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节课
153、到名山胜地旅游时,作为修行人,你怎样才会不虚此行?
154、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满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
155、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156、供养的时候,印度的无著菩萨认为必须具备哪六种条件?你能做到几条?
157、自己一分钱也不花,仅仅观想山河大地作为供品,这样供养真能积累资粮吗?此举的原因是什么?
158、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159、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请以教证成立你的观点。
160、自己明明有财物,却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意幻供养就可以”,这样能否得到真实的功德?为什么?
161、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为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153、到名山胜地旅游时,作为修行人,你怎样才会不虚此行?
为大乘佛教徒,最关键的就是不管亲自看到这些山、听到山的名字,或者仅在心中忆念,都一定要先意取供养三宝。
154、修行人如果没有钱,是否就无法圆满自己的资粮?请说出你的理由。
意取供养,功德也是相当大的。平时,我们不一定非要供养宝山、宝树,在路上看到弯弯的小溪、静静的山岗、美丽的村庄,不管什么景象,只要自己觉得悦意好看,第一个念头就要想“供养三宝”。口里可以这样说,心里也可以这样观想,如此一来,自然而然就能圆满很多资粮。
所以,修行人不一定需要很多钱,如果没有钱就无法积累资粮。对瑜伽士或修行境界比较高的人而言,所有境相跟真正的实物没什么差别,这是由于一方面他的观想能力特别强,另一方面他对外在的金银财宝并不执著。
155、我们在坐车或乘飞机时,看到外面的美丽风景,第一个念头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一个念头应该想“供养诸佛菩萨”,心里要经常这样串习。
我们的财物,经常有吝啬心不愿供养,有时即便供养了,也没有那么大的价值。若不忘观想供养,功德是相当大的。
156、供养的时候,印度的无著菩萨认为必须具备哪六种条件?你能做到几条?
第一、想到三宝具有无上的功德;
第二、三宝可以成办无边利益;
第三、在众生界中,诸佛菩萨是至高无上的;
第四、三宝犹如昙花一样很难出现于世,非常难得;
第五、三千大千世界中,唯以三宝作为供养对境;
第六、世出世间一切功德的来源就是三宝。
157、自己一分钱也不花,仅仅观想山河大地作为供品,这样供养真能积累资粮吗?此举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这样的:〖由于我往昔没有积累过福德,极为贫寒,除了这些供品以外,我实在无有任何其他可以供养的财物。〗供养的原因有两种:
一是自己实在一点财物也没有,为了积累资粮,可以这样供养;
还有一种情况,虽然自己有供养的财物,但由于前世没积累广大的资粮,所以即生中福报不够,根本无法买到须弥山、四大部洲、所有的大海湖泊,不像以前的转轮王,现在我们再怎么富裕,恐怕也没有这个福气。末法时代的众生福报非常有限,即使再怎么有钱,也只能买到几百亩地而已。但是意幻观想与此不同,它的范围更为广大,与实物供养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别。
(参考正确答案:)
但对真正证悟的瑜伽士而言,二者没有任何差别,因为外境不存在实质,所以意幻供养与实物供养没有两样,只要自己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就有取受的能力。
158、佛陀圆满了一切功德,完全断尽了贪心,为什么还需要我们的供养?
〖真心诚意想供养您,祈盼唯一利他的诸位怙主为了利益供养者我而纳受这所有的供品。〗正如《药师经》中所讲,诸佛菩萨并不需要这些财物,我们进行供养,佛菩萨也不会得到什么利益,因为他们已圆满了一切功德,不需要这些。那为什么还要供养呢?对我们来说,一方面可以断除自相续中的吝啬心和贪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方式供养十方诸佛菩萨等殊胜对境,能很快圆满自己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159、意幻供养是藏传佛教独有的吗?请以教证成立你的观点。
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引用了大量教证进行说明,比如,佛在《善巧方便经》中说:“真正具有善巧方便的菩萨,以慧心摄取十方所有的鲜花、花鬘、妙香、涂香、山河大地等无主之物,供养诸佛,有无量功德。”可见,“无主物供养”不是藏传佛教或印度个别论师的说法,释迦牟尼佛在大乘佛经中也这样亲口宣说过。
还有,在《宝云经》中,佛告诉诸位眷属:“善男子,应以三千世界所有花果等无主物之供品,于昼夜六时中,在十方诸佛菩萨前意幻供养三次,此举具有无量功德,应回向于一切众生。”依靠这些大乘经典的教证,我们很容易看出,“无主物供养”是大乘最甚深的一种意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随时随地行持。
160、自己明明有财物,却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意幻供养就可以”,这样能否得到真实的功德?为什么?
一般来讲,修行不是靠讲好听话就能解决问题的。虽然佛经中也说“随喜与亲自做二者功德相同”、“意幻供养超过了一般供养的功德”,但其中的意思是,如果自己实在没办法供养真实的供品(比如出家人或一些贫穷的佛教徒),那在十方诸佛菩萨或上师面前,可以这样意幻供养,但如果明明有能力、有财物,一点也不舍得供养,只是口头上说得好听,“上师啊!我准备给您供养太平洋、杭州的西湖……”这样的话,不知道上师是什么态度?
我们在十方诸佛菩萨面前,应该凭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来作供养。没有信心的话,就会认为上师特别贪财。实际上,对于真正的上师和善知识而言,这些财物和供品,他个人根本不会贪执,如果贪执的话,说明他不具足大乘善知识的法相。前段时间也讲了,所谓的“大乘善知识”,如果特别喜欢财产、富裕的生活,根本没有这样的说法。大乘善知识的法相是什么?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舍弃大乘佛法,对大乘经典精通无碍,这就是大乘善知识的特点。
161、对上师最好的供养是什么?为什么?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就是让他们获得佛法的利益。鉴于这种目的,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讲,法供养都是最殊胜的,而且中间也不会产生什么怨恨。
作法供养的话,当下上师很高兴,以后也不会有各种说法和伤害。所以,对于上师,应该以法供养为主。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