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June 23, 2009

入行论第17节课学习笔记

第17节课作业
136、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
137、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138、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139、“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
140、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141、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142、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至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143、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
144、有些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虽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恶业,但我的心是很好的。”他们这种情况会遭受恶果吗?心好的标准是什么?
145、现在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小乘的根本戒,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犯了大乘的根本戒,很多人认为只要忏悔一下,重新再受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146、早上修菩提心时,你对自己满意吗?实修菩提心和口头上说说有什么差别?请谈一下你的亲身感受。
147、如果毁犯了菩萨戒,还净的方法是什么?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各自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你如果犯了,会用什么方法还净?
148、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149、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
150、清净的供养必须要具备哪六个条件?你能做到几个?
15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随时随地修供养?
152、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136、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

布顿大师在讲《入行论》时曾说:受菩萨戒必须具足三条,第一要对三宝有信心,第二要对众生起悲心,第三是自己愿意受菩萨戒、想度化众生,不具足这三条的话,菩萨戒是根本得不到的。


137、有了戒牒,是否就意味着自己已得菩萨戒?

这也不一定。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我们首先要观察自己到底有没有菩萨戒?如果真正具足了菩萨戒,那一定要以正知正念经常护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138、菩萨戒明明有十八条,为什么《虚空藏经》中只说有十四条?

〖《密意庄严论》中所说的这十八条可以归纳在《菩萨地论》所说的四条当中。〗国王易犯的五条、大臣易犯的五条、凡夫人易犯的八条,这十八条可以包括在无著论师《菩萨地论》的四条他胜罪当中。

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八条中,大臣的前四条与国王的前四条相同,所以从本质上归纳,《虚空藏经》中说:菩萨戒律可以摄为十四条。


139、“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大小乘分别是怎样解释的?二者的关键差别在哪里?

按照小乘别解脱戒的解释方法,所谓的佛法就是不作恶业、奉行十种善法、调伏自己的相续。而在大乘当中,前二者基本相同,“诸恶莫作”是严禁恶行戒,“众善奉行”是行持六度等摄集善法戒,但调伏自相续的“自净其意”与小乘不同,大乘所提倡的调伏自相续,就是要利益一切众生,而按照小乘观点,只要能够调伏自己、发起出离心从轮回中解脱就足够了。


140、我们从来不造恶业,天天拿着转经轮念佛,对众生也不起贪心、嗔心,而且灌过很多殊胜的顶,这样算不算大乘修行人?为什么?

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的菩提心不具足。所以,大乘菩萨戒还要增加一条“饶益有情戒”,这就是大小乘的差别。


141、弘法利生、闻思修行那么辛苦,还不如喝酒、打麻将、上舞厅快乐,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有智慧的人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就像吸鸦片、喝酒、赌博,或者到歌舞厅里混时间,表面上看来很快乐,自己也觉得快乐,但这些对今生来世始终都是不利的,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这样做。


142、在家人创办公司选择行业时,是否只要能给自己带来一本万利就行了,至于对众生有害无害,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为什么?

如果对众生的生命有害、对自己来世也不利,那最好不要做。毕竟世上的行业那么多,难道非要以杀害众生来养活自己吗?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中观庄严论》中也说,就像为风所吹的水泡一样极易破碎,人生短短几十年,造恶业来养活自己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道理后,会对家庭、事业等各方面进行观察,但大多数人由于环境、教育的影响,对今生来世作长远打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作为真正的修行人,我们应该经常观察:所作所为对自己和众生到底有利还是无利?


143、我们在守持菩萨戒时,什么情况下是堕罪形象、在什么情况下是无堕形象?对此,请以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具体分析。

〖如果是好心好意,那么即使外表行为显得为非作歹,也只是堕罪的形象;〗如果心很好,但外表的行为不太如法,这算不算是堕罪呢?只属于堕罪的形象,而非真正的堕罪。比如保护被猎人追赶的野兽,打妄语说“这里没有野兽”;有些父母特别吝啬,不愿意布施放生,从他们的钱包里偷偷拿点钱,夹在放生款里,表面上是在偷东西,但因为没有自私自利的心,完全是为了利益他们,所以不构成真正的堕罪,可如果有自私自利的心,后果就由你承担了。经中还有大悲商主为救五百商人而杀人,类似这样的公案非常多,这种行为虽然看来是一种罪业,但实际上也不是真正的堕罪。

这是戒律的第三种类型——堕罪的形象。


〖相反,如果居心不良,那么即使行为上显得多么道貌岸然,也是无堕的形象。〗如果心一点都不好,但行为却显得非常如法,这样的罪业是相当大的。现在有些居士说“我要弘扬佛法”、“我要印经书”,实际上,印经的钱全部揣在自己腰包,拿来吃羊肉、吃牛肉;还有些上师打着佛教的旗号,说“我要给你们传法、灌顶”、“我这个法是如何如何的殊胜”,但目的是什么?就是为了得一点供养自己享用。这样的传法、印经书,表面上看来功德很大,但其目的不是为了众生,而是为了赚钱、为了养活自己,这种过失是非常大的。这是戒律的第四种类型——无堕的形象。


144、有些人经常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虽然逼不得以造了一些恶业,但我的心是很好的。”他们这种情况会遭受恶果吗?心好的标准是什么?

“心纯”并非口头上说的,按照正理来观察,真正心很纯的话,绝不会掺杂丝毫自私自利,只要是为了众生,哪怕冒生命危险去偷盗也可以。

心如果真的很纯,在戒律中身语七业是可以开许的。但意业从来没有开许过,因为如果产生了贪心、嗔心、痴心、邪见,罪业即已形成,就算你给它取一个多好听的名字也没用。所以,没有特殊必要的话,我们的行为还是应当如理如法。



145、现在有一种不好的传统:犯了小乘的根本戒,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犯了大乘的根本戒,很多人认为只要忏悔一下,重新再受就可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实际上,菩萨戒与别解脱戒没有什么差别,小乘有根本戒,大乘也有根本戒,如果犯了大乘根本戒却没有恢复,这种罪业是超越小乘的。然而,现在很多道场传完菩萨戒后,就再也不管了,你犯了戒没有?你所受的戒条中哪些是根本戒、哪些是支分戒?这些方面几乎没有特别的强调。


146、早上修菩提心时,你对自己满意吗?实修菩提心和口头上说说有什么差别?请谈一下你的亲身感受。

确实体会到口头上说“菩提心”、“利益众生”,与实际修持中好好观想,这两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147、如果毁犯了菩萨戒,还净的方法是什么?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各自的观点有什么差别?你如果犯了,会用什么方法还净?

〖《菩萨戒二十颂》中云:“大缚罪当重受戒,中缚三人前忏悔,余罪于一人前忏,有无染污依自心。”〗这里是讲无著菩萨的观点。我们如果犯了菩萨戒,按照毁犯的程度不同,有上、中、下三等之别:上等的罪业相当大,如舍弃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或者犯了很多戒条,这叫做大缚,具有这种大罪业的人需要重新受戒;中等的犯根本戒,要在三个具菩萨戒的人面前忏悔;下等的犯戒,虽没有完全犯但有相当程度的失毁,只要在一人面前忏悔就可以了。

〖《学集论》中云:“梦境中住于,虚空藏前忏。”〗 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如果犯了菩萨根本戒,以佛像等三宝所依为对境可进行忏悔,具体而言,上、中、下三种根基的忏悔方法不同:上根者可以像《广方经》中讲的那样,自己安住端坐,心入空性等持,以能忏所忏皆不存在的方式忏悔,即安住于本性而忏悔。

中根者应在虚空藏菩萨面前忏悔,即观想虚空藏菩萨在面前的虚空中,对他进行祈祷、供养、忏悔,之后在自己的梦境中,虚空藏菩萨将以人等形象指示罪业已得清净。若无此类梦相,自己到黎明时,可告诉黎明:“你在照耀南赡部洲的时候,请转告虚空藏菩萨,我要忏悔罪业,希望能够得以清净。”这样再睡下去,通过虚空藏菩萨的加持,黎明后在梦中也会有上述梦相出现,这是中根者的忏悔方法。

下根者的观想能力比较差,安住于空性也很困难,这种人最好的忏罪方法就是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依靠四对治力来进行忏悔~~~


148、仲敦巴尊者认为令菩提心圆满生起、圆满受持的方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你有什么打算?

有两种方法,一是以七支供来积累善根,二是依四对治力来精进忏悔。


149、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

我们都希望自相续中能生起珍贵难得的菩提心,但无缘无故是不可能得到的,那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要在三宝前供养,因为一切如来、不分别有实无实的正法,以及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大乘圣者具有如同大海一般浩瀚无边的功德。


150、清净的供养必须要具备哪六个条件?你能做到几个?

第一是为了获得佛果而供养。不管供养什么东西,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身体健康,一定要为得佛果而去供养。

第二要为利益有情而作供养,不是为了利益自己。噶当派的大德曾说:“以前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凡夫人的行为,现在必须要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所以,改变以前的心态是很重要的,大多数佛教徒到目前为止,可能还没有真正发过大乘菩提心,学佛已经很多年了,但每天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自己。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必须要端正心态,应该为一切有情作供养。

第三是供品应该洁净庄严。不能供养有垢染、不清净、脏乱差、腐坏的东西,一定要将最喜欢、最好看、最庄严、最清净的物品陈设在佛像和圣尊面前。

第四是三轮清净。所供养的对境、能供养的自己、所供养的物品,这三者均以空性见解摄持,在何者皆不缘的境界中供养。这对凡夫人而言是很困难的,若实在做不到的话,那么就想:一切都是空性的,但世俗中我还是要作如幻的供养。这样也可以。

第五是无有违品的垢染。在供养的过程中,最好是以清净心摄持,不要有嗔恨心、贪心、嫉妒心等,如果有人对上师供养,自己觉得不平衡,非要供养个更大的,这种竞争心也不好。还有,不能有吝啬心,我们在布施的时候,给十块钱实在舍不得,拿五块钱也可以,不管怎么样,发心一定要清净。

第六是将供养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回向无上的大菩提,这一点相当重要。我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作供养,尽量要具备这六种条件。


151、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随时随地修供养?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随时修供养,比如见到一个悦意可爱的东西,心里观想“供养三宝”,这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修行。

有些在家人每天都要去买菜,这时候如果看到了很好的水果,马上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同样,星期六、星期天到街上或者公园,如果看到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也应当一一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并发愿:以此功德,希望我相续中的菩提心早日生起。这样一来,你去公园也是有意义的。藏地在夏天的时候,漫山遍野都是鲜花,有一次我去宗塔草原,看到那里的花真是美得无法形容,于是心里特别快乐,赶紧拿个仪轨念诵,观想将这些花供养诸佛菩萨。所以,平时如果有这种习惯,不管我们到哪里去,肯定都有修行的机会,只不过有时候自己的正知正念不够罢了。


152、八功德水有哪八种功德?

“ 清凉”,喝起来特别清爽,可以消除酷热,具有解毒之功效;“香”,水质甘美香甜,没有任何臭味;“轻”,矿物质含量少,饮后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对身体不会有任何损害;“柔”,水感柔软可口;“澄清”,不浑浊,很清净;“无有垢”,没有任何杂质;“饮时不损喉”,喝完后对嗓子没有伤害;“饮已不伤腹”,喝了以后不会闹肚子、生病。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