论见什么烟,都知道有它的因——火。)
中观师破斥说:上面举的比喻不恰当。怎么说不恰当呢?因为由芽推知有种子,不是芽自己知道有种子,而是以芽外的心衡量果芽后,才知道生它有种子这个前提。
所谓的“衡量”,就是从正反面推断:只有种下这个种子,才生那个芽;不种这个种子,就不生那个芽。这样就认识到:先前种的种子和后来生的芽是能生、所生关系。这是以芽外的心观察后,才知道种子和芽是因果关系。比如有一块空地,以前没有芽,后来春天在这里种了种子,又浇水、施肥,就渐渐长了芽。联系前后观察:没有种种子,就根本不生芽;种了种子,才生了芽。所以生芽是以种子为前提。
所以这不是还有犹豫,也不是碰巧猜对,而是排除了不定、碰巧,真正有个“推知因果的比量”才知道的(或者说,这是由正反面的推断得到认定后才这样知道的。)。如果没有“知因果量”的前提,单单见到芽不会知道有种子。也就是:如果心没有见过种子,也没有经过正反面的衡量认定种子和芽是因果关系,仅仅见到芽是不会知道有种子的,因为芽自己身上没有种子。
2、破意义
何以故?就“推知彼境存在之因的识”自身而言,以何根据了知它实有呢?胜义中以自证及他证都不成立故。
(“推知彼境存在之因的识”:“因”是理由,推知境存在的理由就是指由境所生的“识”。)
所谓“从芽了知有种子”,是以芽以外的心见到有芽而且衡量后,才知道有它的因——种子。但“由识了知有它的因——所知”,是以什么根据知道真实有这个识呢?胜义中自己证知自己不成立,以其他识证知也不成立,所以没有根据证明真实有识。既然证明不了“有识”,那怎么能以“有识”作为理由而推知真实有它的因——所知呢?
也就是如果所生的识是虚妄的,那就不能由它推知能生识的境是实有的。就像梦中生的孩子是虚妄的,无法由虚妄的孩子证实真实有他的母亲。
三、总结
以此宣说了承许实有之宗,名言难以应理;承许假立之宗,名言极为应理。
这是对以上法义的总结。

净水如意宝37

  辛二、断能立不应理诤分二: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二、实有之观察不应理
  能立指能成立诸法无生的观察。指对方诤论:真实中说有观察是不合理的,所以由观察抉择诸法无生也就不成立。
  中观师分两步断除诤论:第一步、阐明虽然观察的心和所观境都无实,但名言中安立观察很合理;第二步、阐明如果承许心、境实有,安立观察反而不合理。
  壬一、虽无实然观察应理
  分二:一、阐明虽然心、境无实,但依于名言而说观察是合理的;二、断除能观应成无穷的妨难。
  一、阐明虽然心、境无实,但依于名言而说观察是合理的
  【若说:如你所说,能知、所知无有自性,则应成观察不合理。】
  所知就是所了知的境,能知就是能了知它的心。观察就是用心观察所知。)
  实事师说:按照你的说法,能知和所知都不存在,这样说有以能知观察所知就不合理了,就像说以石女儿的眼睛观察兔角后抉择到兔角的体性一样。
  本来没有石女儿的眼睛和兔角,怎么有观察兔角呢?怎么有由观察抉择到了兔角的体性呢?同样,能知无自性,所知无自性,怎么成立以能知观察所知呢?怎么由这个观察得出诸法无生的结论呢?
  所以胜义方面,以能知的心观察所知万法后,抉择为离戏空性并不成立。名言谛中以能知观察所知后建立三世因果、佛是量士夫、佛法是解脱道等也不成立。
  【答:有境观察心与境所观二者虽非自性成立,然此唯是相依观待而立。因此,这仅是依照未审察、世间共许为真有的名言,而说一切观察,故极应理。】
  以自性成立就是并非依他成立,而是本自成立。)
  观察的心和所观的境不是以自性成立的,所以不成立实有的能知、所知和正理,也不成立实有一个能知以理观察所知。但我们说的所观境只是一者观待另一者而成立。所以我们说观察胜义或观察世俗,都只是依照没有用胜义理审察、世间共许是真有这样的名言,说到以理观察而抉择世俗中的因果、安立三宝是皈依处等等,或者说到观察而抉择胜义中诸法无自性等等。并没有说过实有能知和所知,实有以心观察所知而抉择诸法。
  二、断除能观应成无穷的妨难
  【对此,对方说:为悟入依分别而起的一切戏论法毫无实有,何时以自性不成立的能观或观察心观察一切境时,以彼能观不能自作对境而观察故,尔时第一能观又须以第二观察等故,你的能观应成无穷。】
  依分别而起的一切戏论法,是指依于分别能知所知、自他、轮涅、苦乐等而现起的一切戏论法。分别是起戏论的原因。戏论没有自体,只是由分别现起的,所以毫无实有。这里说到中观师观察的对象是一切戏论法;观察的目的是为了悟入戏论法毫无实有。
  接下来以自性不成立是承接上面说的观察心和所观境都不是以自性成立,而只是观待而立,也就是心不是自己成为观察的心,它是观待境而成立的,所以没有自性,也是戏论法之一。现在要得出一切戏论法都无实的结论,就必须对观察的心也做观察,不然观察就没有覆盖到一切戏论法。
  这样以观察的心观察一切境无自性时,能观者自己也要抉择为无自性,但它不可能作自己观察的境,所以又要由第二个心观察它。第二个心也要抉择为无自性,它也不能作自己观察的境,所以又要由第三个心观察它。这样推下去,观察者就没有穷尽的边际。既然没有穷尽的边际,那就无法完成这个观察,也就得不出一切戏论法都无自性的结论。
  就像世界调查局要由调查得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调查员本身也是人类之一,所以他又要被第二个调查员调查;第二个调查员也是人类之一,又要被第三个调查员调查,这样永远调查不完,就得不出全人类都是假人的结论。
  【回应:于所观诸法观察而见无实后,领解不住生、无生等任何边,尔时于能观无有是此的取之所依或境,某时无有注心之依或境之故,彼有境不生,而寂灭一切戏论。由此说彼能观亦如波入水,于法性中以自性涅槃。】
  某时指初学者不是一下子就能达到。首先要对他指示生不是有生住不是有住灭不是有灭,要这样辨明二谛,世俗中有生、住、灭等相,胜义中是无生、无住、无灭等。某时指不必再轮番观察,已经能修到真实胜义的时候。这时,没有心投注的所依或境时,它的有境就不生起,而寂灭一切戏论。
  像这样,这时不但是生、住、灭等,连观待生而立的无生、观待住而立的无住、观待灭而立的无灭等,对这些观察时,胜义中都根本没有。总之,一切生、无生等观待的境都是没有的。这时就不是住在无生、无灭等单空上,而是一切分别承认的、一切观待安立的全部没有了。
  像这样,万法本来没有观待而成立的境,既然所观的境空无所有,怎么会孤立地生起有境呢?(比如虚空没有任何相,不会孤立地生起缘虚空的心。)所以根本不生有境的心,这样就寂灭了一切戏论。
  如波入水能观的心自己也在法性中以自性涅槃,就是它自身也离一切戏论了,在这么一个法性中入了。
  先是对方提问:你们讲了能知和所知无自性,也就是真实当中能知的心不可得,所知的境不可得,这样还说以能知观察所知是不合理的。
  中观师回答:
心与所观境,二者相依存,
依照世共许,说一切观察。
  虽然真实中心、境都不可得,但按二取心识的现相来说,心和所观的境是互相观待而成立的。也就是:由于有观察的境,才成立是观察的心;由于有观察的心,才成立是观察的境。离境没有能观的心,离心没有所观的境。能观和所观不是本自成立,而是互相观待而成立。
  (比如自己的心在观察:身体存在吗?由于有观察的境——身体,才成立这时有观察身体的心;由于有观察的心,才成立有观察的境——身体。离开所观的境,没有独立的能观的心;离开能观的心,也没有独立的所观的境。)
  像这样,我们说的观察身体观察受观察心等一切观察,都只是依照世间的共许而说的。真实中得不到能观和所观,当然不成立观察。但分别心前有能观、所观和观察,我们是按世间共许的说法这样说的。
  比如世间都说:耳朵听到了声音,他们说真的有声音、有耳朵、也有听到,这是人所共许的。但真实中审察时,声音微尘许不可得,耳根、耳识也微尘许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哪里真的有耳识、有声音、有听这个作业呢?但我们不加审察,只按凡夫心前怎么现的、世间怎么说的,就那么说,说有清清楚楚的声音的相、有明明了了的觉知的心,而且有耳识听到声音。像这样就是依照世间名言而说。世间人认为听到了是风声、声音有多大、是怎么现的,都现了相,有明清了知的心,世间就说这是真的有。
  同样的,世间认为有观察的境和观察的心,而且在做观察,这些是真的有。我们说有观察,就只是依照世间的说法而说的,不是胜义中实有观察而这样说的,所以这样说就完全合理。
何时能观者,以彼观察时,
亦须观察彼,应成无边际。
  对方又说:你们观察的是由分别所起的一切戏论法,毫无真实存在(意思是:戏论法不是以自身的体性成立的,而是由分别现起的,既然是由分别现起的,那就毫无实有或没有自性。)。
  那这样,观察的心也是观待境安立的,并不是本自成立,所以这也是戏论法之一,也要观察。而观察肯定就有能观、所观,不可能自己观察自己,所以又要用第二个心来观察它。第二个心观察它时,也是观待所观的境才成立是观察的心,所以也没有自性,也是戏论法之一,因此又要用第三个心观察它……。像这样,到什么时候完成观察呢?观察完成不了,怎么能得出一切戏论法无自性的结论呢?
  中观师回答:
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依故不生,说彼亦涅槃。
  回答非常妙!对所观的万法观察到究竟时,见到任何法都不住生、无生等一切边。是相对说的。离了一切边,就是。堕在边上,就是住在边上,或者住在分别心所立的戏论上。
  观察万法的真实体性时,最终看到任何法都不住一切边,也就是每个法原本不住在分别心所立的任何戏论边上。比如观察一张桌子,观察到无分微尘时就像虚空一样了不可得。既然不可得,就不是实有的一个,也不是实有的多个;也不是前有后有的常,也不是先有后灭的断;也没有从彼处来到此处,也没有从此处去到彼处;也不是的性,也不是的性;也不是住在上下、左右等任何一方,也不落在过去、现在、未来任何一时;既不落在有边,也不落在无边,也不是既是有、又是无,又不是既不是有、又不是无。像这样见到不住一切边后,能观的心就没有了所依的境相。因此说观察所观已,能观无所依
  无所依是什么意思呢?注意开始两句——“心与所观境,二者相依存。能观的心不可能自己成立,而是要依于攀缘境或投注在境上才能发起,如果所观的境离一切相,那能观的心依什么发起呢?没有攀缘或投注的境,就不生有境的心,所以说无依故不生。所谓的境有则心有,境无则心无就是这个意思。
  比如观察一根柱子,首先心只有攀缘柱子的相才能发起观察,比如衡量:这根柱子是实有的吗?这时心就缘着柱子的影像;然后又缘着这根柱子的上、中、下三部分,观察上面不是下面等;接下来又看到只是三个不同的部分,没有一根柱子,这样就衡量到没有实有的一根柱子。像这样,心缘着所观的境不断地观察。到观察彻底的时候,就见到柱子原本离一切相,这时能观没有了可攀缘的相,有境的心就自然不生。所以说无依故不生
  说彼亦涅槃:由于见到一切法不住在任何边上,心就没有可缘的境,这时无心可生,寂灭戏论。自己明了能观的心它也是本来无有、自性涅槃。或者说,能观的心一旦寂灭了攀缘,这就是寂灭一切戏论,不是另外有什么寂灭戏论。这时心领会自己寂灭戏论,不是还要别的心来观察才知道它是寂灭戏论,因为自己就是寂灭戏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