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节课
309、有些人说:“如意牛、如意宝只是神话里的东西,我们人间不可能有。”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310、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311、“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两颂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312、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313、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受?
316、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309、有些人说:“如意牛、如意宝只是神话里的东西,我们人间不可能有。”对此你是怎么认为的?
如意树、如意宝确实有这样的功用,在世间中也曾经存在过,到了今天,虽然我们肉眼不一定能看见,但是不能否认它的真实存在。比如我们现在经常使用的网络和电脑,很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整天依靠它,为社会、为国家、为个人做各种各样的事情,但这些东西再过几百年或几千年之后,可能只成为一种历史的影像了,真实的事物不一定存在,这就是人类的福报所致。
310、佛菩萨只是以人的形象度化众生吗?若不是的话,还有什么是佛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发愿?
以前总认为诸佛菩萨只变成众生的形象来帮助我,从来没有想过道路、大桥这些也是佛菩萨的化现,现在听了《入行论》,想法跟以前完全不同了。
不管怎么样,过去的也好,现在的也好,未来的也好,只要能够帮助众生,我们应心甘情愿地变成这些资具财物。
311、“如空及四大”一颂与“迨至尽空际”一颂,都是讲发愿变成四大来利益众生,两颂难道不重复吗?为什么?
前面一颂主要是从空间上讲的,东南西北广大无边的范围内,四大没有一个不遍的地方。这里是从时间上讲的,世间上的所有众生都获得涅槃,这个时间是非常漫长的,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愿我变成四大来利益他们。
312、发愿变成如意牛、四大、桥梁等来帮助众生,这是愿菩提心吗?为什么?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全部是愿菩提心,但藏传佛教的布敦大师等有些论师并不同意,他们认为,愿菩提心是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希望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有一种想成佛的念头在里面,但上面的这些发愿——愿我变成大地、愿我变成虚空、愿我变成如意树,并不是愿我成佛,或是愿众生成佛,所以根桑秋扎在讲义里也说了,这实际上是一种善心的发愿,并不属于愿菩提心的范畴。
不管怎么样,我们首先要舍弃我执,真正生起要帮助众生的这颗心来。
313、受持菩萨戒有哪几种情况?你属于哪一种?
如果是利根者,按照《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戒律;如果是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的观点,要守持四条根本戒;如果是钝根者,按《大力方便经》中所讲,只需守持“不舍愿菩提心”这一条即可。宁玛派的有些论师还说:依《妙臂请问经》的观点,学人应根据自己的根基学修菩萨戒,根基好的人应该多守戒律,根基不太好的,守戒的条数则可以少一点。
314、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
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各不相同。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个颂词要一起重复三遍,第一遍获得愿菩提心,第二遍获得行菩提心,第三遍令愿行菩提心稳固。印度的海云论师与藏地的无垢光尊者都继承这种观点,明朗大师在《三戒论》的注释中也说:“前译宁玛巴是按照龙猛菩萨的观点来得戒的。”然而,按照无著菩萨的观点,前一偈先诵三遍,获得愿菩提心;再诵第二偈三遍,获得行菩提心。愿行菩提心是分开受的,自相续先获得了愿菩提心,然后再获得行菩提心。但依龙猛菩萨的观点,这两种菩提心是同时得到的,二者有这样一个差别。
315、受戒方式有哪三种?分别是在什么条件下得受?
一是在具相的善知识面前受;
二是在佛像等三宝所依面前受;
三是观想在诸佛菩萨前面受。
316、得到大乘菩萨戒之后,今后你有什么打算?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