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观此染污,好行无义心,
知已当对治,坚持守此意。
深信极肯定,坚稳恭有礼,
知惭畏因果,寂静勤予乐。
愚稚意不合,心且莫生厌,
彼乃惑所生,思已应怀慈。
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
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
思考题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427、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425、归纳而言,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哪两种心态当中?如果你产生贪、嗔、痴、嫉妒、傲慢,理应如何对治?
27种非理作意可摄于(1)染污性、(2)勤于无义之事的心态,一旦发现,立即要用正知正念来对治,通过这种方式坚持不懈地守持这颗珍贵的菩提心。
前面所分析的贪心、嗔心、懒惰、畏惧等27种恶心,对我们今生来世的危害非常大,作为一个修行人,始终要观察自己的三门,尤其是自己的心态,假如相续中产生了上述烦恼,务必要知道它的危害性,立即用对治方法来制止。例如,嗔恨心用慈悲心来对治,贪心以不净观来对治,愚痴心以缘起空性来对治,嫉妒心用平等心或自他交换[ 此处的“自他交换”,是指观一切众生的嫉妒心都积聚在自己的相续中,自己去承受嫉妒心所带来的痛苦,使众生永远摆脱这种折磨。]来对治,傲慢心以摧毁我执来对治,……这样一来,自己的修行才会如理如法,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我们以散乱心随便挖地割草,说些无关紧要的绮语,做些无有意义的事情,此时也要提醒自己:“我是发了菩提心的人,做这些闲事有什么用呢?”以此正知正念来对治浑浑噩噩、无所事事的心态,这一点也极为重要。
426、大乘修行人需要具足哪几种善心?请具体解释。你相续中有几种?
要具足8种[ 有些讲义中说是9种,或是将“恭”、“有礼”分开解释,或是将“知惭”分为知惭、有愧两种。]善心:
1、深信:对三宝、因果以及四谛十二缘起等善法,有坚定不移的信心。
2、极肯定:这是从见解的角度讲的,即所谓的胜解信。什么是胜解信呢?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不管是空性也好、四谛也好,有坚定不移的正见,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从内心深处对前后世的存在、三宝不可思议的功德等,断除邪见、怀疑、非理作意等违品,产生一种真实定解。
3、坚稳:信心、见解一定要稳固。如果随风而飘,修行是不会成功的。
4、恭有礼:对佛法、上师、三宝有恭敬心。恭敬心很重要,一切功德皆依恭敬心而得。如果身体在三宝面前顶礼,语言说一些敬语,心里非常恭敬,上师和诸佛菩萨的加持轻而易举就能得到。如果一点恭敬心都没有,佛法的利益不可能从天而降。
5、知惭:我们一定要知惭有愧。如果不知惭愧,做什么事情都无法成功,但若具足这种功德,正如《二规教言论》中所说,护法神也会护持你的。
6、畏因果:相信因果报应不虚,害怕自己造恶业堕落,对此心生畏惧,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这对修行人而言也非常重要。
7、寂静:身体、语言及心态寂静调柔。
8、勤予乐:努力成办众生利益,使他们心生欢喜。
427、堪布云嘎说过:“假如认为自己已经证悟,所以不怕因果,这恰恰说明他没有证悟。”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真正证悟空性的人,应像莲花生大师所说的那样,见解越高,取舍因果越细致。
现在世间中有些人:“啊,我不用听这些,我已经认识了心的本来面目,你们整天这样苦苦地听法学法,有什么用呢?应该像我这样自由自在。”他们口口声声这么说,自己也认为是证悟者,但真正证悟者的口里是不会出现这种话语的。因此,大家对因果一定要小心谨慎,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人。
428、请解释颂词:为自及有情,利行不犯罪,更以幻化观,恒常守此意。并谈谈你对此颂有什么深入理解。
意思是说,为了利益自己和一切有情,理应行持无有罪业之事。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所作所为再进一步观如梦如幻,无有傲慢而恒时守护此菩提心。此乃大乘修行人最关键的一种修法。
总的来讲,行持善法不能有傲慢心,如果有了傲慢心,善法是不可能成功的。纵然你是戒度圆满的二地菩萨,但若生起“我戒律清净”的念头,佛陀也说这是破戒者[ 《宝积经》云:“迦叶,若有比丘,住清净别解脱戒,善护根门,一切行为皆如律制,乃至微细毁犯亦无,清净一切应行学处,然唯执有我我所。迦叶,是比丘名第一破戒,似善持戒。”]。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