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March 29, 2010

入行论第94节课学习笔记

第九十四节课

【颂词】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颂词解释】
悲佛与狱卒,吾敌众依怙,
故如民侍君,普令有情喜。
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势单力孤,我也不能轻易报复,因为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和地狱中可怕的阎罗卒,都是他的依怙靠山。所以,我要像平民百般取悦君主那样,恭敬对待一切众生,令他们皆大欢喜。

暴君纵生嗔,不能令堕狱,
然犯诸有情,定遭地狱害。
有权势的暴君,如果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将我们的财产全部抢走,将我们的权力地位统统剥夺,甚至将我们的身体毁坏无余。但他的能力仅此而已,无论他怎么生气,也不可能让我们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中,感受无量时日的痛苦。但如果是伤害了众生,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正法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地狱中住一中劫。”因此,害众生和害国王的眷属,差别还是很大的。假如害了一个小小的生命,来世定会在无量劫中感受痛苦。

如是王虽喜,不能令成佛,
然悦诸众生,终成无上觉。
从获得方面而言,对国王忠心耿耿,日夜勤恳为他做事,令其心花怒放,有可能会得一些地位财产,就像让单位领导高兴的话,下面的人马上有了不同的待遇,但不可能像取悦众生那样获得佛果。然而让众生高兴,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有极大的利益,可帮助我们直接或间接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怎么得到呢?如果众生欢喜,布施度依此而圆满,安忍度依此而圆满……,有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断证功德自然圆满,成佛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龙猛菩萨也说:“莫舍诸众生,获得佛菩提。”

云何犹不见,取悦有情果,
来生成正觉,今世享荣耀。
综上所述,我们为什么还见不到取悦有情的殊胜果报呢?以上所讲的道理,并不只是佛陀的一种说法,而是从方方面面加以论证的。如果你懂得因明逻辑,不管是通过现量、比量还是圣教量,都可以了知:令众生欢喜,可圆满资粮、消尽罪障,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

生生修忍得,貌美无病障,
誉雅命久长,乐等转轮王。
修安忍的功德无量无边,大乘经典中有诸多解释,在此作者也归纳了几个加以说明:1、貌美:安忍感得相貌端严。2、无病障:每个人都喜欢健健康康,不希望疾病缠身。3、誉雅:有些人特别向往闻名遐迩、美名远扬,这也是修安忍才能得到的。4、命久长:通过修安忍,自己会长命百岁,长久住在世间中。5:乐等转轮王:除了佛陀以外,世间人的福报和势力,根本无法与转轮王相比。转轮王具有七宝,能自由驾驭整个四大部洲,是世间中最有福报者。


【思考题】
567、为什么说想到利害之果也应该恭敬众生?
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统统是佛陀和地狱阎罗卒的保护对象,如果伤害了他们,诸佛菩萨绝不会欢喜,自己生起证悟和慈悲菩提心也就没有机会了。因此,为了得到佛陀的摄受,为了生生世世不受地狱的煎熬,大家现在应当发愿:尽心尽力地帮助度化一切众生,以六度四摄、四无量心的大乘发心和大乘行为爱护他们。这是大乘佛教徒必须要做的事情。发了这样的菩提心后,倘若遇到小小的危害就以怨报怨,开始反过来害众生,那不算是真正的大乘佛教徒。
【参考答案】譬如国王属下的大臣,虽然伤害了很多人,但具有远见的人,纵有力量也不会报复,因为他知道仇敌不只是一个人的力量,国王的威势就是他的依靠。
同样,伤害我的仇敌纵然力单势孤,也不应轻易报复,因为慈爱众生的佛陀和惩治罪行的狱卒,都是仇敌的依怙。所以,我应该像庶民侍奉君主一样,恒常随顺恭敬,使一切有情皆大欢喜。

568、让暴君生嗔和伤害众生,二者有什么差别?请从利、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从害的角度来讲:
有权势的暴君,如果生起极大的嗔恨心,很有可能将我们的财产全部抢走,将我们的权力地位统统剥夺,甚至将我们的身体毁坏无余。但他的能力仅此而已,无论他怎么生气,也不可能让我们堕入地狱、旁生、饿鬼中,感受无量时日的痛苦。
但如果是伤害了众生,却会带来地狱的苦害。《正法念住经》中说:“杀害一个众生,需要在地狱中住一中劫。”龙猛菩萨在《菩提心释》中说:“世间有情所感受,地狱饿鬼与旁生,所有种种无边苦,皆由伤害有情生。”
从利的角度来讲:
从获得方面而言,对国王忠心耿耿,日夜勤恳为他做事,令其心花怒放,有可能会得一些地位财产,就像让单位领导高兴的话,下面的人马上有了不同的待遇,但不可能像取悦众生那样获得佛果。
让众生高兴,对我们生生世世都有极大的利益,可帮助我们直接或间接得到无上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怎么得到呢?如果众生欢喜,布施度依此而圆满,安忍度依此而圆满……,有了智慧资粮和福德资粮,断证功德自然圆满,成佛一点困难都没有。所以龙猛菩萨也说:“莫舍诸众生,获得佛菩提。”

569、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我们应当怎么做?
所以我们看到有些待宰的众生时,如果自己有能力,哪怕救一个生命,功德也是无量的。但若实在无能无力,在其耳边无条件地念一些宝髻如来、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佛号,对此众生也必定有利益。所以在修行过程中,取悦众生相当重要,不要觉得这根本做不到,心是非常关键的,只要自己有一份信心,做什么事情都易于反掌。

570、取悦有情、修习安忍,会有哪些殊胜果报?
令众生欢喜,可圆满资粮、消尽罪障,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利益。暂且不说来世成就正等觉,若让众生欢喜,今生今世也会享受荣华富贵、美名远扬的快乐。
因此,来世的果位、今生的富贵,全部依靠对众生慈悲修安忍。《学集论》中也说:“令众生欢喜,能圆满暂时和究竟的一切安乐。”
修安忍的功德无量无边,大乘经典中有诸多解释,在此作者也归纳了几个加以说明:
1、貌美:安忍感得相貌端严。
2、无病障:每个人都喜欢健健康康,不希望疾病缠身。
3、誉雅:有些人特别向往闻名遐迩、美名远扬,这也是修安忍才能得到的。
4、命久长:通过修安忍,自己会长命百岁,长久住在世间中。
5:乐等转轮王:除了佛陀以外,世间人的福报和势力,根本无法与转轮王相比。转轮王具有七宝,能自由驾驭整个四大部洲,是世间中最有福报者。

571、这一品的内容对你有哪些影响?具体表现在什么事情上?


入行论第93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颂词解释】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因为曾经加害众生,令佛陀显现上很不欢喜,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原谅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发誓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积极地利益世间,哪怕众生用脚践踏我的头顶,我宁死也不会反抗,以此令世间的怙主——诸佛菩萨喜悦。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既然佛把众生看作自己,我们不恭敬众生的话,又怎么恭敬佛陀呢?因此,不恭敬众生,就是对佛不恭敬的“最好”表现。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想方设法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必定欢喜。若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要时时刻刻修安忍,不能损恼众生。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具有势力国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恶劣,经常损害许多民众。没有远见的人,极容易生嗔恨心,马上开始报复。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想到以后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顿,但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明白对方看来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敌人虽然力量薄弱,也绝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地冒犯他。


【思考题】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如果害众生,佛陀是不会欢喜的!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佛陀和众生的确是一体的,胜义中如此,世俗中也是这样,倘若我们害了众生,其实就是害了佛陀。因此,大家以后一定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样会令佛陀欢喜,相续中的功德也会自然增长,有机会与佛心相应。如果所做的全是令上师诸佛不欢喜的事,表面上的善根功德再大,离佛果也会越来越远。修行必须要有一种善巧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最触动的是:“我最怕的,就是对那些加害的人失去慈悲心……”
如果我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年,最怕的会不会是这个呢?可能不是吧。也许我最怕的是他们把我打死了,或者自己吃不到饭,尽考虑一些最小的问题,至于大悲菩提心,也许压根儿都没有想过。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违缘,如果没有修行基础,恐怕到时候无法面对。我们以前肯定伤害过众生,今天在传承上师及寂天菩萨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应当励力地忏悔,从现在开始,凡是有生命的众生,小至蚂蚁以上,不管怎么损害我们,都要想起高僧大德的这些教言,尽力以慈悲心来对他们。

566、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

Wednesday, March 10, 2010

入行论第88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八节课
【颂词】
他乐故我乐,于众应如是,
他喜而赞敌,何故我不乐?
故我受赞时,心若生欢喜,
此喜亦非当,唯是愚童行。
赞誉令心散,损坏厌离心,
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
以是若有人,欲损吾声誉,
岂非救护我,免堕诸恶趣。
吾唯求解脱,无需利敬缚,
于解束缚者,何故反生嗔?


【思考题】
541、有人说:“别人赞美我的时候,他必然很快乐。我已经发了菩提心,众生快乐我也快乐,所以我喜欢赞叹,主要是随喜别人的快乐。”这种说法你如何驳斥?
对此作者驳斥道: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你也应对天下无边的众生一视同仁。因为你发心的时候,并没有拣择“凡是赞叹我的人,我就帮助他、利益他”,而是说“凡是有生命的一切有情,我都要暂时赐予他们人天安乐,究竟将彼安置于佛果”。既然如此,你应对所有的人都同样随喜,为什么他人赞美你敌人的功德时,你却郁郁寡欢呢?你明明说快乐的原因并不是为自己,而是要让别人欢喜,那别人对你的敌人赞不绝口时,心里肯定也很快乐,你为什么不加以随喜呢?

542、有了名声赞誉之后,会带来哪些过患?
因为名声具有诸多过患,首先,“赞誉令心散”。有了名声的话,利养、恭敬、财产等世间八法的同品就会产生,令心不断地往外散乱。其次,“损坏厌离心”。有了名声之后,会毁坏对轮回的厌离心和出离心。再加上,“令妒有德者,复毁圆满事”。如果自己贪执名声,就会为了它嫉贤妒能,对学问、财产、地位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常常生起毒恶的嫉妒心,不能忍受别人的功德,相续中的嗔恨之火不断燃烧,摧毁一切圆满的功德资粮。

543、有人对你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明明是忍无可忍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说这是好事?你真的这样认为吗?
因此,如果有人想方设法毁坏我的名誉,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依靠他的力量,可使我免于堕入恶趣,所以我不但不能生嗔恨心,反而应把他当作亲人那样来报答恩德。
【参考答案】因为赞誉名声能让自己陷于虚假的名誉中,为它所拖累、障蔽,愈来愈趋向于危险的罪业恶趣。这时若有人用诽谤、讥讽等方法,摧毁我的名声迷网,使我从障蔽中解脱,那此人对我的恩德很大。如果没有他的帮助,我就会一迷不返,堕落在罪恶险坑,造不可思议罪业而堕入恶趣,而他的诽谤却使我从这危险中摆脱出来。所以,被他人恶语中伤、造谣诽谤是好事。

544、“佛陀怎么样对待众生?我怎么样对待众生?”在这两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入行论第87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七节课
【颂词】
若吾识损益,赞誉有何利?(若吾识自益,赞誉有何利?)
若唯图暂乐,应依赌等酒。
若仅为虚名,失财复丧命,
誉词何所为,死时谁得乐?
沙屋倾颓时,愚童哀极泣,
若我伤失誉,岂非似愚童?
声暂无心故,称誉何足乐?
若谓他喜我,彼赞是喜因?
受赞或他喜,于我有何益?
喜乐属于彼,少分吾不得。


【思考题】
537、“名誉,是魔鬼对你的奉承。”你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有了名声之后,很多人觉得自己好像有了一切功德,从此对因果等不太重视,最后因为名声而毁坏了身心。因此,对那些佛菩萨化现的高僧大德,名声应该是有一定的利益,但普通人得到名声之后,很容易毁坏戒律和善根,对自己确实没有利益可言。

538、你有没有分清楚生活与生活的意义?今后你有哪些打算?
其实,生活和生活的意义应该区分开,生活是什么?就是吃穿住行。生活的意义,则是活在世界上的价值,若能对众生、对社会起一点作用,那你活着就有了意义。

539、为什么说美名跟孩童的沙屋没什么差别,当它倒塌时,不值得为此而伤心哭泣?
孩童的这些执著,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在圣者眼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实际上,在诸佛菩萨和有境界的修行人看来,这些名声全部是虚假的,跟小孩游戏一样没有意义。
[参考答案]在成年人眼里,沙屋本来无有实质,倒塌也可以,建立也可以,根本不值得为此而哭。同样,在圣者眼里,成年人对名声的贪执与孩童对沙屋的贪执一样可笑,无有实质意义。只是口头上的一种言词,这种言词对解脱没有丝毫帮助,反而因之坚固我执。在轮回的大梦里,若为了拼命追求名声而丧失财产、生命,一旦失去就痛苦不已,那跟愚童因沙屋倒塌而哭有何区别?

540、当听到别人的赞美时,我们自然会生欢喜心,为什么作者说这不应理?
赞叹不应生欢喜心。因为赞叹词是刹那性的,一会儿就销声匿迹、无踪无影了,所以从时间上看,贪著它并没有意义。同时赞叹声是无情法,没有想赞叹你的心,它与水声风声没有区别,犹如空谷声一般,只是耳根的影象而已。
有些人说:“名声虽然不应该欢喜,但别人赞叹我,我心里非常快乐,它成了我欢喜的因,所以我喜欢名声。”
但是有智慧的人根本不会这样做,因为他知道这是虚无缥缈的东西,无有任何实义。噶当派的很多格西,常用空谷声来比喻赞叹声,因此,别人的赞叹并不值得自己欢喜。


Tuesday, March 9, 2010

中观庄严论第2课

第二课
彼之妙语精深中观庄严论,汇聚十万理证江河之大海,
千万胜智龙王游戏之彼处,劣者我亦满怀喜悦而涉足。

车乘道轨胜妙理证火,虽已暂眠时间怀抱中,
如焚密林于此重复兴,信口雌黄之众当谨慎。

4、什么叫做著论五本?
5、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是如何授记的?

4、什么叫做著论五本?
著论五本,也叫做造论五支,有几种说法。
一、由谁所造:此论是静命论师所撰著的。人们众口一词、无有诤议地共称:尊者智慧超群、戒律清净、品行高尚的丰功伟绩独占鳌头,最终成就了至高无上的果位,是印藏两地宛如日月般遐迩闻名的大阿阇黎。
二、为谁而著:此论是为了那些力求对所有大乘论典之义获得以正理引发、不被他夺、博大精深之智慧的诸位后学者而撰著。
三、属何范畴:此论归属于大乘总的教法,尤其是《月灯经》等诸甚深经部的范畴内。
四、全论内容:通过二理明确开显二谛无倒真如所摄的道理。
“二理”是指胜义理和世俗理。胜义理,也就是按照《中观根本慧论》所讲的道理,将万法全部抉择为空性;世俗理,按照《释量论》所讲的内容进行观察。通过胜义理和世俗理,完全能开显或解释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真理,这就是全论的内容。
五、有何必要:为令轻而易举对整个大乘的教义获得定解进而证得殊胜菩提。

5、哪些经续中对本论作者静命论师作了授记?是如何授记的?
1.关于此论的作者静命菩萨,《文殊根本续》中有对佛教之施主、精勤持戒者、诸婆罗门的一段授记;
2.在此续的结尾又授记这所有大德均修成密宗而证菩提。在《楞伽经》中指出:在未来之时,当外道的邪见纷纷涌现之时,犹如对治般的高僧大德将会出世。此经云:“此后未来时,导师名智慧,开显五所知,大勇士现世。”

中观庄严论第1课

第一课

宣说稀有缘起道,无与伦比殊胜者,
令解三有之束缚,佛陀释迦狮前礼。

忆名能毁无始来,长久卧心有暗敌,
与童语日文殊尊,无二恩师庇护我!

邪见暗中各种狡猾伎俩动如闪电恶语舌,
依胜梵王利刃理智斩断蒙文殊剑灌顶者,
令印藏等倚傍我见山峦苯波外道之群兽,
闻名丧胆无所畏惧语狮子尊愿您获全胜!

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


1、请解释“中观庄严论”。
所谓的“中观”,有文字中观、基中观、道中观、果中观;或者将其解释为“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的含义,通过弥勒菩萨和龙猛菩萨的智慧可以开显,其中,直接含义以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进行解释;隐义或间接含义,则以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或《宝性论》来解释。
这里的“庄严”,有自性庄严、装饰庄严[ 装饰庄严,也叫做美观庄严。]、开显庄严几种。中观远离一切戏论的本来意义,就是自性庄严;对此本来意义,通过各种推理进行严饰,叫做装饰庄严;中观原有的、隐藏的意义,通过不同的教证、理证开发出来,叫做开显庄严。就像一个人的身相非常美观却开显不出来,可以依靠明镜照出他本来的庄严面目一样。中观自性庄严的本来含义,通过这部论典,在世人面前完全可以开显出来,让无数的智者生起欢喜之心,因此,也可以将其称为庄严。
因为这部论典已经解释了中观自续派的一切观点,又解释了中观应成派的一切观点。总的来讲,它已经成为所有中观的开显者,所有中观的庄严。

2、藏传佛教当中,顶礼句分为哪四种?师君三尊又是指什么?
藏传佛教当中有四种顶礼方式。一种是直接明说的顶礼句,一种是诸佛菩萨护持我、救护我,一种是愿诸佛菩萨战胜一切违缘的顶礼句,还有就是诸佛菩萨赐予我吉祥的顶礼句。这部《中观庄严论释》的前面,第一个是直接明说的顶礼句,第二个是护持我的顶礼句。
在藏传历史上,莲花生大师、国王赤松德赞、菩提萨埵,被称作师君三尊。为什么称为师君三尊呢?菩提萨埵和莲花生大师分别是亲教师和轨范师,所以用“师”字代替;“君”是国王的意思。这三者在藏传历史上,是对整个佛教贡献最大、加持最大的三位上师。

3、麦彭仁波切撰著本论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为了使他的上师欢喜。最后确实是,蒋扬钦则旺波显现上的确非常欢喜。

Tuesday, March 2, 2010

入行论第86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六节课
【颂词】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颂词解释】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即生中得不到利养,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乞丐等可怜众生,反以吝啬心抢夺别人的财产、摧毁别人的生命,以这样恶业的果报,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来讲,你要有惭愧之心,觉得前世没有积福,所以即生处处遇到违缘,别人得到的利养你得不到,这完全跟自己有关,你应该呵斥自己,而不应跟别人竞争攀比。如果为了一点点世间利养,自己就生嫉妒烦恼,这有什么意义呢?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敌人受到痛苦时,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他遭殃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前世之业在即生中成熟,果报现前了,又何必去随喜他的恶报呢?对怨敌心存恶意,盼望他受到灾难痛苦,也不一定成为损害之因。这样的恶心无法害到别人,唯有毁坏你自己。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名声如果能带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追求名声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你再有名声,最后离开人间时,延长半天的寿命也不可能。无论生前虽然风光无限,但死时也跟平常人一样,名声起不到丝毫作用,无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寿命。那名声能否让你身强力壮、无病健康,带来身心上的安乐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思考题】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在“极乐法会”的开示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四点要求,这也是上师在大众中的最后一次讲话。这四点要求分别是:一、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二、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所以,刚才讲的以善心对众生,也是法王的一个遗嘱);三、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四、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53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1)其实对怨敌心存恶意,盼望他受到灾难痛苦,也不一定成为损害之因。别人的因果关系,并不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你愿他短命、愿他不要发财,不可能像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一样,诅咒一句就马上成真。这样的恶心无法害到别人,唯有毁坏你自己。如《集法句经》的“如轮断头例”的公案。可见,一个人发了恶毒的愿,对别人不会有什么损害,自己却要为此付出代价。
2)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若谓:“平时他总害我,现在他倒霉正好满了我的愿,我的心情好舒服,难道不应该高兴吗?”这是一种颠倒的想法。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态,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对你来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祸害吗?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说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大家在行持佛法时,能否尽量断除嗔恨心、烦恼心?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你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烦恼如果有增无减,那你的修行一点也不成功。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曾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再怎么修行也无济于事。所以,没有烦恼就是佛法,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明白此理之后,大家要详细观察自相续,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环节。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会怎么对待?
随缘而转。不管是谁,纵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会对他进行报复。我在内心中发过愿,哪怕对我的身体、我的亲人制造伤害,那时候只有随缘而转,绝不可能像世间人一样,拿着刀子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我们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因此大恩上师要求大家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何况说是杀人了。众生的生命那么宝贵,所有的东西中,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我们大乘佛法不讲条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绝不能害众生的生命!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世间上的人非常执著赞美和荣誉,“人活着应流芳百世”、“名乃天禄”等这些说法,充分体现了名声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这些人可谓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而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生嗔也不应理。
不管从因明、中观哪个角度讲,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其实树大招风,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么破斥?
那也不一定。
1)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我们藏族有句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挖金者通过仪器探测,很容易发现哪里有金。)”高僧大德无论隐居何方,不需要宣扬自己,有缘弟众也会如蜜蜂般云集。所以,真正的名人,从来用不着自我宣传,而那些自我宣传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2)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失。”所以,福报不太大的人,名声轰动一时之际,很可能像秋天的苍蝇一样,马上就要不行了。
3)大恩上师强调我们现在需要宣扬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于个人的宣传,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真正的修行人,当以佛教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摄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入行论第85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五节课
【颂词】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颂词解释】
初欲令有情,成佛受他供,
今见人获利,何故生嫉恼?
当初在十方三世诸佛菩萨面前承诺:“从今天乃至菩提果之间,我要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让他们暂时获得人天快乐,究竟得到如来正等觉的果位,成为三界众生的应供之处。既然如此,现在他们只是拥有微薄的名声地位、利养恭敬,你为什么要生嫉妒心呢?

所应恩亲养,当由汝供给,
彼今已自立,不喜岂反嗔?
比如,你的亲人本该由你来抚养,按理来说,给予他食物、照顾他生活,完全是你的责任。但如今不需要你提供任何财物,有人主动帮你无微不至地照顾他,这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你为什么不高兴反而嗔怒呢?

不愿人获利,岂愿彼证觉?
妒憎富贵者,岂有菩提心?
如果不愿别人获得暂时的一些小利益,怎么可能希望他证得正等觉的果位呢?整个世间的快乐财富全部积累起来,也无法与正等觉的果位相比,获得无上佛果之后,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都要向其恭敬顶戴。假如不能容忍别人的小安乐,看到他有点财富名声就不乐意,那不可能希望他得到无上的大安乐。所以假如嫉妒别人有富贵、有名声,自己不可能有菩提心。

若已从他得,或利在施家,
二俱非汝有,施否何相干?
怨敌从施主那里获得受用,或者他没有得到,财物仍旧留在施主家,这二者都没有你的份儿,无论别人得到与否,跟你没有任何关系,你又何必生嗔恨心呢?

何故弃福善,信心与己德?
不守己得财,何不自嗔责?
有些人看到别人有利养、自己得不到,心里就很苦恼,其实这不怪别人,应该怪你自己。人家得到利养恭敬,这是他前世恭敬上师三宝、对众生有悲心、持戒清净、闻思修行等功德所感,而你现在没有福报,任何人都不愿意供养,是因为你以往没有积累过这些资粮。既然如此,你非要嗔恨的话,应对自己生嗔心,不应该嫉妒别人。


【思考题】
5526、发了菩提心的人,遇到别人抢自己执著的对境时,应该怎么做?你能做到吗?
应该如佛陀在因地时布施身体一般,无数次布施头目脑髓、妻子儿女。别人问他:“你如此苦行,到底希求什么?”他回答说:“只为能获无上圆满菩提,度化陷于轮回中之众生。”因此作为大乘修行人,你的怨敌发财了、当官了,这时候你非常随喜,否则说明你的菩提心还没有得以净化、成熟。
因此我们必须观察自心,一旦遇到仇怨,譬如有人抢了你的财产、破坏你的家庭,在他们的面前,你还能保持利他的菩提心吗?能的话,那可以算是生起了愿菩提心。我们发了大乘菩提心,就该对一切修安忍,纵然是最执著、最喜欢的对境,为了众生也要心甘情愿地舍弃,这才是菩萨因地的一种行为。
自己做得很惭愧。(分享王师兄的故事。)

527、你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责任感吗?体现在哪些方面?你今后有什么打算?
如今大家有了这么好的如意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周围有很多“贫穷”的可怜众生,我们若独自占有而不愿跟他们共享,那可能不像一个大乘修行人。所以自己获得大乘佛理时,哪怕旁边只有一位老太太,也可以给她转法轮:“这位老太太,你过来吧,我给你讲个《入行论》,你要好好谛听啊!”(众笑)我想每个人的身边,一个人应该找得到,若让他的发心改变、懂得如何回向,这样做善事很重要。否则,你天天早上四点就起来念佛,虽然佛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但如果没有出离心和菩提心,光靠一句佛号来断轮回的爱执萨迦耶见,大小乘的经论中也说得很清楚,那还是很困难的。因此,大家应该发愿度化众生,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弘法利生的责任感,每个人都不能忘!

528、你有愿菩提心吗?以什么来衡量的?看到可怜的众生心生不忍,这是菩提心吗?为什么?
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好像有了愿菩提心,但真正遇到外境时,菩提心还存不存在呢?假如菩提心以不退转的方式存在,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境,丈夫也好、妻子也好、家里的财产也好,全部可以拱手让人,那说明你确实存在菩提心。但这样做的时候,你心里舒不舒服?把所有的存款单送给别人,你是什么感觉?按理来讲,发了菩提心的人,这样做应该心甘情愿,因为众生依靠这些获得快乐,只要众生快乐,你就该无条件地随喜,毕竟自己已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过愿。然而真正将此落实到行动中时,你又会怎么样?
不算。在实际当中,有些人认为济人之难、施以援手,到医院、孤儿院、乞丐聚居处看见有些众生非常可怜,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这就是菩提心。其实这不能称为菩提心,因为没有发过心的世间善人或外道慈善人士,他们的相续中也有,这只能算是一种怜悯心,怜悯心的对境只是个别众生,而菩提心则是缘天边无际的一切有情。

529、施主供养自己的怨敌,有些人就气愤不已,对此你如何看待?
这是一种无明颠倒的心态,为什么呢?比如有个大施主供养一辆轿车,供养他,你也得不到;不供养他,轿车放在施主家里,你也得不到,反正怎么样你都得不到,为了毫不相干的东西生嗔恨心,有必要吗?
现在很多人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动不动就对别人的利养生嫉妒心、生嗔恨心,看不惯别人的种种行为,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而且果报相当严重。《弥勒请问经》中说:“若对他人的利养等生嫉妒心,则会如射箭般直堕地狱。”

530、在到处见上师与闻思经论方面,你平时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
现在希望以闻思经论方面为主。假如系统地学习佛法,特别是大恩上师的慈悲加持下,为我们无条件提供学习机会,能让我们明白很多佛教道理,对众生的悲心、三宝的信心真正生起信心。这样的机会,末学心里一直在想,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
顶礼上师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