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颂词解释】
因昔害众生,令佛伤心怀,
众罪我今悔,祈佛尽宽恕。
我因为曾经加害众生,令佛陀显现上很不欢喜,所有这一切罪过,我今天都发露忏悔,祈求诸佛原谅宽恕。
为令如来喜,止害利世间,
任他践吾顶,宁死悦世主。
为了让如来欢喜,我发誓一定要制止损害众生,积极地利益世间,哪怕众生用脚践踏我的头顶,我宁死也不会反抗,以此令世间的怙主——诸佛菩萨喜悦。
大悲诸佛尊,视众犹如己,
生佛既同体,何不敬众生?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既然佛把众生看作自己,我们不恭敬众生的话,又怎么恭敬佛陀呢?因此,不恭敬众生,就是对佛不恭敬的“最好”表现。
悦众令佛喜,能成自利益,
能除世间苦,故应常安忍。
想方设法取悦众生,诸佛菩萨必定欢喜。若能做到这一点,既能真实成办自己的利益,也能遣除一切世间的痛苦,所以要时时刻刻修安忍,不能损恼众生。
譬如大王臣,虽伤众多人,
谋深虑远者,力堪不报复,
因敌力非单,王势即彼援,
故敌力虽弱,不应轻忽彼。
打个比方来说,具有势力国王的某位大臣非常恶劣,经常损害许多民众。没有远见的人,极容易生嗔恨心,马上开始报复。而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人,想到以后的利害,尽管当时力所能及可以把他打一顿,但也不进行报复。因为他明白对方看来只是孤身一人,但其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国王的势力就是他的援兵。因此,敌人虽然力量薄弱,也绝不能等闲视之,轻易地冒犯他。
【思考题】
564、有些人在佛像前供一朵花,看见上面有小虫,就不管它死活,马上夹起来扔出去,这种做法佛菩萨会欢喜吗?为什么?
如果害众生,佛陀是不会欢喜的!
通过教证和理证来分析,佛陀和众生的确是一体的,胜义中如此,世俗中也是这样,倘若我们害了众生,其实就是害了佛陀。因此,大家以后一定要以慈悲心来对待一切有生命的众生,这样会令佛陀欢喜,相续中的功德也会自然增长,有机会与佛心相应。如果所做的全是令上师诸佛不欢喜的事,表面上的善根功德再大,离佛果也会越来越远。修行必须要有一种善巧的智慧,没有智慧的修行,就是所谓的盲修瞎炼!
565、堪布贡噶旺秋的公案,对你有什么触动?你打算以后怎么做?
最触动的是:“我最怕的,就是对那些加害的人失去慈悲心……”
如果我在监狱里关了二十年,最怕的会不会是这个呢?可能不是吧。也许我最怕的是他们把我打死了,或者自己吃不到饭,尽考虑一些最小的问题,至于大悲菩提心,也许压根儿都没有想过。
在人生的历程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违缘,如果没有修行基础,恐怕到时候无法面对。我们以前肯定伤害过众生,今天在传承上师及寂天菩萨为主的诸佛菩萨面前,应当励力地忏悔,从现在开始,凡是有生命的众生,小至蚂蚁以上,不管怎么损害我们,都要想起高僧大德的这些教言,尽力以慈悲心来对他们。
566、为什么说众生与佛陀是一体的?请从世俗、胜义两个角度分析。
大慈大悲的佛陀,早已证悟了平等的法界,(一地菩萨开始证悟平等,到了佛地时,圆满证悟了诸法一体。)从胜义的角度来讲,众生与佛一味一体,众生就是佛,佛就是众生。从世俗的角度而言,佛在因地发了菩提心后,把众生和自己观为一体,通过自他交换、自他平等、自轻他重等修持菩提心,众生的悲苦喜乐全部都是自己的感受。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