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April 26, 2010

弟子规笔记3

颂词: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思考题
11、孝养父母有哪五种方法?请详细解释。你做到了几点?
通常来讲,孝养父母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而言则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
一、养父母之身:想尽办法照顾父母身体。父母生病了,要为他看病;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应该多关心他的健康。
二、养父母之心:平时要随顺父母,经常给予安慰,多跟他说说话,去了远方时,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就算是出家人,也不能因为出了家就不理父母。既然你能给施主常打电话,为什么不能跟父母联系?父母时时刻刻挂念着你,那种关心和担忧,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要养父母之心,就应尽量随顺他的想法。
三、养父母之志:子女的行为,不要让父母失望,如果自己道业增上、行为如法,父母也会觉得面上有光。如《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有些道友刚出家时,父母觉得极没面子,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后来孩子成了法师,钱多多有了,众人也非常恭敬,每天生活在掌声和鲜花中,父母就慢慢站出来了:“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女儿!”自己也跟在后面,不像开始那样天天反对了。相反,假如孩子不争气,父母在众人面前就会羞愧难当。
四、养父母之智:不但要在以上各方面关心父母,还要长养父母的智慧。父母如果智慧低劣,老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此时,我们应给他讲一些佛法的道理,让他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即使他不愿学佛,也应从精神上给予安慰。

12、现在许多年轻人崇洋媚外,对自己的民族传统不屑一顾,认为外国的月亮也比中国的圆,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现在一些学者将东西方的文化对比之后,认为:西方以自我价值为中心,因为过于自我,进而导致竞争、斗争、战争、世界末日。从年龄上看,西方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战场(西方竞争激烈,确实很像战场,成家立业之后非常辛苦);老年是坟墓(由于人们彼此没有仁爱、关怀,人老了就被送进养老院,虽有物质上的照顾,但精神上非常空虚,跟进了坟墓没有差别)。而在中国古代,童年是积福;中年是造福;老年是享福。汉地本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可如今却被统统舍弃,反而认为西方的文明很先进,自己的文化消极落后,是封建糟粕、教条主义,进而加以践踏。结果到了后来,他们自己也非常迷茫,虽然物质发展跟得上时代,但精神上已完全失去了自我,这就是全盘西化的弊端。

13、如果父母从小就讨厌你,对你百般折磨,你长大后还要孝顺他们吗?为什么?请引用公案进行说明。
要!
父母对你再怎么不好,还是要以孝道为先,毕竟父母对你有生育之恩、养育之德,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我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所以,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一想到他们的生养之恩,还是要尽子女的孝道。
从前,舜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和继母讨厌他,多次想杀他。但舜很聪明,每次父亲让他做事,他马上赶到;而准备杀他时,就逃走了。一次他往粮仓里装粮食,父亲觉得有机可乘,便取下梯子,在下面点火想烧死他。幸好他有两个斗笠,就把它当翅膀,飞了下来。(这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有,画得很好看。)后来父亲让他挖地洞,他知道是要杀他,就提前备了一个暗道。当挖到中间时,父亲和另一个儿子开始填土,想把他活埋,结果他从暗道出来了。这种事虽遭遇过多次,但舜并没有认为:“你天天想杀我,所以我要报仇。”他始终逆来顺受,以真诚孝心对待父母。后来尧知道了,认为舜有继承王位的德行,就把王位传给了他。
所以,不能因父母对自己不好,有机会就想伺机报复。以前有两个比较厉害的人,在“文革”之前,一个人天天打另一个;而“文革”期间,受欺负的人就开始算账:以那个人的方式、说过的话,一笔一笔地跟他清算。我们对父母不能这样。即使父母以前天天用棍棒打你,但当他老、弱、病、残了,也不能在他身上讨回来。
其实,尧舜禹的仁爱之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曾引用颜回的话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和我一样都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同样,我们佛教徒也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也是人,菩萨也是人,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超出俗类,获得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同样也可以,我们和他们不同的,只不过是习气罢了。所以,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勇气。

14、父母的言行若有不对之处,身为子女的应该怎么办?你能做到吗?
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
讲的时候要“怡吾色”,表情上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视,用仇恨的目光盯着他。本来老年人就可怜,心很脆弱,胆子也小,稍微说重一点就无法接受,跟年轻人完全不同,所以劝谏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还要“柔吾声”,声音上柔声细语,不能以粗暴的语气责骂他,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慢慢地让他接受。
《入菩萨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我们说话时,要契合对方心意,意义当清晰明了,言语要前后连贯,内容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音调快慢适中。所以,我们平常跟父母说话时,纵然表达的意思很尖锐,态度上、语气上也要柔和。
在暂时的集聚中,父母跟子女的关系非常特殊,这个若搞不好,还想度天下无边的众生,就根本别提了。试想,你对亲生父母都是如此态度,那其他众生跟你毫不相关,又怎么把他们观成母亲?所以,修菩提心的话,首先要念父母之恩,知道了他们的恩德,才清楚该怎样对待众生。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