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November 23, 2009

入行论第62节课学习笔记

移座勿随意,至发大音声,
开门勿粗暴,常喜寂静行。
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
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
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
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
一切妙隽语,皆赞为善说,
见人行福善,欢喜生赞叹。
暗称他人功,随和他人德,
闻人称己德,应忖自有无。


思考题
437、我们平时的行为为什么要保持寂静?
438、请解释颂词: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对此你平时做到了多少?
439、为什么要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听到别人赞叹自己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437、我们平时的行为为什么要保持寂静?
1.我们做任何事情随时要观察自己的身心,不要像疯狂者般四处惊扰他人。尤其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在任何场合与任何人交往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威仪寂静,不要大喊大叫。真正有道德修养,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但要想到自己,也要想到旁边的人。尤其在听闻佛法时,大家必须要保持寂静。听佛法要保持寂静,一个人发出声音,会直接影响许许多多的人,你还不如不听好。所以在听法的过程中,自己绝不能发出声音影响别人。
2.行为寂静对修行也有帮助。堪布根霍在《入行论讲义》中说:“住在寂静深山里的修行人,不要经常来来往往。”真正的修行人,应该经常坐在禅房里修行,在外面从来都看不到他的影子。
3.行为调柔寂静,不但对自相续有很大帮助,也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
【参考答案】1)从一些细小行为上,能反应出一个人的修行好坏。2)生活在大众中的修行人,行为一定要保持寂静,以防对他人产生干扰。3)如果经常能保持寂静的威仪,对修观自心也有极大帮助。4)行为调柔寂静,不但对自相续有很大帮助,也能感化世上许多不信佛教的人。

438、请解释颂词:宜善劝勉人,未请饶益语,恭敬且顶戴,恒为众人徒。对此你平时做到了多少?
此颂有两种解释方法:第一种,从三层意思来解释:我们应善巧劝勉别人行善断恶;对未受委托也善意劝诫的饶益语,自己应恭恭敬敬地顶戴接受;作为发菩提心的人,恒常以徒弟的身份去恭敬身边每一个人。第二种,从两层意思来解释:对于善巧劝勉他人行持善法的人,或者未受委托也心甘情愿利益他众的人,都要恭恭敬敬地顶戴,恒常恭谦地做他们的弟子。

439、为什么要暗中称赞别人的功德?听到别人赞叹自己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
因为当面赞叹很容易变成阿谀奉承,而且修行境界不高的人,听了这些赞叹后,经常会产生傲慢心。因此,若要赞叹一个人,当面称赞也可以,但最好是背后赞叹。 别人评赞你的功德,比如说你的修行了不起,此时不要骄傲自满,而应认识到别人是了知功德者,是观清净心、有修养的人。千万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有如是的功德。倘若为此自我陶醉,那是极愚蠢的表现!

入行论第61节课学习笔记

若仆不堪使,主不与衣食,
养身而它去,为何善养护?
即酬彼薪资,当令办吾利,
无益则于彼,一切不应与。
念身如舟楫,唯充去来依,
为办有情利,修成如意身。
自主己身心,恒常露笑颜,
平息怒纹眉,众友正实语。

思考题
434、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435、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体?是娇纵它,还是苛刻它呢?
436、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有时又说人身是渡船,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身体?

434、请以比喻说明为什么不应贪著守护身体?
此处用比喻来说明:身体若未用于善法方面,则没必要对它照顾。打个比方说,主人雇用奴仆、佣人,就是为了让他做事情,如果他什么事情都不做,整天吃喝打扮,不听从使命,那主人也不会再雇佣他,给他提供一定的薪水。就像现在雇佣保姆的那些家庭,如果保姆每天除了吃饭以外,什么事情都不想干,又不服从主人的命令,不到两个月主人就不要她了。还有些公司里的大老板,如果工人整天迟到早退,不好好干活,他也不会长期用这些人。同样,身体就是心的奴仆,如果平时一直尽心保养它、维护它,但它却不为你(心识)的今生来世做点有意义的事情,最后还要毫不负责地到尸陀林或火葬场去了,将你弃于六道轮回中,生生世世不断地流转受苦。这种忘恩负义的身体,为何还辛辛苦苦地养护它呢?
【参考答案】 就像仆人不听使唤时,主人不再给他提供衣食;你养护身体它却不听主宰而离去,那你又何必那么对它善加养护呢?既然于自身已酬与衣食为佣值,现在就应当要它成办善业义利;如果它不能利益我和其他众生,那么我就不应再给它任何东西。

435、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身体?是娇纵它,还是苛刻它呢?
同样的道理,身体如果精进行善,平时行为如法,则可相应多给一点衣食,在不堕两边的情况下,让它成办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如果它没有通过利他来成办自利,在行持佛法上没有能力,但造恶业却乐此不疲,那就不要再给它任何东西,应按照禅宗“一日不做,一日不食”的做法,一日不做有利之事,就一日不给它吃东西,以此来磨练它、改变它,使它所作都顺应于佛法。以前大德们对身体不太执著,吃穿方面完全不考虑,只把它当作一个修行工具。
(这里身和心似乎成为两个别体?造恶是心的原因还是身体的原因?)
参考答案与下一题很相似?

法王如意宝言:“在内心的执著还没有破烂之前,外表的衣服破烂,不一定是瑜伽士。”

语言随顺于亲友,衣饰随顺于当地,自心相应于佛法。——华智仁波切

【参考答案】在律藏与大乘论典中皆强调过不能堕两边。吃穿太奢华,容易堕于傲慢,障碍自己的修行;但食物太差,导致营养不足,身体受不了;衣服太烂、太单薄,身体也受不了,他人也会加以讥讽扰乱,给修行也会带来障碍。所以对一般人来说,应依于中道。

436、论中有时说人身是臭皮囊,有时又说人身是渡船,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这个身体?
【参考答案】 针对初学者来说,这是较普遍的疑点。经论中阐述每一个观点,都是针对不同层次,有一定目的。在前面说人身不净,是引导我们断除对它的庸俗贪执,因为“恶则此身轮回因”,贪执自身而作恶是众生沉溺于轮回之因;现在说人身是船,是从“善则此身解脱船”这方面而说。人身是宝,是度脱自他的最好工具,如善加利用,它能成办解脱自他的二利事业。在《学集论》中广泛摘录教证,阐述了贪执身体的过患与运用身体修善法的功德,这是从不同方面或层次而得出的观点,一方面让我们去认识身体,断除贪执,一方面让我们了解利用它修善的功德。本论结合了这两方面,结合了小乘与大乘的观点,让我们合理地看待人身。

净土第三十三课问答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思考题
1、请解释“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
2、有漏的钱财具有哪些过患?
3、有几种使用钱财的方式,我们应当如何使用自己的钱财?
4、《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请以此来分析:为什么出家僧众是殊胜的福田?

1、请解释“倘若一鸟衔肉块,余鸟见后随围绕,如是了知欲妙过,当如犀角独自行。”
在天葬场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一只秃鹫衔着一块人肉,其他的秃鹫往往会群起围攻,都想抢这块肉。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世人都像群鸟逐肉一样追求钱财,当一个人发财以后,与他有关系、没关系的许多人都会集聚在他身边,会倍加“关心”他。律藏中的这个道理说的非常好,有漏的钱财确实具有极大的过患,因此我们要舍弃对钱财的贪执,像犀牛一样过着无牵无挂、悠然独处的生活。

2、有漏的钱财具有哪些过患?
1.首先,有些人虽然拥有许多财产,但这些财产不得不和怨敌盗贼共同享用,或者成为引发争论之因。
2.此外,财产还有最初积累的痛苦,中间守护的痛苦,最后无常毁灭的痛苦。
3.过多的财富还会障碍修行。

3、有几种使用钱财的方式,我们应当如何使用自己的钱财?
1)卑劣者将财产耗尽在造恶业上。有些人有了财产后,没有干有意义的事,反而做许多非法的事,如打官司、抽烟、喝酒、杀生、买武器。像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有钱,如果他们没钱也不至于造这样的恶业。
2)中等者将财产耗尽在宴请亲朋好友上。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样的中等者也和卑劣者没什么区别了,因为现在请客基本上是这样的:一、肯定要吃肉,二、肯定要喝酒,然后还要造许多其他的恶业。所以从吃饭来看,真正的中等人是不多的。
3)高尚者将财产用于正法方面。如果能以财产作上供下施,就会像商人放高利贷,或者在良田中播下种子一般,自己的福报不但不会耗尽,反而会成百倍增长。

看看这三种人,前两种人将财产无义耗尽,只有第三种人的财产才用得有意义。

4、《佛说诸德福田经》中说:“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出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五德超世务,名曰最福田,供养获永安,其福第一尊。”请以此来分析:为什么出家僧众是殊胜的福田?
出家僧众因为具有五种功德而成为最殊胜的福田:一、毁形,在家人化妆打扮,追求华丽的服饰,而出家人剃除须发,身著坏色衣。二、守志节,出家人远离一切非法的行为,一心一意行持善法。三、割爱无所亲,出家人舍弃了亲朋好友,这种看破放下的精神非常可嘉。世间人在这方面是很困难的,总是放不下自己的亲人,有些放不下父母,有些放不下妻儿。有一个人曾对我说:“我现在能放下父母,但有一个人怎么也放不下,所以我暂时不能出家。”四、出家弘圣道,出家人一心弘扬佛法,虽然有些在家人也能弘扬佛法,但跟出家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五、愿度一切人,大乘的出家人都是发了菩提心的,他们都发愿要度化一切众生。因此,出家僧众具有如此功德,如果你的上师是公认的大成就者,那就另当别论,如果他是一般的上师,要超越僧众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还是应该尽量供养僧众。

Tuesday, November 17, 2009

入行论第60节课学习笔记

复解诸骨骼,审观至于髓,
当自如是究,何处见精妙。
如是勤寻觅,若未见精妙,
何故犹贪着,爱护此垢身?
若垢不堪食,身血不宜饮,
肠胃不适吮,身复何所需?
贪身唯一因,为护狐鹫食。
故应惜此身,独为修诸善,
纵汝护如此,死神不留情,
夺已施鹫狗,届时复何如?


第六十节课
思考题
432、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433、“既然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没有任何精妙之处,那还是早点死了好,生病也不要吃药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432、很多人认为天天跟着上师,帮助上师做事情就是依止上师,有些女众因为没有条件而苦恼万分,对此你是怎么看待的?
若对上师所讲的如来教言尽心尽力去行持,认认真真去修持,才是依止的究竟含义。假如没有这样,即使你天天扶着上师,天天看着上师,让上师什么自由都没有,一举一动都紧紧地盯着,这也不是依止上师。所以,女众若能对上师的教言依教奉行,就叫做真正的依止,所以用不着苦恼。

433、“既然身体是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没有任何精妙之处,那还是早点死了好,生病也不要吃药了。”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也没有必要这样!虽然身体本质不净,但还要依靠它来行持善法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才是人生中最有意义的。反之,《萨迦格言》云:“平日不为利他想,此人行为如牲畜。”如果我们不为他人着想,整天都是自己吃吃喝喝,那跟牦牛没什么差别。我们现在身为人,应该做点有利益的事情,一方面为自己的生生世世打好解脱的基础,另一方面,哪怕给其他众生种下一点点善根,活着也是有价值的。
在藏传净土法中,上师提到原来法王也讲:我有时候很想离开世间,有时候又舍不得。为什么呢?因为每天跟这么多僧众一起念一遍《普贤行愿品》的功德也不可思议,而这在其他任何一类众生中都很难得到。大家现在正在修加行,最起码每天也能磕两三百个头;如果变成旁生,即使住世一万年,但连磕一个头的机会也没有。有些人每天念一万遍佛号,如果多住世一百天,就能多念一百万遍佛号,自然就会获得非常大的功德。所以我们祈愿一切行持善法者皆能长久住世。藏地很多人经常这样祈愿:这位老年人很慈善,愿他不要早早离开人间,因为他不但不造恶业,反而每天都在行持善法。《中观四百论》亦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意思是,虽然见到身体就像怨敌一样给我们带来痛苦,但也应保护它,因为具有清净戒律、行持善法的人长久存活,则能积累广大的福德资粮。

入行论第59节课学习笔记

吾当再三思,历劫得暇满,
故应持此心,不动如须弥。
秃鹰贪食肉,争夺扯我尸,
若汝不经意,云何今爱惜?
意汝于此身,何故执且护?
汝彼既各别,于汝何所需?
痴意汝云何,不护净树身,
何苦勤守护,腐朽臭皮囊?
首当以意观,析出表皮层,
次以智慧剑,剔肉离身骨。

第五十九节课
思考题
429、这节课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430、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身体与心是他体的。
431、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429、这节课从哪几个角度说明:我们不应贪著身体?请具体分析。
1.身体无有所贪精华:
a)因为现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对身体如是贪著,但死后照样也是自己的身体,那时对秃鹫、野狗的撕扯为什么不生嗔恨心,不去保护这个身体呢?
b)身体与心是他体的,二者之间毫不相干,故不应该执著它。从因、本体、果的角度来讲,身体和意识是完全分开的。
c)由于身体不清净,故不应该执著。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的臭皮囊,故不应该执著。
d)倘若以智慧宝剑进行剖析,从皮肤的外层一直到筋肉、骨头,对身体的方方面面加以观察,实在没有值得执著的精妙之物。

430、请从因、本体、果的角度分析:身体与心是他体的。
从因、本体、果的角度来讲,身体和意识是完全分开的。
1)从因来讲,身体的因是父母的不净种子依靠四大聚合而成,而我们这辈子心识的因,则是前一刹那中阴身时的心识等流。
2)从本体而言,身体是四大组成的无情法,也是一种粗大色法,而所谓的心,则是非无情的明清之法。(心识不是无情法,故是非无情性;可以明明了了的照见对境,故是明清法。)
3)从果来说,身体只能暂时维持一段时间,死后处理完了就没有了,而心如果没有获得解脱,始终在轮回中不断地流转,犹如河流一样,虽经过许多村庄、田野而汇入大海,但中间一直没有间断过。由此可见,心和身体是别别分开的他体。

431、有些人认为身体是心的因,因为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请以理证遮破这种观点。
《释量论》第二品中也详细分析过,论中说:“心的近取因是心,身体是心的俱有缘,就像青稞是从青稞种子中产生的,并不是从化肥和地水火风中产生的[ 近取因对事物的本体起作用,俱有缘对事物的差别法起作用。比如青稞依靠种子、阳光水土而产生,种子即为近取因,阳光水土是俱有缘。]。”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搞清楚。有些人认为身体毁灭后心也随之而灭,这种想法十分愚痴,虽然身体对心有一定作用,身体受损时心也有所改变,但身体并不是心的因。如果令心改变就是心的因,那胆小的人见到鲜血会昏厥,听到老虎声恐怖万分,鲜血、老虎声也能令心改变,那如此一来,鲜血、老虎声也变成心的因了,这是谁也不会承认的。所以外境的所缘缘[ 所缘缘:是心和心所的一种特殊所缘境,如眼识的所缘缘是色法,耳识的所缘缘是声音。也可直接理解为外境。]可以让心改变,但不一定是心的因。另外,凡夫人看到美色增长贪心、看到怨敌增长嗔心,但阿罗汉根本不受这些影响,以前有位安忍沙门,身肉被一块块割下去,心一点也没有改变。所以,有些心理学家认为身与心有因果关系,这是没有区分俱有缘和近取因所致。

Monday, November 16, 2009

净土第三十二课问答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我们在善知识面前求法时,为什么要作供养?

1、我们在善知识面前求法时,为什么要作供养?
我们在善知识前求法时,不应两手空空,什么供养都没有,这样的求法是不合理的。虽然正法与上师不需要财富,但如果自己明明有财富,却舍不得供养,这会耗尽自己的福德。具有法相的善知识不会为财富而传法,但为了不致耗尽自己的福报,尤其是为了显示佛法的珍贵,也为了表明对佛法的尊重,弟子应该慷慨供养。

Tuesday, November 10, 2009

入行论第58节课学习笔记

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思考题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427、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1)染污性、(2)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发现,立即要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守持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贪心、嗔心、懒惰、畏惧等27种恶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危害非常大,作为一个修行人,始终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尤其是自己的心态,假如相续中产生了上述烦恼,务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对治方法来制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 此处的“自他交换”,是指观一切众生的嫉妒心都积聚在自己的相续中,自己去承受嫉妒心所带来的痛苦,使众生永远摆脱这种折磨。]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才会如理如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我们以散乱心随便挖地割草,说些无关紧要的绮语,做些无有意义的事情,此时也要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做这些闲事有什么用呢?”以此正知正念来对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心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要具足8种[ 有些讲义中说是9种,或是将“恭”、“有礼”分开解释,或是将“知惭”分为知惭、有愧两种。]善心:
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2、极肯定:这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的,即所谓的胜解信。什么是胜解信呢?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
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如果随风而飘,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体在三宝面前顶礼,语言说一些敬语,心里非常恭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从天而降。
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如果不知惭愧,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但若具足这种功德,正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护法神也会护持你的。
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对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
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
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

427、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应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见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细致。
现在世间中有些人:“啊,我不用听这些,我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你们整天这样苦苦地听法学法,有什么用呢?应该像我这样自由自在。”他们口口声声这么说,自己也认为是证悟者,但真正证悟者的口里是不会出现这种话语的。因此,大家对因果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意思是说,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总的来讲,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纵然你是戒度圆满的二地菩萨,但若生起“我戒律清净”的念头,佛陀也说这是破戒者[ 《宝积经》云:“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

入行论第57节课学习笔记

掉举与讽刺,傲慢或骄矜,
或欲评论他,或思伪与诈,
或思勤自赞,或欲诋毁他,
粗言并离间,如树应安住。
或思名利敬,若欲差仆役,
若欲人侍奉,如树应安住。
欲削弃他利,或欲图己利,
因是欲语时,如树应安住。
不耐懒与惧,无耻言无义,
亲友爱若生,如树应安住。


思考题
419、“广说”中提到了27种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当这些对境现前时,你怎样如树而安住?
420、掉举分为哪几种?请详细说明。
421、请具体阐述慢、骄各有哪几种?你的相续中有几种?
422、请区分二者的差别:卑慢与傲慢、骄与慢
423、在什么情况下才开许揭露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有什么过患?
424、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19、“广说”中提到了27种非理作意,到底是指哪些?当这些对境现前时,你怎样如树而安住?
1、贪心;2.嗔心;3、掉举;4、讽刺;5、傲慢;6、骄矜;7、评论他人;8伪、9诈;10、自赞;11、毁他;12、粗言;13、离间;14、思名;15、思利;16、思敬;17、欲差仆役;18、欲人侍奉;19、削弃他利;20、图己利;21、因是欲语时;22、不耐;23、懒;24、惧;25、无耻;26、言无义;27、贪执亲友。

420、掉举分为哪几种?请详细说明。
掉举:是心往外散的随眠烦恼,属于一种心所。
身掉举,是身体一点控制都没有,经常东奔西跑,一刹那也无法安住;
语掉举,指语言漫天胡扯,想说什么就胡说八道,经常喜欢说是道非;
心掉举,是昏沉的违品,指心往外散乱,不能摄伏。当身口意处于这种不能内收的无自在状态时,千万不要随烦恼而行,理应如树而安住。

421、请具体阐述慢、骄各有哪几种?你的相续中有几种?
傲慢:按照相关论典,慢有七种:⑴傲慢;⑵过慢;⑶慢过慢;⑷我慢;⑸增上慢;⑹卑慢;⑺邪慢。
骄矜:有些论典中说骄矜分八种。⑴种姓骄;⑵相貌骄;⑶广闻博学骄;⑷财富骄;⑸权势骄;⑹无病骄;⑺艺术骄;⑻韶华骄。
《亲友书》中说骄矜有五种[ 种姓、容貌、广闻、韶华、权势。]
*********************************************************
慢有七种:1)傲慢:观待下等众生而认为我更胜一筹的自满之心。2)过慢:观待与自己同等的人,认为我已经胜过他们。3)慢过慢:观待功德比自己超胜的人,认为我比他们更优秀。4)我慢:将本来不是我的五蕴执著为我。5)增上慢:自己本来没有阿罗汉、菩萨等圣者的功德及神通神变,但却认为自己已获得。6)卑慢:自己觉得比下面的人高一点,比上面的人差一点,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满足感,就是卑慢。7)邪慢:本来得到的不是功德而是过患,反而认为获得了功德。
骄矜有八种:1)种姓骄:“我是国王种姓,天生就是贵族”、“我的父亲是领导,母亲也如何如何”,自己家里有领导,或熟悉一些上师,就认为非常了不起。2)相貌骄:“在这个团体中,我是最好看的,如果再好好打扮一下,天女可能都逊色几分。”3)广闻博学骄:“我的辩论不错,口才也不错,已经背了三部论典。别人最多只能背一两部,这个班里我才是佼佼者,非常了不起啊!”4)财富骄:“我很富裕啊,平时吃的讲究、穿的高档,轿车是最高级的,手机款式是最新潮的,别墅也是最豪华的,别人怎么能跟我比?”5)权势骄:“我是局长、我是副局长、我是科长……,我的权力相当大,社会上谁不知道我!”6)无病骄:“我的身体特别棒,从来都不用输液打针,你看他们动不动就生病,真是可怜。”7)艺术骄:“我会电脑,我会画画,我会设计,我会建筑,其他人都不会,我有这个特长。”8)韶华骄:“我现在很年轻,青春美貌,身材也不错,他们那些全部是老太太、老公公,看起来很可怜。”
*********************************************************

422、请区分二者的差别:卑慢与傲慢、骄与慢
卑慢与傲慢:卑慢跟傲慢有一点差别:傲慢并没有观待上等者,只是对下等者而言自己很了不起;卑慢则对上下都进行了比较。
骄与慢:骄与慢之间有一些差别,慢是观待他相续而生起满足感,并通过外面的身体语言表现出来。而所谓的骄,不在外面表露,只不过心里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有一种得意洋洋的心态。

423、在什么情况下才开许揭露别人过失?说别人过失有什么过患?
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如果是为引导弟子,好心指出他的过失是应该的,历代金刚上师也是这样做的。但金刚道友之间不要互相评论、说长道短,这样没有任何意义。”所以我们平时应多看他人的功德,不要总盯着过失看,如果经常把别人看得一文不值,那说明你的相续不清净。
评论别人,也可看出你的内心境界如何。以前有位禅师说:“自心若已获得证悟,见一切众生均为佛菩萨。倘若自相续是凡夫之心,外面的人好像都是坏人,如同眼根不好时,外境全是颠倒迷乱的显现。”

424、有些人平时什么都不做,每天雇保姆到家里干活,对此现象你如何看待?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这种想法也不太好。在这个世界上,功德圆满、过失远离的唯一就是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佛陀当年并不是找不到弟子去化缘,但他也是自己到城市里面托钵。所以大家若有自理能力,最好不要高高在上,凭自己是上师或者自己有钱有地位,就让下面的人做种种侍奉,这实际上真的折福报!
而现在有些懒惰的人,什么事情都不想干,有点钱就指使保姆做这个做那个,自己像主人一样养尊处优。其实,现在你是主人,下一辈子可能就变成仆人,恭恭敬敬地为主人做事,因果是不会错乱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报应。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有侍者,除非你利益众生的事情非常忙,让别人照顾也不是因为懒惰。除了这种情况以外,一般来讲,生活能自理的话,把所有的事情都让别人做,从世间的角度来讲也不太合理。因此作为利他的修行人,我们应该自食其力。

净土第三十一课问答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思考题:
1、有些人想:既然经论中说有轮王七宝,为什么现在我们见不到呢?这是不是佛教的传说呢?请分析这种观点。
2、请列举轮王七宝。
3、如意宝有何功德?
4、我们应当如何作自成供养?
5、什么是六种自然供品?
6、以观想来作供养,诸佛菩萨到底能不能享用?

1、有些人想:既然经论中说有轮王七宝,为什么现在我们见不到呢?这是不是佛教的传说呢?请分析这种观点。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佛经和论典里讲得很清楚,轮王七宝只有在转轮王出世时才出现,现在的五浊恶世没有转轮王出世,因此见不到轮王七宝是很正常的。经论中还说,有些宝物在劫初时有,有些宝物在北俱卢洲有,有些宝物在天界有。所以有些孤陋寡闻的人不要认为:因为我没有见过,所以肯定不存在。这种想法是不符合逻辑的。

2、请列举轮王七宝。
一、金轮宝。二、如意宝。三、玉女宝。四、大臣宝。五、大象宝。六、骏马宝。七、将军宝。

3、如意宝有何功德?
二、如意宝。如意宝的颜色碧蓝,内外毫无瑕疵,它的光芒可照亮八十由旬,其光芒能遣除一切寒热之苦,夏天能遣除酷热,冬天能遣除寒冷。如意宝能遣除众生的贫穷,赐予众生一切饮食,在旷野无水之处能出甘泉,在无有饮食之处能出饮食。如意宝还能遣除百由旬内的一切疾病和横死,而且它所在之处,龙王不会降下恶雨,若降雨都是好雨,并且当地的人众不会互相杀害,甚至连旁生都不会互相残害。总之,如意宝具有许多不可思议的功德。现在虽然没有如意宝,但某些高僧大德出世后,依靠他的威力,给世间带来了种种吉祥,而且在他的道场里,弟子之间很少有嫉妒竞争、打架斗殴的现象,我想这样的高僧大德也是一种如意宝。

4、我们应当如何作自成供养?
所谓“自成”,是指由人类共同业感所显现的供品,即器世间最初形成时,由众生共业而自然形成的三千大千世界,这其中有百俱胝数的须弥山、日、月等以及五种自然供品。
五种(或六种)自然供品是指东方日月明灯、南方旃檀妙香、西方雪山食子、北方清澈甘泉、下方遍地金花以及上方苍龙妙音(即雷声)。
在作自成供养时,首先以心缘取上述种种自成供品,以及上方天界的受用、下方龙宫的受用、地上人间的受用,将这些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内心观想:虽然您们没有接受供养的执著,但为了我和一切众生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获得佛果,祈请您们以大慈大悲心接受,并且以欢喜心享用。
自成供养没有任何限制,大家可以自由运用想象力观想广大的财富作供养,用心将它们“搬出来”作供养。不仅是财富,一切悦意的东西,都可以心缘取来供养三宝。
自成供养是一种非常清净的供养,因为供品是由众生的共业形成的,没有执为你的、我的,任何人都可毫无吝啬地供养。如果进行真实供养,本来你想供养五块钱,结果把十块钱抽了出来,想塞回去又不好意思,不得不供养十块钱。这样一来,虽然你供养了十块钱,但在这个过程中掺杂着吝啬心,结果供养就变得不清净了。而如果观想自成供品作供养,这不会有任何吝啬心,由于发心清净,所以供养的功德也较大。

5、什么是六种自然供品?
五种(或六种)自然供品是指东方日月明灯、南方旃檀妙香、西方雪山食子、北方清澈甘泉、下方遍地金花以及上方苍龙妙音(即雷声)。

6、以观想来作供养,诸佛菩萨到底能不能享用?
其实这种怀疑是多余的,只要你有观想的能力,诸佛菩萨绝对有享用的能力。如果你能观想南赡部洲的一切财富供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有接受供养的能力,这与真实供养南赡部洲一切财富的功德没有区别。这样说是有依据的,密宗的续部中有这样的教证,“诸三千界中,所有佛刹土,以欲妙严饰,供养圆佛智”,所以只要能观想一切三千大千世界中遍满种种欲妙和资具,将其供养诸佛菩萨,毫无疑问诸佛菩萨会接受供养,自己会以此而圆满成佛的资粮。

Tuesday, November 3, 2009

入行论第56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无义众闲谈,诸多赏心剧,
临彼境界时,当断意贪着。
无义掘挖割,于地绘图时,
当忆如来教,惧罪舍彼行。
若身欲移动,或口欲出言,
应先观自心,安稳如理行。
吾意正生贪,或欲嗔恨时,
言行应暂止,如树安稳住。


思考题
416、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
417、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418、如果遇到能让自己生起猛烈贪心或嗔心的对境,这时你会怎么做?这节课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416、作为大乘修行人,平时是否可以跟别人谈论军事、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为什么?
学习大乘佛法的人,首先应学会随顺众生,从有些菩萨的传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通过谈一些军事、科技、政治、经济等世间话题,可以将不信佛的众生引入佛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修行人,不要认为“我一定要如如不动地闭关,不能跟别人交往”,从而撇开一切外缘,这是不合理的。按照大乘论典所讲,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发心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有利,纵然表面上行为不太如法,讲些无关的语言,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此问题昨天已解释过)。但作为一般的凡夫人,在没有能力的情况下,应尽量断绝各种闲谈以及观看散乱自心的节目、欣赏娱乐活动等。因为凡夫的心很容易被外境诱惑,一旦生起贪嗔烦恼,自己今生来世的善根会毁坏无余。所以一般来讲,最好不要接触这些外境,假如实在无法避免,也应以正知正念来约束自己,千万不要耽著这些。

417、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因为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会伤害蚯蚓、蚂蚁等小虫的生命。
(大乘经论中说: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除了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有一些特殊开许外,其余都严格遮止。)
公案:以前迦叶佛教法中有位比丘,一次在途中,一棵翳罗大树刮了他的法衣,他勃然大怒,无视佛陀的教言(比丘不能砍树)而砍了那棵树,后来转生为一条大龙。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它以转轮王的身相来到佛陀面前,遭到佛陀呵斥,要求它现出原形——只见它被头上长的一棵翳罗大树重重压着,树根的部位昆虫弥漫,感受着巨大痛苦。由此可见,即便违犯了细微学处,也会导致无穷后患。因此大家千万不要轻视如来教言,随随便便去挖地割草,认为“这是出家人的戒律,我是在家人不用守,就算犯了也是一个轻罪,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合理的。

418、如果遇到能让自己生起猛烈贪心或嗔心的对境,这时你会怎么做?这节课的公案对你有何启发?
因此,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务必要观察自相续,一旦生起贪嗔之心,马上以正知正念来强行压制。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假如你遇到悦意的对境,产生特别可怕的贪心,或者遇到不悦意的对境,生起非常猛厉的嗔恨心,在那个时候,你应忆念诸佛菩萨的教言,只要保持十分钟不动不言,就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发生。”
比如说,你特别贪执财物,想去偷别人的财产,当生起这种念头时,暂时把它缓一下——“我暂时不能偷,要偷的话,对我的来世今世都不利”,过一会儿,贪心就可能减少很多。同样,如果你遇到一些朋友,平时关系不错,但今天有些语言没有沟通好,两人互相争执不息,此时若不压制自己的嗔心,两人吵起来、打起来,也许一方就会自杀。其实,世人发生一些大事,有时候原因非常简单,不管是贪嗔还是其他烦恼所引发,十分钟之间就可能出现可怕的后果。所以,当我们产生猛烈的烦恼时,一定要想到诸佛菩萨的教言,暂时安住下来。有些人在非常激烈的吵架时,突然什么话都不说了,一直坐在那里,再过十几分钟,就慢慢恢复原来的状态了。可见,烦恼就像夏天的狂风暴雨一样,骤然出现时风云变色,但过一会儿就万里无云了。故而我们产生严重的烦恼时,务必要忍得了一时,这样才不会有大的过失。
平时修行方面的违缘比较多,不如法的烦恼也经常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一时冲动,令自己做出不智之举。假如非要做这些,三思以后再做不迟,否则事情一旦无可挽回,再后悔也来不及了,心中将永远留下无法愈合的伤痕!


Monday, November 2, 2009

入行论第55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尽力遍观察,此若狂象心,
紧系念法柱,已拴未失否?
精进习定者,刹那勿弛散,
念念恒伺察,吾意何所之?
危难喜庆时,心散亦应安,
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
思已欲为时,莫更思他事,
心志应专一,且先成办彼。
如是事皆成,否则俱不成。
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


412、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为什么?
413、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该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庄严,这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你是怎么看待的?
414、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415、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412、有些上师名声广大、弟子众多,无数人对他崇拜得不得了,这样的上师就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吗?为什么?
(所谓“名僧未必高,高僧未必名”,真正的修行人不一定出名,而出名的高僧也不一定是真正的修行人。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里面也讲了,如蛆虫般的眷属再多,也不见得是具有法相的善知识。)
那不一定!弟子多也可能是他人格魅力所致,现在那些明星歌星,崇拜他们的人也相当多,但在他们的境界中,有没有断除贪嗔痴的功夫?离开人间时的状况如何?恐怕大家也非常清楚。
只要相续中有了菩提心,具有知足少欲的功德,即使自己的身份低微,种姓不太高贵,也是真正的修行人。相反,如果对众生没有大悲菩提心,自己始终高高在上,认为非常了不起,除了傲慢以外什么功德都没有,那不管你在家还是出家,都不是合格的修行人。这一点,是佛陀给我们划的标准线,并不是我们对谁看不惯,或者故意毁谤某个人。
如果他真有古代善知识那样的断证功德,那没有任何理由不依止他、不恭敬他、不崇拜他。

413、有些人认为出家人应该本本分分,唱歌跳舞非常不庄严,这跟世间人没什么两样。你是怎么看待的?
为供养三宝而举行一些欢庆节日,如卫塞节、佛陀诞生日、佛陀转法轮日,原来戒律中不允许的唱歌跳舞,那时候也有一些方便开许。
从表面上看来,“出家人高声唱歌,这种行为不太如法”,不懂道理的人可能这样想,但实际上这是佛陀所开许的。尤其是为了度化众生、弘扬佛法,有时候唱歌跳舞也是可以的。比如通过歌声,声音好听能够利益众生,这就是最关键的。(如末学听过昌圣法师的阿弥陀佛保佑你,心里很欢喜~~~)所以,对于高僧大德们的善巧方便,我们不但不应该生起邪见,反而应该由衷地随喜。

414、佛陀开许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说妄语,有些修行人就以此为由,为了做生意赚钱,动不动就说谎话骗人,这种行为触犯戒律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不允许的!你说妄语是为了自己赚钱,这又不是布施,也没有什么功德,这种妄语不能说。当然,一切有漏善法中,放生等无畏布施的功德最大,如果你是为了放生而说妄语,或者衣服没有披好,为了救众生而奔跑,走路不是特别如法,这些都是开许的。原来有个人就说过:“我每次参加放生或者去别人家听课,家里根本不允许,但如果说是到舞厅或去外面搞一些坏事,我的父母就很高兴,又给我钱又给我开许。所以我经常骗父母,用这些钱来放生,实际上我没有去那些地方。”其实你们也可以这样,为了放生有时候骗父母,有时候稍微偷一点他们的钱,这一点也是可以的。为了帮助他们,为了救护众生生命,偷盗、说妄语、说离间语,有时候也有一些开许!

415、我们同时做几件事情时,应该坚持什么原则?这样会有什么好处?
《君规教言论》、《萨迦格言》等很多论典告诫我们,做任何事情必须量力而行,按照次第去做,每个人在一生中应该选择一件最重要的事情,选择好了以后,遇到任何违缘也不要半途而废,这样一来,前后一切事情都会顺利成办,否则前后两件事都不会圆满。我们应该集中力量去做一件事,比如要学三部论典,重点最好放在一部论典上,如此才能学有所成,这也是做事情的一种窍诀。
若能有条不紊地行持善法,还会获得一种利益——“随眠不正知,由是不增盛。”所谓的“随眠”,是与无明相应的二十种随眠烦恼[ 二十种随眠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骄、无惭、无愧、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而不是六种根本烦恼[ 六种根本烦恼:贪、嗔、慢、无明、见、疑。]。“不正知”则是正知的违品。按照无著论师的解释,如果我们次序井然地做事情,由不正知而引起的各种烦恼就不会增长,所有的烦恼也能得以息灭。

净土第三十课问答

颂词: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什么是意幻供养?
2、请列举八种瑞物、八种瑞相。
3、吉祥茅草对释迦牟尼佛成道有何缘起?

1、什么是意幻供养?
所谓意幻供养,是将非真实拥有而是意识幻化的供品供养三宝。这些供品包括八瑞物、八瑞相、轮王七宝等有寂所摄的一切圆满。也就是说,要观想世出世间一切美好悦意的物品,并将其供养阿弥陀佛为主的功德田。

2、请列举八种瑞物、八种瑞相。
八种瑞物:明镜,奶酪,牛黄,吉祥茅草,木瓜,右旋海螺,黄丹,白芥子。
一、明镜。
从前,色界天女持光母供养佛陀明镜,世尊将其加持成吉祥物。供养明镜可以获得善妙色相和聪明智慧,所以我们应当供养清澈、明亮的白银镜,愿自他一切众生证悟佛法实义,获得照见万法实相的智慧。
二、奶酪。从前,佛陀在尼连禅河边苦行六年,身体变得干枯消瘦,后来村姑妙生女供养世尊奶酪,佛陀享用之后恢复了体力,身体也具有光泽。以此缘起,任何众生享用奶酪后,身体会具有妙色,内心会增长禅定。我们也可在殊胜的对境前供养奶酪,并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禅定妙食。
三、牛黄[ 牛黄:按来源有三种。一是天然牛黄,它是牛胆里的结石状物质,这是非常难得的妙药,价格比黄金还昂贵。二是人工培植牛黄,是人为地在活牛胆内植入一个小管,使之产生结石,当结石长到足够大时再取出来。这是天然牛黄的替代品,它的价格也不低。第三种是人工合成牛黄,是用牛胆红素为主要原料合成的,曾经大量代用天然牛黄,从严格意义上讲,人工合成牛黄不能算牛黄。]。从前佛陀示现生病时,护地大象之子供养世尊牛黄,以此因缘,佛陀的病痊愈了,后来佛陀将牛黄加持成吉祥物。我们也应在诸佛菩萨前供养牛黄,并发愿遣除自他一切众生相续中的烦恼和痛苦,获得吉祥圆满。
四、吉祥茅草。当年,佛陀在前往金刚座的路上,卖草童子(也叫草商吉祥)供养世尊吉祥茅草,佛陀将吉祥茅草铺在菩提树下,立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修行,在十二月初八凌晨终于大彻大悟。从前佛陀在吉祥草垫上精进修持后,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果位,以此缘起,我们也要供养诸佛菩萨吉祥茅草,并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无有生死衰老的金刚身。
五、木瓜。如同木天女供养佛陀木瓜一样,我们也应供养诸佛菩萨木瓜,以此愿逆次清净十二缘起而获得涅槃果位。
六、右旋海螺。佛陀刚成道时,因为自己所证之法极为深奥,即使向众生宣讲,他们也很难理解,所以最初不欲转法轮。见到佛陀不欲转法轮,大梵天亲自来到人间请佛转法轮,但世尊没有答应。第一次请法不成功,大梵天没有气馁,第二次他约了帝释天一起请佛陀转法轮。当时大梵天供养世尊千辐金轮,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经过他们的再三劝请,佛陀终于同意转法轮,之后世尊以三乘妙法利益了无量众生。因此,就像帝释天供养右旋海螺一样,我们也应供养右旋海螺,以此愿能发出法语的妙音。
七、黄丹[ 黄丹:又名铅丹,一种矿物质,在中医和藏医中都有使用,也是一种颜料。]。以前星王婆罗门向佛陀供养黄丹,我们也应供养黄丹,以此愿慑伏三界众生、超胜一切世间。
八、白芥子。从前金刚手菩萨在佛陀前供养白芥子,我们也要供养白芥子,以此愿获得胜伏一切邪魔外道的圆满能力。

八种瑞相:伞,金鱼,莲花,右旋海螺,宝瓶,吉祥结,胜幢,法轮。
一、伞。
伞能遣除酷热、带来清凉,因此以飘曳的绸缎、宝顶严饰的金柄白伞供养阿弥陀佛头部,以此愿解除自他一切众生烦恼的酷热。
八瑞相中的伞有特定的要求:伞应具有金柄和飘曳的绸缎,顶部还要有宝顶,伞面的颜色必须是白色。现在有些人供养各种颜色的伞,汉地有些人经常供养黄伞,其实这些都不是很标准。老道友们应该记得,有一次我们学院举办金刚娱乐法会,法王如意宝要求供养他一把伞,当时我们金刚降魔洲就专门为法王做了一把白色的伞。
二、金鱼。以具有璁玉(松耳石)鳍、纤细柔软的金鱼供养佛眼,以此愿自他一切众生获得智慧眼。
三、莲花。莲花虽生长在水中,但它不著于水,这象征着虽在轮回大海中度化众生,却不被轮回的过患所染。莲花鲜艳夺目、芳香四溢,象征着永远抛弃妄语,并且宣讲清净的正法。我们要以鲜艳夺目、妙香芬芳的千瓣莲花供养佛舌,以此愿虽住于轮回度化众生,却不为轮回过患所染,并获得断除妄语、宛如莲花的舌根。
四、右旋海螺。前面的八瑞物中也有右旋海螺,但八瑞相中的右旋海螺有特定的意义,它代表佛的牙齿。为什么以右旋海螺配佛牙呢?因为右旋海螺上的花纹与佛牙上的花纹相似;而且海螺能发出妙音[ 右旋海螺还表示菩萨为利他而投生。],佛齿间也能发出正法的妙音。因此我们要供养右旋海螺,愿获得能享用殊胜美味的四十颗佛牙以及宣说妙法的能力,并从牙齿间发出圣法妙音。
五、宝瓶。宝瓶以如意树严饰瓶口,瓶内充满无死甘露。凡夫的内心没有正法,只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这样的相续就像装满不净粪的容器。因此,我们要以充满甘露的宝瓶供养佛颈,发愿让自他一切众生的相续中遍满正法的甘露,并能满足所化众生的心愿。
六、吉祥结。以虹光自性的珍宝吉祥结供养佛的智慧,以此愿自他获得佛的无始无终、不可思议的智慧。汉地有逢年过节挂灯笼的习俗,有些灯笼下也垂着吉祥结,大家可以买一些来供佛。
七、胜幢。胜幢是用天界的珍宝做的,上面饰以飘曳的绫罗绸缎,它代表佛法永不隐没,也代表佛陀的身体。我们应以胜幢供养佛身,从而愿击败异方的一切辩论,并获得相当于普通人身量三倍的佛身。
胜幢是胜伏烦恼和邪魔的象征,因此树立胜幢对弘扬佛法有殊胜的缘起。藏地许多寺院的屋顶上都有胜幢,许多上师的伞盖顶部也有胜幢。以后道友们回汉地兴建道场时,最好能在佛殿顶部树立胜幢,这有非常殊胜的缘起。
八、法轮。以表示斩断三有烦恼网的法轮供养佛足,从而愿慑伏一切外道,并以三乘妙法调伏众生的相续。藏地许多寺院的屋顶都有金色的法轮,大家如果有条件,也要在佛殿顶部供设法轮。


3、吉祥茅草对释迦牟尼佛成道有何缘起?
当年,佛陀在前往金刚座的路上,卖草童子(也叫草商吉祥)供养世尊吉祥茅草,佛陀将吉祥茅草铺在菩提树下,立下誓愿:“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修行,在十二月初八凌晨终于大彻大悟。从前佛陀在吉祥草垫上精进修持后,获得了无生无死的果位,以此缘起,我们也要供养诸佛菩萨吉祥茅草,并发愿令一切众生获得无有生死衰老的金刚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