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入行论第84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四节课
颂词: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思考题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思考题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四种特点:第一、“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人享用美酒或不净行等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第二、“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第三、“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第四、“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世间人都喜欢快乐,但快乐的源泉,应该从内心上来寻找。 这些世间的公案,若结合于我们的修行,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成千上万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上、名闻利养上,每天都在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到头来,快乐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站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触目所及的,都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安乐,但他们最终所得到的,能比得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乐吗?恐怕有点困难。因此,快乐不在外境上,若能通达《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快乐将会永远跟随。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实际上,敌人如果没有这种功德,别人赞叹你不乐意也可以,但若这些赞叹合乎事实,你却千方百计地予以否认,这种行为不太高尚。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判断一切,麦彭仁波切也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我们每天在发心时都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既然如此,别人仅仅拥有被赞叹的快乐,你都不愿意接受,那每天这样的念诵是真是假?你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了殊胜的愿,但实际行动中却处处让人失望,那是不是值得惭愧?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中记载道:有个婆罗门,他的妻子没有生育,妾生了一个男孩。妻非常嫉妒,趁人不注意,用小针刺入小孩头顶,孩子不久就死了。妾悲痛欲绝,后来知道是妻所为,于是受八关斋戒,并发誓要报仇。妾七日后命终,于七八世中转生为妻的孩子,容貌端正、聪明伶俐,但都是小时候夭折,妻哭之甚哀,比妾丧子时哭得更厉害。后来一沙门(阿罗汉化现)告诉了她前因后果,妻才恍然大悟,遂向沙门求戒,沙门让她明日到寺院受戒。次日她在去往寺院的途中,妾化为毒蛇挡道。沙门严厉地作了呵斥,令二人解怨释仇,忏悔怨结。(蛇死后便生人中,妻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嫉妒心不仅能摧毁来世,对今生也有极大的危害。唐朝有一位名叫慧期的僧人,他道志寡薄,妒贤嫉能尤为突出。当时有位品行高洁、功德巍巍的义本大和尚,为众僧开坛授戒,因慧期戒腊不足且德行浅溥,未被请入传戒阿阇黎十师之列。他勃然大怒,心怀嫉恼对传戒制造违缘,后来以此严重恶业,即生中感得双目失明等果报。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第一、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第二、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第三、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这就是噶当派、萨迦派以及我们宁玛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缘。

入行论第83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三节课
颂词:
譬如屋着火,燃及他屋时,
理当速移弃,助火蔓延草。
如是心所贪,能助嗔火蔓,
虑火烧德屋,应疾厌弃彼。
如彼待杀者,断手获解脱,
若以修行苦,离狱岂非善?
于今些微苦,若我不能忍,
何不除嗔恚,地狱众苦因?
为欲曾千返,堕狱受烧烤,
然于自他利,今犹未成办。
思考题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
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么样修安忍的?

思考题
517、贪心与嗔心的对境完全不同,为什么说嗔心的来源就是贪心?“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对这句话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尽管《释量论》中说:嗔恨心依靠不悦意的对境产生,贪心依靠悦意的对境产生。从这个角度上,贪心与嗔心的行相、所缘似乎是他体,但实际上它们全部来源于无明我执和萨迦耶见,依靠这样的我执和我所执,产生了贪心,又产生了嗔恨心。倘若没有对我和我所贪执,嗔恨心怎么会平白无故产生呢?
要知道,对什么贪执越强烈,引发的嗔恨就越大。现在有些人受到感情挫折后,恨对方就像发疯了一样,来源是什么?就是自己太执著,假如一点贪执都没有,决不可能如此痛苦。萨绕哈巴尊者说:“贪执纵有芝麻许,竟引痛苦无边际。”无垢光尊者在《三休息》中也讲:“执著越大,痛苦越大。”世间上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归根结底就是源于贪执,若没有抛开贪执的对境,嗔恨之火一定会蔓延十方。

518、为修行而辞亲割爱,断除种种贪执,对有些人来说非常痛苦,甚至无法忍受而退失信心。见到这种情况时,你应该如何劝他?
1. 同样,放下对亲朋好友的贪爱,自然会有一些痛苦,但若能以此痛苦偿还地狱之苦,谁不愿意接受呢?人间再怎么苦,与地狱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因此,若以小苦抵偿大苦,这是非常划得来的。并非如此。若能抵消来世地狱饿鬼旁生的痛苦,这是非常值得的。历代的高僧大德和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纵然遇到再难以割舍的对境,自己也能尽量修安忍。


519、请谈谈你对“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的理解。你应当怎么做?
正如《涅槃经》中云:“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如果仅仅有信心,却没有见解智慧,只不过增长无明而已。现在世界上的很多迷信,教徒倒是很有信心,但对前后世、业因果的微妙道理一无所知,非常茫然,所以只有信心并不够,还需要正确见解的摄持。同样,光有见解而没有信心也非常可怕,它是助长邪见之因。比如我们对佛陀和上师的功德,必须具足一种信心和感情,如果这一点都没有,口头上说得天花乱坠,把它当作学术一样钻研,那只会增长自己的邪见。乔美仁波切说:“听了善法的功德、恶业的过患、地狱的痛苦与寿命等,但自己不承认,这种人的邪见罪业超过无间罪。”很多佛教研究者,就是堕入了这一边。

520、平时遇到生嗔境时,你是怎么样修安忍的?


Thursday, February 4, 2010

入行论第82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于害上师尊,及伤亲友者,
思彼皆缘生,知已应止嗔。
情与无情二,俱害诸有情,
云何唯嗔人?故我应忍害。
或由愚行害,或因愚还嗔,
此中孰无过?孰为有过者?
因何昔造业,于今受他害?
一切既依业,凭何嗔于彼?
如是体解已,以慈互善待,
故吾当一心,勤行诸福善。
思考题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思考题
513、上师对我们恩重如山,若有人毁谤甚至伤害上师,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此时我们该如何面对呢?应该心里想:这是一种因缘。
前段时间也讲过,“所有众过失,种种诸罪恶,彼皆缘所生,全然非自力”,无论是过失还是罪业,皆依因缘所生,全然无有自主之力。上师亲友受到毁谤损害时,其中必定存在着因果的玄妙,不能随便生嗔恨。那遇到别人轻辱上师时,我们该怎么办呢?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有些人恶语诽谤上师时,应当想方设法加以制止。如果自己无有能力制止,则一边思维上师的功德,一边用手指捂住耳朵,不听他的胡言乱语,切莫与该人亲密交往、畅所欲言。”这就是一种原则。 因此,大家以后若遇到有人对上师不敬,千万不要生嗔恨心。

514、论中说怨敌与天灾对我们的损害相同,但怨敌有故意害我们的心态,天灾却没有,所以二者并不相同。对此你如何破斥?
这种想法也不对。前面已讲过,有情害你实际上也不是故意的,他是在因缘催动下不得不做,这完全是因缘的产物。一个人侮辱谩骂你,若详细观察的话,语言来源于口腔等器官,操纵这些器官的是心识,而操纵心识的是业和烦恼。业和烦恼也是一种缘起,胜义中它的本体是空性,世俗中是自己以前害过他,种种因缘聚合后,所以今天他反过来加害你。
那害你的“人”又是什么呢?就是四大五蕴的聚合。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很多法聚合于一处即称为蕴。所谓的色蕴,聚合了因色、果色、显色、形色等无数微尘。受、想、行、识四蕴,也是众多法的聚集体。可见,所谓的“人”,完全是由诸法拼凑而成,根本找不出实有的本体。在这一串因缘中,应该嗔恨谁,大家应该详细分析,不能不问青红皂白,乱发脾气。

515、一个人莫名其妙被打后,对打人者生起嗔恨心,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说被打者与打人者有同样的过失?
按大乘标准来衡量,被打者若没有生起嗔恨心,可以说他没过失,倘若他生起嗔恨心,那么这两者都有过失。因此,我们遇到他人损恼时,应详细观察自己有没有嗔恨心,如果有的话,如果真实生起了嗔恨心,自己的善根都已经摧毁了。
因此寂天论师要求我们: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对境,都不应该生嗔恨心,更不能去害众生。两个道友互相吵架,如果都生起嗔恨心,二者都有非常大的过失,那出手打人就更严重了。因为我们发了菩提心,应当如何对待众生,菩萨戒中有明确规定,但修行不好的有些人,守持这一点也非常困难。其实,若连显宗大乘的梯阶都没过关,密宗的三昧耶戒、自他境界现为本尊相等,暂时更没有资格谈了。

516、你对学习《入行论》重视吗?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入行论第81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谓利能活命,净罪并修福,
然为利养嗔,福尽恶当生。
若为尘俗活,复因彼退堕,
唯行罪恶事,苟活义安在?
谓谤令他失,故我嗔谤者,
如是何不嗔,诽谤他人者?
谓此唯关他,是故吾堪忍,
如是何不忍,烦恼所生谤?
于佛塔像法,诽诋损毁者,
吾亦不应嗔,因佛远诸害。

思考题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么罪过。”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
511、若谓:“别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办?

思考题
508、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
这种说法若详细观察也不合理,怎么不合理呢?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前面也讲过,对菩萨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够摧毁千劫的福德,过患非常非常可怕。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第五卷中也说:“利养是断送解脱苗芽的冰雹,偷窃一切善法的盗贼。”假如为了利养而嗔恨造障碍者,自己的罪业会增长、福德会灭尽,不但没有任何利益,且对修行有极大障碍。
尤其对初学者来讲,获得利养不一定是修行的顺缘。刚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依靠财富积累了一些资粮,但人的贪欲在不断膨胀,逐渐逐渐,知足少欲的心就会消失殆尽,最后所得到的,也许只有满身的罪业。所以,初入佛门的人,应尽量住在寂静处,依止上师闻思修行,不要到处求利养。

509、藏族有句谚语说:“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杀他们也没什么罪过。”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看?
藏族有句谚语:“世间的屠夫和猎人,杀生的豺狼和猫,这几种众生,杀了也没有什么罪过。”当然,这只是一种民间说法,若以嗔恨心来杀他们,肯定是有过失的。但这也充分说明了,造恶业的人若住在世间,的确对自他没什么利益。尤其是罪业滔天的人,经常害人类、害众生,活着还不如死了好。

510、遇到名闻利养时,我们应怎样正确对待?
如果整天为了名闻利养而活,还是早点离开人间好。即使自己表面上过得不错,有财产、有地位,若不是为了利益众生,很多行为都是造恶业,那活在人间也没有什么意义。
我们在座的人,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在这里圆满学业之后,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肯定会遇到名闻利养的种种诱惑,对此理应如何对待呢?以前上师如意宝说:“若真正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接受名声和利养是可以的,但若纯粹是为了个人,那拥有这些一点意思都没有。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不管怎么样,我今天跟学院所有的高僧大德一起发愿:今后若为了自己的事情,尽量控制名闻利养(这对凡夫来讲比较困难,但也要努力做到);如果察觉到对众生和佛法有利,有一些名声财富也未尝不可。”

511、若谓:“别人诽谤我,会令大家生怀疑,使我不能弘法利生,也断了他人的善根,所以,造谣的人特别可恨。”对此请以理破斥。
既然你是为护持他人的信心,不希望他们生邪见而失坏善根,那你为何不嗔恨诽谤其他大德的人呢?有些大德在弘法利生的过程中,事业非常兴盛,有人就对他无因诽谤,令许多信徒产生邪见、毁坏善根,你为什么不生嗔恨心?《毗奈耶经》中记载,舍利子和目犍连曾受果嘎勒嘎比丘的诽谤[ 《百业经》中也有此公案,详见《显密宝库3》。],你怎么不为他们愤愤不平?甚至个别大德受诽谤时,你不但不生嗔,反而很高兴地跟别人一起谈论,那你的理由是不是不太充分?说别人过失,你非常快乐,说自己的过失就忍无可忍,这是什么原因?你不是口口声声说生嗔心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他人吗?
这样观察的时候,自己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别人一说你的过失,你就怒火中烧、忍无可忍,必须要把事情说个清楚;你的亲戚朋友被欺负,也不能轻易善罢甘休;而跟你毫不相干的人,不管受诽谤也好、讥毁也罢,你根本不当作一回事,从来不生嗔恨心,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执和我所执在作怪,并不是为了保护别人。所以,你生嗔恨心的理由不充足。

512、有些居士学佛,家里非常反对,经常砸佛像、烧经书。这些居士就认为自己发了菩提心,不能让众生依靠自己造罪,所以只好放弃学佛。这种做法对吗?你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怎么办?
不对。 你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随着外境而转。尽管很多人刚开始不接受,甚至诽谤佛法、摧毁佛经,但通过你的坚定发心,慢慢会感化他们的。
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自己的欢喜心不要搅乱,别人摧毁三宝所依时,不应该对他生嗔心。 其实,如果你对教理有所了解,更应精进学佛,家人反对得越厉害,自己应该越坚强,学佛的决心永远不能动摇——“你烧就烧吧!反正它是无情法,你烧一本,我再到寺院请一本,你烧多少也无所谓。”若是这样坚决,对方也无计可施。现在汉族人家里,烧经书、毁佛像的现象非常多,此时大家不要苦恼,也不要生嗔恨心,这就是作者给我们的教言!
【参考答案】 如果去随顺他们,从而舍弃正法,断了解脱的慧命,不仅你造下了舍法罪,而且这个恶业得由他们共同承担,恰恰把他们全部推进了地狱火坑!如果你闻思过佛法,对教理有所了解,那么在遇到家人反对时,更应精进学佛,以慈悲心把功德回向给他们,让他们早日迷途知返,走上解脱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