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March 2, 2010

入行论第85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五节课
【颂词】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颂词解释】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当初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面前承诺:“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究竟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成为三界众生的应供之处。既然如此,现在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你为什么要生嫉妒心呢?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比如,你的亲人本该由你来抚养,按理来说,给予他食物、照顾他生活,完全是你的责任。但如今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财物,有人主动帮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高兴反而嗔怒呢?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别人获得暂时的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证得正等觉的果位呢?整个世间的快乐财富全部积累起来,也无法与正等觉的果位相比,获得无上佛果之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要向其恭敬顶戴。假如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看到他有点财富名声就不乐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无上的大安乐。所以假如嫉妒别人有富贵、有名声,自己不可能有菩提心。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利养、自己得不到,心里就很苦恼,其实这不怪别人,应该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思考题】
5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
应该如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一般,无数次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别人问他:“你如此苦行,到底希求什么?”他回答说:“只为能获无上圆满菩提,度化陷于轮回中之众生。”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你的怨敌发财了、当官了,这时候你非常随喜,否则说明你的菩提心还没有得以净化、成熟。
因此我们必须观察自心,一旦遇到仇怨,譬如有人抢了你的财产、破坏你的家庭,在他们的面前,你还能保持利他的菩提心吗?能的话,那可以算是生起了愿菩提心。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就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这才是菩萨因地的一种行为。
自己做得很惭愧。(分享王师兄的故事。)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如今大家有了这么好的如意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周围有很多“贫穷”的可怜众生,我们若独自占有而不愿跟他们共享,那可能不像一个大乘修行人。所以自己获得大乘佛理时,哪怕旁边只有一位老太太,也可以给她转法轮:“这位老太太,你过来吧,我给你讲个《入行论》,你要好好谛听啊!”(众笑)我想每个人的身边,一个人应该找得到,若让他的发心改变、懂得如何回向,这样做善事很重要。否则,你天天早上四点就起来念佛,虽然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光靠一句佛号来断轮回的爱执萨迦耶见,大小乘的经论中也说得很清楚,那还是很困难的。因此,大家应该发愿度化众生,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弘法利生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不能忘!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么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了愿菩提心,但真正遇到外境时,菩提心还存不存在呢?假如菩提心以不退转的方式存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但这样做的时候,你心里舒不舒服?把所有的存款单送给别人,你是什么感觉?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的人,这样做应该心甘情愿,因为众生依靠这些获得快乐,只要众生快乐,你就该无条件地随喜,毕竟自己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然而真正将此落实到行动中时,你又会怎么样?
不算。在实际当中,有些人认为济人之难、施以援手,到医院、孤儿院、乞丐聚居处看见有些众生非常可怜,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这就是菩提心。其实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是一种无明颠倒的心态,为什么呢?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现在很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利养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种种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报相当严重。《弥勒请问经》中说:“若对他人的利养等生嫉妒心,则会如射箭般直堕地狱。”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
现在希望以闻思经论方面为主。假如系统地学习佛法,特别是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下,为我们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能让我们明白很多佛教道理,对众生的悲心、三宝的信心真正生起信心。这样的机会,末学心里一直在想,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顶礼上师三宝!!!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