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Tuesday, October 20, 2009

圣般若摄颂第2节课学习笔记

如是佛之诸声闻,说法讲法依理诠,
获无上乐得彼果,皆依如来威德力。
何故如来宣法理,佛陀弟子修学彼,
现前所学如实说,佛威力致非自力。
最胜般若不可得,菩萨觉心皆不得,
闻此无痴不恐惧,彼菩萨行善逝智。
色无受无想行无,识处纤尘亦非有,
不住万法无住行,无取获诸佛菩提。


思考题
1.对“以闻思修调自心”和“以佛法利益他众”这两条愿你有何感想?对未来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规划与打算?为什么?
2.佛陀的威德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怎样认识、对待佛陀的威德力?
3.为什么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怎样才能断除对空性法门的愚痴与恐惧之心?本课所讲听闻般若空性者的根机是什么样的?
4.为什么执著色法等外境毫无意义?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


1.对“以闻思修调自心”和“以佛法利益他众”这两条愿你有何感想?对未来的人生你有什么样的规划与打算?为什么?
不管是今生还是未来的生生世世,我都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来生存:即使明天离开人间,今天若有机会了解佛法的道理,也要在其他善知识面前听法,并尽力将所听的法义反复思维、再三串习,以便逐渐断除自相续的染污,从而显露本有的智慧,这是第一条。第二条,在有生之年乃至生生世世当中,皆以讲经说法、做慈善等与佛法息息相关的方式来利益众生;虽然帮助众生的途径多之又多,但我唯想以佛法来调化众生。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说,今生和来世比较起来,我要对来世重视。当时有些道友对这句金刚语并不是很理解,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大家才逐渐领略了它的深义。因为,对于一个真正修学大乘佛法的人来讲,当他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慢慢回顾一生经历之后,就会觉得唯一有价值的事就是闻思修行和利益众生,除此之外并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不管是色声香味还是名闻利养,越寻找越像寻彩虹一样了不可得。

2.佛陀的威德力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应怎样认识、对待佛陀的威德力?
佛陀的威德力:

  1. 在佛陀的教法中,不管是讲经说法也好,还是获得圣者的果位,这些的来源就是佛陀。

  2. 在世间当中,哪怕是天气热的时候出现丝丝凉风,或天气寒冷时出现阵阵温暖的阳光,以及能用剃须刀来刮胡子,或用理发刀来理发等,这些全是佛的加持。佛经中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

  3. 《现观庄严论》最后一品亦云:“如是尽生死,此事业无断。”意思是说,乃至轮回没有空之前,佛陀利益众生的事业就会一直连续不断。既然在世间中,佛陀会不断相应所化众生的根机而作饶益,那我们在得到佛陀的加持后,就应该生起感恩、报恩之心。

  4. 我们现在听到的,既不是人天乘、也不是小乘,而是大乘,大乘当中也是空性法门。能以这样的甚深法门在我们相续中种下善根,那来到世间也非常有意义。但这并不是偶尔的机会,或碰巧遇到了这样好的机缘,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要对佛和上师有一种感恩之情,作为佛教徒这非常有必要。

  5. 作为出家人,大家能穿上僧衣,过上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这完全是佛陀的加持和威力所致。

  6. 对于在家居士来讲,我们现在依靠佛法的威力懂得了取舍因果,生活也有了方向,应该对佛陀生起感恩之心呢。
应怎样认识、对待佛陀的威德力:
  1. 大家务必了知,我们相续中产生的空性见、菩提心和出离心等一点一滴的境界,其来源就是大慈大悲的佛陀。 即我们时时刻刻都应想:在这个娑婆世界当中,所有正法的光明都源于佛陀当年的发心;正因为佛陀为浊世众生发了广大的愿,也摄受了我们这些可怜的世间浪子,我们现在才找到了归宿。

  2. 佛陀度化众生的行境不可思议,他能以各种各样的形象来度化众生,比如有时候从空中传出妙音让无量众生获得解脱,有时候以车乘等来利益众生。无垢光尊者云:“珠宝衣食灯乘等,广行利众现无情。”意思是说,佛陀会显现各种各样的无情法,如珠宝、衣服、饮食、灯光、车辆等来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耳饰经》亦云:“今于浊世时,工巧文字相,作我想起信。”意思是说,末法时代的时候我将变成工巧相和文字相来利益众生,当见到它们时,你们应想到这就是佛陀我,从而生起信心。

  3. 现代科学的种种方便,其实这些都是佛陀给我们创造的利益,不仅是它们,只要能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方便,这就是佛陀的事业。

  4. 若自相续真的已被佛法感化,那即使身处红尘之中,也会时时领受佛陀的加持,比如乘电梯、坐公共汽车等,你都会觉得它们全是佛陀的化现。

  5. 对于上根者来讲,一切都是善知识。上师所著的《无常歌》最后一个偈颂也说,如果会观世间万事万物皆是善知识,也即除了善知识以外不会有别的无情或有情之法。

3.为什么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怎样才能断除对空性法门的愚痴与恐惧之心?本课所讲听闻般若空性者的根机是什么样的?

1)为什么能接受空性法门的人非常了不起:

因为,在听到空性法门之后,如果心中不但没有排斥的想法,而且还觉得万法皆空的道理非常殊胜,那就说明这个人在无量佛前种下过众多善根。《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云:“佛告文殊师利,若人得闻是法不惊不畏者,不从千佛所种诸善根,乃至百千万亿佛所久植德本,乃能于是甚深般若波罗蜜不惊不怖。”相反,若没有在无量佛前种下善根,自然就会生起惊怖之心。

2)怎样才能断除对空性法门的愚痴与恐惧之心?
其实,胜义中一切都不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愚痴心不会有;世俗中如梦如幻的显现存在的缘故,这样的恐怖心也不会有。《中观四百论》亦云:“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意思是说,如果了知佛陀所说真正空性的道理,那么世间有也没有什么高兴的,因为有也是如梦如幻、毫无实质;世间没有,也不会像凡夫愚笨那样特别害怕。

3)本课所讲听闻般若空性者的根机:
也即对一切万法在胜义中不存在,而世俗中有如梦如幻显现的道理不生愚痴恐怖之心者,或者说能行持现空双运、通达现空无别的人,才是般若的所化根机。

4.为什么执著色法等外境毫无意义?怎样才能获得内心真正的快乐?
世间人经常贪著色法,认为某种颜色很好看,其实所谓的好看只是一种假相,也即不管是认为人等有情好看,还是布匹等无情好看,其本体皆不成立。因为除了暂时的分别念之外,丝毫没有恒常的本质。如果是恒常之法,那谁看都会好看,或什么时候看都应该好看,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产品,刚开始的时候认为它很好看,但过一段时间就会认为它不好看,或者是刚拿到手里的时候很好看,过一会儿就不好看了。其实,人们喜欢的对境始终都在不停地换,比如小孩时代对玩耍品很执著,长大以后就会对另外一种对境执著,再过一段时间又会对其他一种对境执著,甚至后来还会对以前的执著感到可笑。比如说,我几岁时对某些玩具特别执著,如果其他孩童抢了我的玩具,当时我就会很伤心;但现在不但不会,可能反而会笑起来,甚至还会嘲笑小时的无知。所以世间当中,堪忍的色法根本不存在。但人们丝毫不懂,每天都为了它们而奔波。其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获得快乐。但是色法上有没有快乐呢?没有。虽然没有,但无数人并不了解这样的道理。
因为内在闻思修行空性所获得的快乐,与从对外境的满足中所获得的快乐截然不同。但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在外境上追求,有人认为吃得好很快乐,有人认为有一所好房子很快乐,有人认为到处去游山玩水很快乐……可是很多人都没有快乐,所需求的因缘反而成了产生痛苦的因。米拉日巴以前也说:没有获得圣果之前,希求的快乐反而会成为痛苦的因。相反,若自己对佛法的无我或空性有所了解,那不管别人怎么样,自己内在的快乐始终都会出现。即使表面上看来穿得很差,甚至生病也很厉害,可是因为自己内心对万法的虚妄相已经通达的缘故,暂时幻化般的痛苦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拥有般若空性的见解或证悟才是最值得羡慕的。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