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February 23, 2010

入行论第84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四节课
颂词:
安忍苦不剧,复能成大利,
为除众生害,欣然受此苦。
人赞敌有德,若获欢喜乐,
意汝何不赞,令汝自欢喜?
如是所生乐,唯乐无性罪,
诸佛皆称许,复是摄他法。
谓他获乐故,然汝厌彼乐,
则应不予酬,此坏现后世。
他赞吾德时,我亦欲他乐,
他赞敌功德,何故我不乐?
初欲有情乐,而发菩提心,
有情今获乐,何故反嗔彼?
思考题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思考题
521、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哪四种特点?
赞叹随喜敌人的功德,具足四种特点:第一、“唯乐”:从暂时究竟、今生来世等各方面观察,它是自他一切快乐的来源。世间人享用美酒或不净行等妙欲,只能产生暂时的快乐,且它的来源、果、性质都是痛苦。而赞叹别人的安乐,从因方面来讲是一切安乐的源泉。
第二、“无性罪”:就本性而言,随喜敌人功德的安乐,在佛陀所制定的罪业中,它既非佛制罪,也非自性罪。若能做到这一点,别人也会认为你心胸宽广,值得交往。
第三、“诸佛皆称许”:世间妙欲是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传承上师所呵斥的,而随喜的快乐,却是他们都悦意赞叹的。我们遇到敌人时,如果在他面前修安忍,并随喜赞叹他的功德,那所有的上师、诸佛菩萨都会认可,在大小乘经论中也予以赞叹。
第四、“摄他法”:随喜别人的快乐,就是在利益众生。因为利益众生主要是六度四摄,而随喜赞叹敌人的功德,别人知道你无有嫉妒,会起信心,属于四摄中的“爱语”方便。

522、痛苦和快乐的源泉,到底在于外境还是内心?为什么?
世间人都喜欢快乐,但快乐的源泉,应该从内心上来寻找。 这些世间的公案,若结合于我们的修行,对自己会有非常大的帮助。现在成千上万的人,都觉得快乐建立在洋房轿车上、名闻利养上,每天都在为此而忙碌地奔波,到头来,快乐又有多少呢?尤其是站在熙熙攘攘的街上,触目所及的,都是人们在不断地寻求安乐,但他们最终所得到的,能比得上修行人一上午的快乐吗?恐怕有点困难。因此,快乐不在外境上,若能通达《入行论》这样的论典,快乐将会永远跟随。

523、有些人一听到别人赞叹与自己关系不好的人,就极为不快,脸色马上阴下来,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劝他?
实际上,敌人如果没有这种功德,别人赞叹你不乐意也可以,但若这些赞叹合乎事实,你却千方百计地予以否认,这种行为不太高尚。作为修行人,我们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判断一切,麦彭仁波切也说:“公平正直天人道,虚伪狡诈邪魔道。”我们每天在发心时都念“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既然如此,别人仅仅拥有被赞叹的快乐,你都不愿意接受,那每天这样的念诵是真是假?你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发了殊胜的愿,但实际行动中却处处让人失望,那是不是值得惭愧?

524、为什么说嫉妒心可以摧毁今生来世?请以公案具体分析。
毁坏来世的公案,《杂譬喻经》中记载道:有个婆罗门,他的妻子没有生育,妾生了一个男孩。妻非常嫉妒,趁人不注意,用小针刺入小孩头顶,孩子不久就死了。妾悲痛欲绝,后来知道是妻所为,于是受八关斋戒,并发誓要报仇。妾七日后命终,于七八世中转生为妻的孩子,容貌端正、聪明伶俐,但都是小时候夭折,妻哭之甚哀,比妾丧子时哭得更厉害。后来一沙门(阿罗汉化现)告诉了她前因后果,妻才恍然大悟,遂向沙门求戒,沙门让她明日到寺院受戒。次日她在去往寺院的途中,妾化为毒蛇挡道。沙门严厉地作了呵斥,令二人解怨释仇,忏悔怨结。(蛇死后便生人中,妻当下证得须陀洹果。)
嫉妒心不仅能摧毁来世,对今生也有极大的危害。唐朝有一位名叫慧期的僧人,他道志寡薄,妒贤嫉能尤为突出。当时有位品行高洁、功德巍巍的义本大和尚,为众僧开坛授戒,因慧期戒腊不足且德行浅溥,未被请入传戒阿阇黎十师之列。他勃然大怒,心怀嫉恼对传戒制造违缘,后来以此严重恶业,即生中感得双目失明等果报。

525、行持善法时,需要具足哪四大助缘?你做到了几条?
噶当派的大德在修心时,一定要具足四种条件:第一、有强烈的意乐,没有意乐的话,想往生或者利益众生,什么事情都搞不成。第二、发殊胜的愿,在上师、诸佛菩萨面前,发愿生生世世利益无边的众生。第三、誓言要坚定,不能今天发一个愿,明天就放弃了,大家现在已发了菩提心,以后在实际行动中,尽管每个人的能力有限,但所发的誓言不能忘。第四、经常祈祷诸佛菩萨,依靠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顺利承办所发之愿。这就是噶当派、萨迦派以及我们宁玛派的好多大德行持善法的四大助缘。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