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23、师长叫一个人时,如果他不在旁边,你应该怎么做?这种小小的行为能反应出什么?
长辈叫人时,自己听见了应及时回应,并帮着去呼唤人。如果所叫的人不在,应当回来禀告长辈,并进一步询问,有没有需要自己帮忙的事情。
这种小小的行为能反应出:
时时助人为乐,以及对长辈的恭敬心。尤其对大乘佛教徒而言,别人的事,其实就是自己的事。如果有人迷了路,或者在找人,这时你应主动地引导他、帮他找。若能如此,说明你有利他之心,因为这小小的行为,就是无条件自愿助人的善心体现。
24、在长辈、老师面前,应当杜绝什么样的傲慢之举?对于这些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弘扬,你认为自己该做些什么?
称呼长辈时,不可以直呼名讳,《事师五十颂》中也说,对上师不能直呼其名,须冠以“最尊贵的”、“尊敬的”等敬语。同时在尊长面前,也不要表现自己很有才能,从而藐视长辈。
应该好好学习,从自己做起。并且尽可能对有缘的众生传授。
25、当今时代,人们心理与行为有了巨大变化,有些古代传统不一定适合,这时候该怎么办?对师长表达恭敬时,关键要把握什么原则?
“你们应该学会恭敬,不能像古人那样弯腰问询也不要紧,但对老师、长辈和出家人,至少要打招呼。”学会比如“再见,请慢走。”之类的礼貌用语非常重要。
表达对师长恭敬时,关键要把握观察师长的意乐。《事师五十颂》里说过:“能令师喜皆当为,师不喜事悉断除。”令上师欢喜之事,要尽力去做,而上师不喜之事皆应远离。所以,凡事要根据情况决定。
26、在古人的待客之道中,“目送”为什么很重要?请说说你自己的体会。
古人特别讲究“目送”,这是很重要的待客之道。比如客人要走的时候,你在门口或楼梯口目送他离去,他心里会很舒服;否则,他前脚刚走,你后脚就把门“砰”一声关上,好像巴不得他离开一样,客人心里肯定不痛快。如果一直目送着他,嘴里也说:“慢走啊,有空再来玩!”那他也觉得:“主人这么欢迎我,以后有机会我要报答他。”一路上,心里会一直回荡着这一切。
2.为什么在尊长面前不要表现自己的才能?宣扬功德有何过失?
一个人若常常自我炫耀,尤其在老师、长辈或一些严厉对境面前,宣扬自己如何出色,是不符合道德修养的。因为这种言行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傲慢,而在世间,最不可接受的就是傲慢。对于傲慢,不仅佛教中有很多教言,《礼记》中也说:“敖[ 敖,通“傲”。]不可长,欲不可从[ 从,通“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傲慢的念头不可滋长,邪恶的欲望不能放纵,求善的志向不可自满,享乐的行为要适可而止。
所以,我们平时要观察自己的言行举止,否则很容易自以为是。其实,真正对众生有利的唯有大乘佛子,但大乘佛子在任何场合都不会说自己如何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境界很高,没有“自我”的执著和念头,在他看来,付出与奉献理所当然,自己是众生的仆人,仆人为主人做事天经地义,有什么可值得宣扬的?
3.请从世间、出世间的角度分析修习恭敬有什么样的功德和利益?
世间:
出世间:
我们在日常行为中,随时对尊长要有恭敬心。如果没有恭敬心,按佛教的观点,就会障碍智慧的生起。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