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March 2, 2010

入行论第86节课学习笔记

第八十六节课
【颂词】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颂词解释】
于昔所为恶,犹无忧愧色,
岂还欲竞胜,曾培福德者。
即生中得不到利养,是因为往昔没有布施乞丐等可怜众生,反以吝啬心抢夺别人的财产、摧毁别人的生命,以这样恶业的果报,今生才不及他人。按理来讲,你要有惭愧之心,觉得前世没有积福,所以即生处处遇到违缘,别人得到的利养你得不到,这完全跟自己有关,你应该呵斥自己,而不应跟别人竞争攀比。如果为了一点点世间利养,自己就生嫉妒烦恼,这有什么意义呢?

纵令敌不喜,汝有何可乐?
唯盼敌受苦,不成损他因。
敌人受到痛苦时,你有什么可高兴的呢?他遭殃也不是无缘无故,而是前世之业在即生中成熟,果报现前了,又何必去随喜他的恶报呢?对怨敌心存恶意,盼望他受到灾难痛苦,也不一定成为损害之因。这样的恶心无法害到别人,唯有毁坏你自己。

汝愿纵得偿,他苦汝何乐?
若谓满我愿,招祸岂过此?
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

若为嗔渔夫,利钩所钩执,
陷我入狱篓,定受狱卒煎。
一旦被嗔恨的渔夫投下利养的铁钩所擒,定会陷身于地狱之篓中,被狱卒们丢进油锅里煎炸。

受赞享荣耀,非福非长寿,
非力非免疫,非令身安乐。
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它到底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名声如果能带来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那追求名声也未尝不可,但实际上你再有名声,最后离开人间时,延长半天的寿命也不可能。无论生前虽然风光无限,但死时也跟平常人一样,名声起不到丝毫作用,无法增加自己的福德寿命。那名声能否让你身强力壮、无病健康,带来身心上的安乐呢?也不可能。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


【思考题】
531、法王如意宝接近圆寂时,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哪四点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上师如意宝接近圆寂时,在“极乐法会”的开示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四点要求,这也是上师在大众中的最后一次讲话。这四点要求分别是:一、诚心祈祷阿弥陀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二、发菩提心,以慈悲心来对待众生(所以,刚才讲的以善心对众生,也是法王的一个遗嘱);三、尽量守持一分戒以上,这一分戒也主要指不杀生;四、末法时代,观音心咒转经轮度化众生的缘起非常成熟,每个修行人要经常使用。

532、有些人经常咒骂自己的敌人:“愿他倒霉、失败,让他不得好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
1)其实对怨敌心存恶意,盼望他受到灾难痛苦,也不一定成为损害之因。别人的因果关系,并不会随着你的想法而改变,你愿他短命、愿他不要发财,不可能像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一样,诅咒一句就马上成真。这样的恶心无法害到别人,唯有毁坏你自己。如《集法句经》的“如轮断头例”的公案。可见,一个人发了恶毒的愿,对别人不会有什么损害,自己却要为此付出代价。
2)退一步说,纵然你的想法如愿以偿,你从中又能得到什么快乐呢?众生的苦乐,主要取决于前世的业力,并不是发一个恶愿,对方就马上现前果报。你以种种因缘让别人受苦,有百害而无一利,这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呢?若谓:“平时他总害我,现在他倒霉正好满了我的愿,我的心情好舒服,难道不应该高兴吗?”这是一种颠倒的想法。幸灾乐祸的恶毒心态,将会招致极为猛烈的恶报——千万劫中堕入恶趣受煎熬,因果毫厘不爽,对你来说还有比这更严重的祸害吗?噶当派的香巴格西也曾说过:“相续中若有害他之心,此人绝不会有菩提心。”

533、怎样衡量自己的修行是否正确?
大家在行持佛法时,能否尽量断除嗔恨心、烦恼心?若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你是真正的修行人。反之,烦恼如果有增无减,那你的修行一点也不成功。如同米拉日巴尊者曾说:“饮食好不好,观其面色即可知晓,同样,佛法懂不懂、修行好不好,看他是否能对治烦恼便了然。”烦恼对治得不错的话,修行一定会成功,否则再怎么修行也无济于事。所以,没有烦恼就是佛法,其他的方面不用判断,仲敦巴尊者也说:“对治烦恼则为法,不治烦恼为非法。”明白此理之后,大家要详细观察自相续,这是大乘佛法中最重要的环节。

534、倘若你辛苦创建的事业被人毁于一旦,你会怎么对待?
随缘而转。不管是谁,纵使我知道是他搞的,也不会对他进行报复。我在内心中发过愿,哪怕对我的身体、我的亲人制造伤害,那时候只有随缘而转,绝不可能像世间人一样,拿着刀子非要拼个你死我活,这不是我们学习大乘经论之人的行为。
因此大恩上师要求大家应该发下坚定的誓言:即使遇到再大的违缘和困难,永远也不害众生,何况说是杀人了。众生的生命那么宝贵,所有的东西中,再没有比这更珍贵的了,我们大乘佛法不讲条件,就算有一些相似的理由,也绝不能害众生的生命!

535、作为大乘修行人,对名声应持什么态度?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世间上的人非常执著赞美和荣誉,“人活着应流芳百世”、“名乃天禄”等这些说法,充分体现了名声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为了提高知名度和威望,这些人可谓殚精竭虑、不择手段。而大乘行人对名声的态度,则是不破不立,一个人若有智慧、有能力、有利他心,名声自会像玛拉雅檀香的香味般遍于十方,任谁也无法阻挡。但若有人无端加害,令自己的名声扫地,为此生嗔也不应理。
不管从因明、中观哪个角度讲,名声和荣誉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任何实义,除了一些虚妄执著之外,它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故为了名声而绞尽脑汁,整天苦思冥想,完全是一种愚痴之举。其实树大招风,没有名声最好,修行人理当默默无闻。

536、有些人说:“为了弘法利生,我必须要有名声,不然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怎么广度众生呢?”对这种论调,你怎么破斥?
那也不一定。
1)如果你真的有慈悲功德,威力的光芒自然会普照十方,我们藏族有句俗话:“纯金即使埋在地里,也会发出灿灿金光。(挖金者通过仪器探测,很容易发现哪里有金。)”高僧大德无论隐居何方,不需要宣扬自己,有缘弟众也会如蜜蜂般云集。所以,真正的名人,从来用不着自我宣传,而那些自我宣传的人,往往不是真正的名人。
2)贡塘·丹毕准美尊者的一个教言说:“名誉的雷声阵阵地响,福报的云雾渐渐地消失。”所以,福报不太大的人,名声轰动一时之际,很可能像秋天的苍蝇一样,马上就要不行了。
3)大恩上师强调我们现在需要宣扬的,就是慈悲菩提心。至于个人的宣传,好也可以,不好也可以,修行人本应舍弃今世。 真正的修行人,当以佛教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摄持,倘若做不到这一点,那在短暂的人生中,修行是不可能成功的。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