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October 19, 2009

入行论第51节课学习笔记

若惧小疮痛,犹慎护疮伤,
畏山夹毁者,何不护心伤?
行为若如斯,纵住恶人群,
抑处女人窝,勤律终不退。
吾宁失利养,资身众活计,
亦宁失余善,终不损此心。
合掌诚劝请,欲护自心者,
致力恒守护,正念与正知。
身疾所困者,无力为诸业,
如是惑扰心,无力成善业。


思考题
393、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成天跟别人讲自己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还能知道别人的心思,这些就真的了不起吗?为什么?
394、有些居士遇到一个假活佛,自己被骗得人财两空,就认为是藏传佛教不好,并到处说这个活佛的过失。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经历,今后打算怎么办?
395、有些人喜欢说大话,认为什么环境对他都是无利无害的,住在恶人群中也可以,住在女人窝中也可以,这样的话,其结果会怎么样?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这样做?
396、假如自己曾毁坏过佛像佛塔等三宝的所依,现在应该如何忏悔?
397、现在有些佛教徒以高价贩卖经书,美其名曰是在弘扬佛法,但实际上将所得利润用来买房子、买轿车,这种行为有过失吗?应该如何忏悔?怎样卖经书才没有过失?
398、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393、有些人认为自己修行境界很高,成天跟别人讲自己能看到什么、能听到什么,还能知道别人的心思,这些就真的了不起吗?为什么?
其实,这对我们佛教徒来讲,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如果能看到远方的东西就了不起,那《释量论》中告诉你“当来依鹰鹫”。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应该依止鹰鹫,它几十由旬以外的尸体都看得清清楚楚。如果听到远处的声音就非常好,那你应该依止野猪,因为它可以洞察到远方的动静。如果了知别人的心就很伟大,那你应该依止魔女,印度以前有个空行魔女,任何人的起心动念她都了如指掌。所以知道一切并不重要,释迦牟尼佛成立为量士夫,也不是因为他知道世间上有多少只昆虫、多少片树叶,而是他能为众生宣讲四谛法门,这就是佛陀的不共功德。因此,你们无论是出家人还是居士,听到什么、看到什么并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什么?就是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尽量调伏自己的心。佛陀在《摄正法经》中说:“所谓的佛法,就是调伏自相续。”如果能调伏自相续,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谛。

394、有些居士遇到一个假活佛,自己被骗得人财两空,就认为是藏传佛教不好,并到处说这个活佛的过失。对此现象你怎么看待?如果你也有相同的经历,今后打算怎么办?
其实这种想法非常愚笨,坦白地说,这并不是佛教的过失,只不过是个别人的过失而已。当今可能有一些所谓的活佛、上师,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出现,有些居士没有经过详细观察,就马马虎虎、莫名其妙地去依止了。应该说这两种缘起都有问题,上师的动机不太好,弟子的心态也不太好,两种不太好的缘起结合后,二者就结上法缘了,什么给你灌顶啊、传法啊(传法倒不知有没有,现在传法的人很少,很多人需要懂得佛法的道理)。过了一段时间,彼此都看不惯,背后就说对方的过失。这样不太好!首先谁也没有被猛咒或美酒迷醉,互相都有观察的时间,上师应该详细地观察,弟子也应该详细地观察,一旦你已经依止了,就没有必要再去毁谤了。
首先不要想这是佛法的过失,佛教没有任何过失,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谁也没有找到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真实过失,这一点毫无疑问,纵然在成千上万个智者面前,我们也可以大胆地说出来。当然,个别人的行为确实有点问题,但不管怎么样,过去的已经过去了,今后你们在依止上师的过程中,务必要小心谨慎,不要一听说哪里来了个上师,就轻易地前去依止。要知道,所谓的依止,最起码需要两三年以上的观察,假如从来都不了解这个上师,则应该先去了解一段时间,两三年后觉得可以了,再去听法或者接受灌顶。
所以对依止的上师最好不要说过失,而应当观清净心。同时还要明白,这些问题根本不是佛教的过失,佛教高深莫测,凡夫人想要寻求过失,恐怕也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我非常希望大家在依上上师的过程中,以前依止错了的,不要说别人过失,重新做人就可以了。今后在依止上师的时候,遇到一个上师要先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结上法缘,这样才是智者的做法。

395、有些人喜欢说大话,认为什么环境对他都是无利无害的,住在恶人群中也可以,住在女人窝中也可以,这样的话,其结果会怎么样?什么样的人才能真正这样做?
一些人,最初大话说得特别不错,后来到一些不好的环境中,道心就连一点影子都没有了。因此作为一个凡夫人,应该像《大智度论》中所说的那样,开始时一定要注意,如果没有注意的话,虽然发心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恶劣众生的染污心非常强,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被他们拖下水,所有修行毁于一旦。
倘若奉持如是的护心行为,令自己具有正知正念、不放逸,那么无论是处于嗔恨心严重的猎人、屠夫、黑社会等恶人群体中,还是贪心强烈的妓女窝中,以正知正念来摄持律仪的人,始终不会出现失毁戒律的现象,自己的道心永远也不会退失。

396、假如自己曾毁坏过佛像佛塔等三宝的所依,现在应该如何忏悔?
智悲光尊者的《功德藏注疏》里面说:“依靠三宝而造的罪业,叫做无与伦比的罪业[ 因为造五无间罪等,可以依靠三宝忏悔。而依靠三宝造的罪业,无有忏悔之所依。]。如果毁坏过佛像、佛经和佛塔,则应按照二倍以上修复,然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比如说,自己以前毁坏过佛塔,那就要造两座以上价值形状等各方面比以前更殊胜的佛塔,造完以后再在三宝面前忏悔。

397、现在有些佛教徒以高价贩卖经书,美其名曰是在弘扬佛法,但实际上将所得利润用来买房子、买轿车,这种行为有过失吗?应该如何忏悔?怎样卖经书才没有过失?
有!以前如果卖过经书,(现在很多地方都有佛教徒卖经书,且以高价在卖,用这些利润来买房子装修,或者给孩子做学费等等,这样非常不好!)现在就要印两本经书,然后再忏悔,并发誓以后再也不卖经书了
如果你自己没有享用这些利润,全部又用来印经书倒是可以,这也没有什么过失,但你能不能这样做呢?自利和他利是要分清楚的,有些人挂羊头卖狗肉,表面上是在利益众生,但实际上就想为了自己牟利。可能有些人确实不懂,但有些人即使懂了也觉得无所谓,根本不把因果当一回事。

398、按照《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正念的对境、形相、作用分别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所谓的正念,就是于过去之事不忘而心不散乱。它的对境是过去之事,形相是不忘,作用是心不外散,正念应该具足这样的条件。比如说,我是个修行人,不能忘记自己以前发过菩提心,有了这种念头的摄持,心就不会往外散乱。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