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Wednesday, January 13, 2010

净土第四十课问答

本课颂词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思考题:
1、在《佛说阿鸠留经》中的公案中,为何树下的男子会感得苦乐相杂的果报?此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2、金色比丘尼前世为何会成为出身卑贱的丑女?你看了这个公案有何收获?
3、舍利子尊者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声闻弟子,他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智慧,在不同的经典中的说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说法?
4、做完善事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5、《因缘品》云:“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请解释其意义。

1、在《佛说阿鸠留经》中的公案中,为何树下的男子会感得苦乐相杂的果报?此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这个男子前世造下了杂业:以曾经为比丘们指点化缘之处的白业,感得面目端正无比,而且右手能变化出饮食财宝;以不持斋戒、饮酒的黑业,转生为旷野中的饿鬼。
如今有些人虽然很富裕,但是相貌不好,有些人虽然相貌好,却很贫穷,这也是由于往昔的杂业所致。当然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白业,所以今生既富裕又相貌好;而有些人的宿业是纯粹的黑业,今生既贫穷又相貌丑陋。所以善恶果报是毫厘不爽的。有些人觉得:既然无法做到彻底断恶行善,那索性一点善事都不做了,干脆当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这种想法非常愚痴,即使现在不能断除一切恶业,也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做善事,这样的话,将来恶业成熟之后,虽然会感受不悦意的果报,但是善业成熟后,也会相应地感受快乐的果报。

2、金色比丘尼前世为何会成为出身卑贱的丑女?你看了这个公案有何收获?
佛说:“迦叶佛出世时,她是一个比丘尼,由于个性刚强,时常恶口骂人为‘贱人’、‘丑人’等。在临终前她发愿:我今生出家修持虽无成就,但以我出家的功德,唯愿于释迦佛教法下令佛欢喜,出家获证阿罗汉果,愿我恶口骂人的恶业不要成熟。但是因果不虚,因为往昔骂人的恶业成熟了,所以成为具十八种丑相的劣种女;又因为出家修行的善业成熟了,所以她能够值遇我并生起信心,出家后获证阿罗汉果位。”
有些人经常用“笨蛋”、“青蛙”、“老猪”等字眼来骂别人,还有些人喜欢给别人取外号,像“大胖子”、“大个子”、“小矮子”、“大鼻子”、“小眼睛”等,其实我们说一次恶口,自己至少会感受五百次这样的果报。以前法王如意宝讲《百业经》时曾经反复叮嘱:千万不要给别人取外号,否则因果不虚,自己将来也会感受这样的果报。法王如意宝教诫之后,全学院的人再也没有互相取外号。我希望在座的道友们今后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尽量不要恶口骂人,也不要给别人取外号。

3、舍利子尊者是佛陀智慧第一的声闻弟子,他之所以拥有这样的智慧,在不同的经典中的说法不同。你如何看待这些不同的说法?
看到这些不同的说法,大家不要觉得矛盾,其实一个人的成就,常常是以前发过很多次愿的结果,也就是说,舍利子在往昔的不同生世中,在不同的环境下,多次发下要拥有殊胜智慧的愿。所以佛经中有不同的公案完全是合理的。

4、做完善事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1)只要心里想:以此善法的功德,愿我变成如何如何,这就是所谓的发愿。只要在作完供养后,这样想一想就可以了,这最多是几分钟的事情,并没有要求从此以后,内心永远不离这种念头。2)此外,发愿的内容也要慎重,佛经中说:“何者发何愿,将获如是果。”所以,如果作功德后发了善愿,以后会现前善果,如果发了恶愿,也会现前恶果。道友们一定要发善愿,千万不要发恶愿,否则将来一定会后悔的。

5、《因缘品》云:“诸福真奇妙,其果极善妙,无似福解脱,是故当积福。……福德浅薄者,难化堕恶趣,如沙中无油,彼者岂有乐。”请解释其意义。
讲得非常清楚:福德非常奇妙,它的果报极其善妙,没有像福德那样能令众生获得解脱的,因此希求解脱的人应当积累福德……而福德浅薄的人很难度化,即使给他们宣说再多的佛法也没用,这些人的前途只有堕入三恶趣,就像沙子里榨不出油一样,福德浅薄者不可能拥有安乐。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