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hursday, May 6, 2010

弟子规笔记5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19、我们应当如何与兄弟姐妹相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那该如何落实这一精神?
年龄大的哥哥姐姐,应友爱年龄小的弟弟妹妹,不能欺负、打骂他们,甚至抢夺他们玩具以上的东西。弟弟妹妹则要恭敬哥哥姐姐,对他们要有礼貌,不能经常吵架、打架。长幼之间要互相友爱、和睦相处。
“独生子女,虽然没有兄弟姐妹”,但是按照佛教的观点,所谓的兄弟,包括总道友、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总道友指所有的众生,远道友、近道友、密道友则是趋入佛教的道友[ 远道友是所有佛教徒;近道友是入密乘者;密道友指一位上师摄受的一父之道友,间接说明一坛城所摄一母之道友。]。因此,一切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正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于所有的众生都要象自己的兄弟一样对待。

20、与兄弟姐妹共处时,为何在钱财和语言方面尤为值得注意?你以前为此发生过冲突吗?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见一次少一次
见一次老一次
法昭禅师曾经作了一首偈子说道:
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


21、儒教要求日常行为中做到长幼有序,佛教中有这些要求吗?此颂对你有何提醒?
其实,长幼有序、尊卑有次的理念,不仅儒教中提倡,在佛教僧团中也一直存在:以全体佛弟子来说,所受的戒越高,地位便越高。以同一种戒来说,受戒的时间越早,地位就越尊。因此戒腊长的人应先坐、先吃,比丘、比丘尼都是如此。
1)应该对小孩灌输长幼有序的观念,让孩子学会尊重长辈,让老人先坐、让老人先吃。假如从小懂得尊重老人,自己老的时候,子女才可能会孝顺。
2)人如果不知礼的话,久而久之,就没了父子的差别,也没了上师与弟子的差别,长幼之间全部平起平坐……这跟动物就没有什么两样了。
3)人若没有礼节,则不会有立身之地;做事不依礼节,那不可能成功;国家没有礼节,就不会有安宁之时。

22、请引用教证说明,儒教对杀生怎么看待?这与佛教有何不同?请谈谈你自己的理解。
比如,“二十四孝”中的王祥卧冰求鲤,就是供养父母鲤鱼;现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在表示孝顺父母时,也是在盘里放一条鱼……儒教提倡“以时杀焉”,认为遵循时令[ 《礼记·祭义》记载: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则可以杀生,这一点跟佛教有很大的差别。
其实,造罪业来孝顺父母,在佛教中本身就是不孝。他们把“终生慕父母”认为“则大孝也”,我们也承认;但若说“杀生供父母,则大孝也”,我们则不许也。

1.造成兄弟不和,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怎样避免?
对钱财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执著财物,兄弟之间的怨恨争斗就不会产生。除了钱财以外,语言也常成为争斗之因,语言若能包容忍让,别人说了刺耳挖苦的话尽量忍下来,不必要的冲突自然会销声匿迹。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