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hursday, August 27, 2009
入行论第36节课学习笔记
佛子既如是,坚持菩提心,
恒勤勿懈怠,莫违诸学处。
遇事不慎思,率尔未经意,
纵已誓成办,后宜思取舍。
诸佛及佛子,大慧所观察,
吾亦屡思择,云何舍誓戒?
若誓利众生,而不勤践履,
则为欺有情,来生何所似?
意若思布施,微少凡常物,
因悭未施予,经说堕饿鬼。
况请众生赴,无上安乐宴,
后反欺众生,云何生善趣?
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329、什么叫做不放逸?它的本体和作用分别是什么?你做到了多少?
所谓不放逸,就是对三门小心翼翼、谨慎取舍。《学集论》[ 《善说海》和藏文《入菩萨行论广释》中说的皆是《学集论》,但《学集论》中查无此教证,而《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中有此教证:“不放逸者,依止正勤无贪嗔痴,修诸善法;于心防护诸有漏法为体;成满一切世出世福为业。”上师在《入菩萨行论广释》中也曾引用过。]中云:“所谓不放逸,即是无贪、无嗔、无痴而精进行持善法,在内心防护有漏法,它是一切世间和出世间福德的根本。”以此宣讲了不放逸的本体和作用。这是一种新概念,我们经常口头上说“不放逸”,但何为不放逸大家一定要搞明白。不放逸的定义,就是行持一切善法的精进,不放逸的作用,就是受持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功德,具有这种能力的心叫做不放逸。《学集论》中还讲了不放逸的违品——放逸,什么叫做放逸呢?就是自己的三门没有束缚、放任自流,对做善法没有兴趣,造恶业却非常擅长。
330、我们平时怎样做才能不放逸?
我们在诸佛菩萨面前已经受持了殊胜的菩提心,从此以后,菩提心的戒律永远也不能损坏,若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以不放逸来摄持,因为不放逸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也说过:“所说一切诸善法,……根本即是不放逸。[ 原文:“如我所说诸善法,谓戒闻舍及忍辱,以不放逸为根本,是名善逝最胜财。”]”因此,八万四千法门的根本就是依靠不放逸,如果相续中有了不放逸的心态,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时都会小心谨慎的。上师如意宝在讲《入行论》时也说过:“所谓不放逸,就是平时自我监督、自我提醒的一种心。”比如在说话时,看看有些话能不能说;在做事时,看看有些事能不能做;在想事情时,看看有些事情能不能想。平时自己监督自己,言行举止要特别注意、谨慎取舍,这样的行为和心态就叫做不放逸。因此受了菩萨戒以后,如果你没有不放逸,过两天就可能完蛋了,菩提心就已经失去了。
331、《菩萨地论》中将不放逸分为哪五种?请具体解释。
另外,《菩萨地论》中还将不放逸分为五种:第一种叫前际不放逸,即是对往昔所造的罪业心生追悔,发誓再也不造而如理忏悔;第二种是后际不放逸,就是改过自新之后,今后的行为如理如法,不做任何坏事;第三种是中际不放逸,是指当下所做的事情如理如法,不背离一切善法规则;第四种是前行不放逸,即以后的一切行为不做恶法;第五种是现行不放逸,指现在的一切行为不做恶法。后两种与前际不放逸、中际不放逸稍微有点差别,后者是从行持善法的角度而言的,前者则是从不做恶法的角度来讲的,反体方面有所不同。
332、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以后,看到某众生特别恶劣就生起厌离心,发誓今后决不度这个众生,这属于什么样的发心?其后果如何?为什么?
这种想法也是舍菩提心。
我们有些时候与别人产生矛盾时,千万不能想“这个人这么坏,如果有机会度他,我也不度了”。虽然这只是一个众生,但舍弃一个众生,也算舍弃了愿菩提心,这一点是比较可怕的!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有这种心,一旦快要产生这种分别念了,马上要忏悔,第二天念仪轨重新受持菩萨戒,令其恢复。倘若认为菩萨戒毁坏了也无所谓,没有戒体也可以,从今以后就不用再受持了,那你将来必定堕入恶趣。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
Atom
)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