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hursday, August 13, 2009

入行论第31节课学习笔记


为利有情故,不吝尽施舍,
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
舍尽则脱苦,吾心成涅槃,
死时既须舍,何若生尽施。
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
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
纵人戏我身,侵侮并讥讽,
吾身既已施,云何复珍惜?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300、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301、你认为《释尊广传》里的公案是虚构的神话吗?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302、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303、什么是“沙门四法”?它属于大乘还是小乘?你平时做到了几条?
304、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305、《入菩萨行论》中说要布施身体,《四百论》中说要保护身体,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300、我们为什么要舍弃身体、受用、三世所造的一切善根?
此三者对每个人来讲,都是非常执著的。然而,“为利有情故”,我们必须要布施自己最珍爱的身体、有生之年所积累的房屋金银等财产受用,以及未来过去现在所造的一切善根。目的是什么?
1. 为了一切众生获得真实的利益。方式是什么样呢?没有吝啬心、贪心、傲慢心,不求任何回报和来世的安乐,心甘情愿地舍弃自己的一切。
2. 我们凡夫人对这三者非常执著,从小或无始以来,对自己的身体、寿命相当贪执,这一点每个人都有明显的感受。为了断除自相续中的我执与我所执,也为了利益无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一定要舍弃对此三者的执著,将其完全布施给众生,若能做到这样,在短暂的人生中也能积累广大的资粮。
3.消除违缘。在接受菩萨戒时,我们一定要在心里观想,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布施给众生。堪布根霍在著疏中还说:“假如遇到病魔或是一些违缘,念诵此偈来调伏自相续,加持力是相当大的。”
(修断法的意思?)
4.人在活着的时候,若能把是我所执著的东西,如财产身体统统舍弃,心里就很舒服了,以后纵然遇到违缘和痛苦,也不会有什么伤心的,因为这些东西已经不是我的,早就布施给众生了。依靠这样的舍弃,我们才可以获得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凡夫的心对外境特别执著,对内在的事物也相当执著,这种执著始终去不掉,但若通过大乘的对治方法来修炼,舍弃了里里外外一切事物的执著,心的光明本体自然而然就会显露出来,这即是所谓的涅槃。因此,舍弃这三者可以帮助自己脱离痛苦、获得涅槃,这是一个原因。
5.第二个原因是“死时既须舍”。我们每个人终有一天会面临死亡,无常这个魔一定是会出现的,当它出现时,自己不得不离开这个人间,身体和受用都要舍弃。虽然有些善根若以菩提心摄持或已经回向了,死时也不一定舍弃,但如果没有回向,这些善根就像芭蕉树一样用完就没有了,也没有多大的意义。无常到来时,所有的一切都要离你而去,还不如现在就布施给众生,依此也能对自他大有裨益。为什么呢?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去掉我执,以此成为圆满正等觉佛陀之因;另一方面,众生也能获得不可思议的利益,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愿意舍弃呢?龙猛菩萨说:“菩萨若能舍一切,功德如同虚空界一样无边无际。”
6. 对于已受过菩萨戒的人来说,不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受用、善根特别执著,否则并不是大乘的修行人。佛陀在《文殊刹土庄严经》中云:“舍利子,菩萨就是大施主,舍弃自己的一切而无有恐怖畏惧之心,并生起极大的欢喜满足感。”的确如此,看过《释尊广传》的人都知道,菩萨把自己的所有全部布施给了众生,心里不但没有恐怖和吝啬,反而生起极大的欢喜心。

301、你认为《释尊广传》里的公案是虚构的神话吗?请谈谈自己的体会。
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是量士夫,通达一切诸法实相的唯是佛陀。

302、如果你已经受过菩萨戒,当别人无端轻视、毁谤你,你会怎么样?为什么?
发了菩提心以后,既然我已将身体随意施给了所有众生,只要他们欢喜,恒时随心所欲地殴打、谩骂、杀害我也无所谓。
刚才已经讲了,真实的布施要从一地菩萨开始,但寂天菩萨在《学集论》中说,为了未来的成佛,现在也要经常修炼自己,将身体布施给众生。平时大家在走路也好,吃饭也好,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想到:我这个身体已经是众生的了,所有的受用也是众生的了……。尽管现在还无法真正地布施身体,但心里面一直这样想,久而久之,对身体的执著就没有了。毕竟我们发了菩提心,在诸佛菩萨面前也发过愿,从此以后我就成了众生的奴仆,只要众生高兴,怎么样都无所谓,只要他们欢喜就可以。
今后不管众生对我怎么样过分,我都不会以牙还牙的,一定要像菩萨那样舍弃自己。你们理论上懂得的时候,心里暂时会有这种发心,然而一旦真正遇到对境,也许就无法忍受,马上生起嗔恨心了。所以我们修行的难处关键在于实际行动,而不在于口头上会说。口头上说说谁都会,但实际生活中当你遇到怨恨的敌人或者一些违缘时,能马上将所学的知识全部用得上,这对我们来讲是非常困难的。
发了菩提心的人已将身体布施给众生了,纵然他人对自己百般戏弄轻辱、诽谤挖苦、冷嘲热讽,也都是可以的。既然我把这个身体已经布施了,现在还有什么必要去执著爱惜它呢?

303、什么是“沙门四法”?它属于大乘还是小乘?你平时做到了几条?
大乘菩萨戒中所讲的许多利他行为,远远超越了《别解脱经》中的“沙门四法”[ 沙门在此有两种解释:一说为出家二众,另一种说为一切入佛门受别解脱戒者,即出家、在家四众弟子。
]。所谓沙门四法,就是别人打我时,我不还手;别人骂我时,我不还口;别人恨我时,我不恨他;别人说我过失时,我不说他的过失。这是释迦牟尼佛的追随者都要严格执守的,更何况是已经发过大乘菩提心的我们了。
属于别解脱经。

304、为什么说执著是一切痛苦的来源?请以教证、理证、公案具体分析。
其实不管是对身体还是受用,矛盾和痛苦的来源就是执著,修持大乘法门的人必须要断除相续中的这些执著,你对哪个事物比较贪执,就一定要放弃。龙猛菩萨的上师萨热哈巴曾说:“相续中若有芝麻许的执著,也会带来无量的痛苦。”无垢光尊者和华智仁波切也讲过:执著越大,痛苦越多。以前龙猛菩萨有一个公案:有次他修持空性本尊(空行母本尊),修了很多年也没有验相。他在修法之余,经常擦拭珍藏的一个精美罐子,有一天,他边擦拭边欣赏的时候,不小心把罐子摔在地上打烂了,没想到第二天就见到了本尊。龙猛菩萨就问:“我修了那么长时间,为什么今天才见到您?”本尊回答说:“假如你对任何法有执著,都会障碍面见我。以前正因为你对罐子特别执著,所以虽然我一刹那也没有离开过你,但你始终看不见!”以前我在日记里也写过,华智仁波切由于执著一个木碗[ 蒋扬钦则仁波切在德格的时候,华智仁波切正以乞讨的方式四处云游。他有一个木碗,伴随他同甘共苦,浪迹天涯,走遍了多康的山山水水,因此,华智仁波切也十分喜爱它。当他去拜见钦则仁波切时,见到上师的周围眷属云集,房间富丽堂皇,宛如宫殿,里面装满了各种金银财宝,心里想着:原来上师也很喜欢财物,这满屋的珍宝他也一定很执著吧!钦则仁波切以神通照见了他的心思,便一语中的地高喝道:“华智,你不要想得太多!我对这室内室外财宝的执著,远远不如你对你那木碗的执著!”一句话使华智仁波切心中豁然开朗,他恍然大悟:修行人并不一定要过苦行僧般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要放下执著。——引自《旅途脚印》。],后来也遭到了蒋扬钦则旺波的批评。因此不管是什么样的人,一旦对某些事物产生执著,必定对照见本尊、获得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的证悟境界有一定的影响。
对大多数的修行人来讲,执著利他是非常好的。如果你利益众生的执著特别强烈,《现观庄严论》中说,这是不会障碍任何修行的。尽管它也是一种执著,但在成佛之前我们不能舍弃。因此, 在所有的执著当中,利他的执著、对佛菩萨生起信心的执著是最好的,而嗔恨心的执著、贪心的执著,则是最低劣、最不好的。

305、《入菩萨行论》中说要布施身体,《四百论》中说要保护身体,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回答是并不矛盾。为什么呢?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也为了断除自己的贪执,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把身体欣然布施给一切众生。但如果对众生没有利益,自己在修法上暂时用得上这个身体,那就要保护它,生病时通过吃药来治疗它,但目标是什么?就是为了众生,这也是我们修持佛法的宗旨。因此,从利他的角度来讲,身体一定要布施给众生,但为了修持佛法,我们也应该保护它,用两个侧面来解释就不会有矛盾。

附:
寒山拾得问对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 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 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 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 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 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 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 那个做好汉。
看看两鬓白, 年年容颜变;
日夜如穿梭, 光阴似射箭。
不久病来侵, 低头暗嗟叹;
自想少年时, 不把修行办。
得病想回头, 阎王无转限;
三寸气断后, 拿只那个办。
也不论是非, 也不把家办;
也不争人我, 也不做好汉。
骂着也不信, 问着如哑汉;
打着也不理, 推着浑身转。
也不怕人笑, 也不做人面;
儿女哭蹄蹄, 再也不得见。
好个争名利, 须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 都是粗扯淡。
劝君即回头, 单把修行干;
做个大丈夫, 一刀截两断。
跳出红火坑, 做个清凉汉;
悟得真常理, 日月为邻伴。”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