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May 25, 2010

弟子规笔记11

颂词: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问答:
46、要进入别人房间时,应该先做什么?屋里的人若问“是谁”,你应该怎么回答?这些细节,平时为什么要注意?
要进入房间的时候,不论办公室或别人家,都要先敲门,问里头是否有人,听到“请进”后才可以进去。否则,很鲁莽地一开门就进,可能会妨害到别人。
进入教室、办公室或上师屋子时,应该出声和主人打个招呼。比如,学生进老师办公室,或者上学迟到了,就要先在门口说“报告”,这也是一种礼貌。如果没有这样,随随便便就推门进去,也许别人正在商量一些秘密的事情,这样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在现在的情况下,进入教室时这样做是否合适?是否该悄悄地做在后面,还是要报告一声?)
敲门的时候,如果屋里的人问“是谁”,则要明明白白地报上名字,不能说“我来了”、“是我”,不然的话,“我”到底是谁,人家也不知道。
现在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同。主人一般会在门上的猫眼看看才开门。

47、儒家文化概括而言是什么?它是“吃人”的仁义道德吗?请说明理由。
儒家文化概括而言,不离一个“仁”字。那么,何为仁呢?诚如孔子对颜回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者又可以总结为:克己复礼。“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复礼”是归于礼节,这是儒家最高的道德原则。
现在有些年轻人,口口声声说不能学儒教,因为它是“吃人”的仁义道德。这种语气以前有,现在仍有。但这是不对的,因为儒教“仁”的思想中,根本没有这个。《礼记》中有一则公案说: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管家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 陈子亢:陈子车的弟弟,孔子的弟子。]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你兄长生前有病,死后没人在地下伺候他,故希望用活人来殉葬。”陈子亢说:“尽管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但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可是除了妻子和管家外,谁还能做这事呢?一个是妻子,能照顾好他;一个是管家,对他的生活最了解。所以,你们是最适合的人选。”他俩听后很害怕,再也不提用活人殉葬了。
可见,儒教是强调“仁”的。虽然在当时,商朝遗留下来的有些陋习,还没有完全改过来,但自孔子至孟子,尤其从《礼记》四十九篇的内容来看,并没有所谓的“吃人”制度。因此,我们应当正面了解儒教文化,并将其用于现实生活中。

48、如果想借别人的东西,应该怎么做?借完以后呢?修行人需要懂这些道理吗?为什么?
借用他人的物品,应该及时归还,千万不要让人来催,更不可借了不还。正如古人所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因此平时在生活中,不管出家人、在家人,借别人的钱或东西,一定要尽快归还。否则,借的时候不讲一声,直接拿了就走,那么“不问自取,是为贼也”,这样的人,别人再也不愿意借东西给他了。反之,假如你好借好还,给人的第一印象不错,第二次再借就不难了。
这些道理,每个人都需要。有些修行人虽住在山洞里,或长年闭关,不跟任何人接触,但知道这些也有必要。否则,你什么都不懂的话,一旦到红尘中弘法利生,言行举止怪怪的,很难让人生起信心。因此,佛法是不离世间法的。

49、修行人本不该执著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还要学会“亲兄弟,明算账”?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譬如四个人吃饭,最后每个人均摊,这没什么不好意思。否则,明明很执著却非要自己出,那一次一次之后,内心的伤痕会越来越深,所以,人与人之间算清楚一点很有必要。古人就是如此,做任何事都老老实实,不会什么都混在一起,否则,到时候自己也受不了。

Monday, May 17, 2010

弟子规笔记10

颂词: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 邪僻事 绝勿问



问答:
40、掀帘子不要大声、拐弯不要撞到,这些似乎人人都懂,学习有什么必要?你怎么看待现在的大学生?
1)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轻柔。如果你很大声,动作很大,不管是自己的东西,还是别人的东西,一下子就弄坏了,那谁都不敢接近你,更不敢把东西借给你。
2)从小这样教育小孩,让他有一种柔和的行为。否则,长大后很难纠正过来。其实若能让他明白一些生活细节,比如怎么吃饭,吃完后怎么洗碗……对他会有很大帮助。这种行为虽说只管一生,不像学佛、发菩提心,对生生世世都有利益,可如果懂得一辈子该怎么做人,在生活中能起到很大作用。
3)父母若让孩子明白这些道理,胜过留给他万贯家财。因为如果让他通达为人处世的道理,那无论在什么群体中,都能与大家处得好,即便是出了家,在僧团中也会谁都看得惯。
4)“宽转弯,勿触棱”:走路拐弯的时候,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棱角,以防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所以,我们平时开门、走路等时,尽量要小心谨慎、动作轻柔。寂天菩萨在《入行论》中也说:“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假如行为非常野蛮,如搬动桌椅板凳时,发出巨大声响,移过来、移过去,就会影响周围的人。
怎么看待现在的大学生?国内的情况已不大了解了~~~

41、主人不在时,你如果进了他的房间,会做些什么?你如何教育身边的孩子?
如果得知主人不在,应该赶紧离开。

42、什么叫九容?请具体解释。明白这些道理,你有哪些收获?
在古代,君子修身处世、待人接物应具备九容,正如《礼记》中所说:“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1、足容重:脚步要稳重从容,不能匆匆忙忙、慌慌张张。
2、手容恭:手势要端庄,无事可做时也不要乱动。对人合掌行礼时,要有恭敬的姿态,不能只是随便一甩。
3、目容端:眼睛要直视,不要斜眼、偷看或盯视。如果眼睛看得很高,说明这个人十分傲慢、目中无人;如果眼睛一直盯着脚,不看别人的脸,说明他很自卑。包括有些修行人,跟上师问候时畏畏缩缩,只听到一个小小的声音——“上师啊,您好!”根本看不到他的脸,这也没有必要。所以,与人交往时应该直视。当然,直视并不是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否则,对方也会很尴尬。
4、口容止:嘴巴要紧闭,除了吃饭和说话外,不要乱动嘴。有修养的人该说话时会说,不该说时,绝不会喋喋不休、啰里啰唆。
5、声容静:声音要平和寂静、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也不要又唱又闹。可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道理。
6、头容直:头要摆正,不要东看西看、摇头晃脑。
7、气容肃:呼吸要轻柔均匀,不气喘吁吁,也不能气势汹汹。
8、立容德:站姿要端正,保持中立,不倚不靠。
9、色容庄:脸色要庄重。关于脸色,孔子在《论语》中说:用衣食孝养父母比较容易,但经常保持和颜悦色,这是最难做到的,故称之为“色难”。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内在修养,外表的行为随时都会改变。
以上讲了古人从头到脚的行为规范。其中,眼神是最为重要的。为什么呢?因为行为和语言可以假装,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往往能流露出内心的所思所想,这是无法欺骗人的。孟子也说过:“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观察一个人,没有比观察他眼睛更好的办法了。心胸正直,眼睛就明亮;心胸不正,眼睛就浊暗。所以说,“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
理解:
一个人的学问和涵养可以从他的行为举止中看出。如果什么都肆无忌惮、随心所欲,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样很危险。就像在十字路口,不管红灯还是绿灯,直接就过马路一样,是很容易出事的。

43、你怎么理解“勿畏难,勿轻略”?无论做事还是修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假如做不到,想过如何去调整吗?
“勿畏难”: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遇到任何违缘,心都要有一种力量。古人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别人一次就学通的,我花上百次的功夫,也一定能学通;别人十次能掌握的,我学一千次也肯定会掌握。如果真能这样去做,即使再笨的人也会变得聪明,即使再柔弱的人,也会变得坚强。
“勿轻略”:当然,有些事不能看得太难,但也不能看得太简单,进而轻视它。俗话说“看花容易绣花难”、“隔行如隔山”,外行看一件事情,似乎轻而易举、易如反掌,但真正去做的时候,有些地方并不像想象得那样容易。比如,你觉得辅导一点也不难,但让你去讲的话,可能不是那么回事。因此,对待任何一件事情,应详细观察有经验的人怎样操作,虚心好学、认真对待,不要感觉很简单就不重视。
做不到,如何去调整:量力而行。当然也要忏悔。

44、为什么说环境的影响很重要?既然如此,那应该远离什么环境?你是怎么做的?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那种环境中跟世人混在一起,渐渐就适应了,到时候想改也很难了。比如一个人原本修行很好,在寂静地呆了很长时间,后来以偶尔的机会,到了不清净的场所,刚开始他会很难受、很不适应,但慢慢地,就感觉不到了。
其中,看聚会、到赌场,就是有损德行之事。现在世间上,这样的非法场所很多,如夜总会、歌舞厅、网吧、酒吧、妓院、赌场……这些地方能够引生贪心、嗔心,比较容易起争斗、犯罪,让人不知不觉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慢慢就会令人堕落。
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里也说:“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
应该把心思都放在对佛法的学习上。

45、为何不能打听“邪僻事”?你喜欢打听吗?能改吗?
愚痴的人,嘴里什么语言都编得出来。有德行的人根本不关心这些,尤其造恶业的语言,他问都不问。可是没有修行的人,一提到闻思修行,他就“禁语”了,而说起这样那样的坏事,他就醒过来了,这样没有必要。尤其是色情、暴力等不如法方面,最好不要去了解,否则,凡夫人很容易上当,到时候烦恼难以控制,就会后悔莫及了。所以,大家平时要以正知正念摄持相续,多了解诸佛菩萨有加持的教言,多看显密高僧大德的传记,让这些在心里好好串习,如此人生才有意义。
对于“邪僻事”不感兴趣。

弟子规笔记9

颂词: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问答题:
36、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必要结合佛教理论吗?你以后想怎么弘扬?
这些内容,在我们佛教中其实也有。学过戒的人都知道,佛陀制定了许多戒条,而比丘112个恶作所规定的言行范围,基本上跟《弟子规》的一样,只不过佛教中讲得更细致、更深入而已。由此也可以了知,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怎么弘扬:
1. 首先要自己学习。如果自己都没有一点感觉,给别人说肯定心里会很惭愧的。
2. 劝身边的人学习。例如给自己的小孩讲解弟子规的含义,如何做人;推荐给自己身边的亲友。
3. 通过博客等等其他方式尽可能传播。

37、正确的饮食方式是怎样的?你做得如何?需要哪些调整?
“对饮食,勿拣择”:在饮食的过程中,不可以挑剔。
“食适可,勿过则”: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能吃得过少,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在入行论中,大恩上师提到“《毗奈耶经》中也是这样讲的:“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四分之一空置。”所以,整个肚子都装满食物,不喝一点饮料不行;全部是饮料,不吃一点东西也不行;全部空空的不行;全部装满也不行,这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要求的。 另外,在吃饭时尽量不要贪著美味,《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进餐时应当以四想而享用:于食物作不净想;心中生起厌烦想;为利益腹内虫类而食想;身体作驶向菩提果之大船想。不应以增长贪爱之心来享用饮食。”《月灯经》中亦云:“彼等化缘得美食,不修瑜伽而享用,彼等彼食变成毒,如牛犊食肮莲根。”故饮食应该如理如法。”

自己在挑食的方面做的还可以,对饮食一般不会挑剔。需要调整的方面:偶尔也会因害怕浪费食物,把自己装的胃太满。今后还是要尽量素食。因为家庭环境的限制,有时还是会接触到一些肉类,今后还是要尽量避免。

38、古人与现代人对饮酒持什么不同态度?酒喝多了会招致什么过患?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烟酒都是魔以恶愿加持过的,凡夫人一接触就会上瘾,上瘾之后像吸毒一样,想戒除会特别难。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喝了酒会烂醉如泥,像发了疯一样,非常难看。

39、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你是哪一种人?你对本论所讲的行为规范是如何贯彻落实的?请举例说明。
上等人听了“道”,会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去做;中等人听了“道”,偶尔想起来就做,想不起就不做;下等人听了“道”,不但不接受,反而还大声嘲笑,行之若素:“为什么不能张开腿坐啊?这有什么嘛!”
自己应该属于中等人吧,有时会忘记~~~

Thursday, May 6, 2010

弟子规笔记6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23、师长叫一个人时,如果他不在旁边,你应该怎么做?这种小小的行为能反应出什么?
长辈叫人时,自己听见了应及时回应,并帮着去呼唤人。如果所叫的人不在,应当回来禀告长辈,并进一步询问,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
这种小小的行为能反应出:
时时助人为乐,以及对长辈的恭敬心。尤其对大乘佛教徒而言,别人的事,其实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有人迷了路,或者在找人,这时你应主动地引导他、帮他找。若能如此,说明你有利他之心,因为这小小的行为,就是无条件自愿助人的善心体现。

24、在长辈、老师面前,应当杜绝什么样的傲慢之举?对于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
应该好好学习,从自己做起。并且尽可能对有缘的众生传授。

25、当今时代,人们心理与行为有了巨大变化,有些古代传统不一定适合,这时候该怎么办?对师长表达恭敬时,关键要把握什么原则?
“你们应该学会恭敬,不能像古人那样弯腰问询也不要紧,但对老师、长辈和出家人,至少要打招呼。”学会比如“再见,请慢走。”之类的礼貌用语非常重要。
表达对师长恭敬时,关键要把握观察师长的意乐。《事师五十颂》里说过:“能令师喜皆当为,师不喜事悉断除。”令上师欢喜之事,要尽力去做,而上师不喜之事皆应远离。所以,凡事要根据情况决定。

26、在古人的待客之道中,“目送”为什么很重要?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
古人特别讲究“目送”,这是很重要的待客之道。比如客人要走的时候,你在门口或楼梯口目送他离去,他心里会很舒服;否则,他前脚刚走,你后脚就把门“砰”一声关上,好像巴不得他离开一样,客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如果一直目送着他,嘴里也说:“慢走啊,有空再来玩!”那他也觉得:“主人这么欢迎我,以后有机会我要报答他。”一路上,心里会一直回荡着这一切。

2.为什么在尊长面前不要表现自己的才能?宣扬功德有何过失?
一个人若常常自我炫耀,尤其在老师、长辈或一些严厉对境面前,宣扬自己如何出色,是不符合道德修养的。因为这种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傲慢,而在世间,最不可接受的就是傲慢。对于傲慢,不仅佛教中有很多教言,《礼记》中也说:“敖[ 敖,通“傲”。]不可长,欲不可从[ 从,通“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慢的念头不可滋长,邪恶的欲望不能放纵,求善的志向不可自满,享乐的行为要适可而止。
所以,我们平时要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很容易自以为是。其实,真正对众生有利的唯有大乘佛子,但大乘佛子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说自己如何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境界很高,没有“自我”的执著和念头,在他看来,付出与奉献理所当然,自己是众生的仆人,仆人为主人做事天经地义,有什么可值得宣扬的?

3.请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分析修习恭敬有什么样的功德和利益?
世间:

出世间:
我们在日常行为中,随时对尊长要有恭敬心。如果没有恭敬心,按佛教的观点,就会障碍智慧的生起。

弟子规笔记5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19、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该如何落实这一精神?
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以上的东西。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吵架、打架。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独生子女,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按照佛教的观点,所谓的兄弟,包括总道友、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总道友指所有的众生,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则是趋入佛教的道友[ 远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是入密乘者;密道友指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间接说明一坛城所摄一母之道友。]。因此,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于所有的众生都要象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

20、与兄弟姐妹共处时,为何在钱财和语言方面尤为值得注意?你以前为此发生过冲突吗?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见一次少一次
见一次老一次
法昭禅师曾经作了一首偈子说道: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21、儒教要求日常行为中做到长幼有序,佛教中有这些要求吗?此颂对你有何提醒?
其实,长幼有序、尊卑有次的理念,不仅儒教中提倡,在佛教僧团中也一直存在:以全体佛弟子来说,所受的戒越高,地位便越高。以同一种戒来说,受戒的时间越早,地位就越尊。因此戒腊长的人应先坐、先吃,比丘、比丘尼都是如此。
1)应该对小孩灌输长幼有序的观念,让孩子学会尊重长辈,让老人先坐、让老人先吃。假如从小懂得尊重老人,自己老的时候,子女才可能会孝顺。
2)人如果不知礼的话,久而久之,就没了父子的差别,也没了上师与弟子的差别,长幼之间全部平起平坐……这跟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3)人若没有礼节,则不会有立身之地;做事不依礼节,那不可能成功;国家没有礼节,就不会有安宁之时。

22、请引用教证说明,儒教对杀生怎么看待?这与佛教有何不同?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

1.造成兄弟不和,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怎样避免?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