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Wednesday, January 6, 2010

入行论第73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有者见己血,反增其坚勇,
有人见他血,惊慌复闷绝,
此二大差别,悉由勇怯致。
故应轻害苦,莫为诸苦毁。
智者纵历苦,不乱心澄明。
奋战诸烦恼,虽生多害苦,
然应轻彼苦,力克嗔等敌,
制惑真勇士,余唯弑尸者。
苦害有诸德,厌离除骄慢。
悲愍生死众,羞恶乐行善。


479、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由痛苦本身所导致的吗?请以你的经验加以分析。
480、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481、怎样理解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助进作用?

479、面对伤害痛苦时,坚忍者和懦弱者有什么截然不同的表现?这是由痛苦本身所导致的吗?请以你的经验加以分析。
战场上搏斗时,有些人见到自己的血,反而更增加勇气和毅力,勇往直前奋战到底;而有些人自己毫发无损,看见他人流血也会惊慌失措,甚至晕倒在地昏迷不醒。
两种人的差别如此悬殊,完全是内心坚韧与怯懦所导致。修安忍也是如此,并不是外境起作用,而是自己的内心是否坚强。意志坚勇的人即使遇到可怕的对境,如别人用刀砍、用刺耳的语言侮辱,他也能如如不动、安忍下来。而怯弱的人只是听别人说一句“你不好看,我不喜欢你”,就马上倒下去了。

480、世间英雄与出世间英雄有什么差别?哪个才是真正的英雄?为什么?
从世间角度来讲,很多人认为杀人者就是英雄,但从最后的下场看来,这些人也不算上什么英雄。他们可能可以战胜了千千万万的敌人,但无法战胜我自己。
出世间英雄则是用这些不同的方法,来与贪嗔为主的烦恼进行殊死搏斗,全力以赴地制止烦恼。这才是世间上真正的勇士、英雄好汉。
1. 世间敌人是业和烦恼的聚合体,即使你没有杀他,百年之后他也必定死亡。而烦恼的这种敌军,无始以来一直损害着我们,现在也在不断地加害,倘若没有强有力的对治,它是不可能自然消失的。
2. 要对治烦恼,难度也相当大。我们跟世间敌人交战,获得胜利不是特别困难,即使偶尔碰运气,也能战胜对方。但战胜烦恼敌人并不是这样,《亲友书释》中说:眼等六根之对境,恒常动摇不定,若能对此如如不动,这种人与沙场上攻克敌军的人相比,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因为能做到心不随根转、根不随境转的人,在凡夫地阶段非常罕见,沙场胜敌在旁生中也有,而胜伏根境这一点,就连帝释天王也很难做到。
3.

481、怎样理解外境的苦害对修行有助进作用?
当我们遇到痛苦时,应该看这个痛苦能不能用得上,如果用得上的话,便可以产生以下功德:
1、“厌离”:若从来没有感受过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厌离心,想要出离获得解脱。大家都知道,生活过得相当快乐时,对生老病死好像没什么感觉,原来有个富裕的人就说:“我现在过得很舒服,不想离开这个轮回。”然而,《四百论》中云:“无常定有损,有损则非乐,故说凡无常,一切皆是苦。”假如明白了万法无常、诸行皆苦的道理,他可能就不会这样说了。前面我们也讲过,“无苦无出离”,在座有些人若没有遇到一些挫折,不一定有今天的学佛机会,因此苦难是出离心的催化剂。
2、“除骄慢”:如果一生中样样圆满顺利,没有遇到丝毫挫折,那始终会高高在上、傲气十足,而一旦经历了痛苦,原来的傲慢会大打折扣。比如有些人相当傲慢,但生了一场大病、遭受一些违缘之后,人就变得老实了,其他人也觉得:“他应该生病,否则的话,平时简直不可一世!”所以,痛苦能令傲慢心得以摧毁。
3、“悲愍生死众”:痛苦能激发对六道众生的悲悯之心。自己生病以后,才能体会有病苦的众生多么需要他人帮助;自己感受到天气的寒冷以后,才能了知寒地狱众生的切肤之痛。以前佛陀转生为嘉巴谢达时,正是自己体验了铁轮旋顶的痛苦,才对同伴嘎玛热巴生起了无伪的悲心。故而,苦难可令对众生的悲心自然增上。
4、“羞恶乐行善”:对痛苦有了真实体会后,便明白恶业乃为痛苦之因,为获得平安快乐,必须不再造作恶业,从今以后断恶行善,努力行持善法,这样的话,自己的修行定会有所助进。
总而言之,痛苦并非不好,若能善于利用,则可成就许多道业功德。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