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October 19, 2009

净土第二十八课问答

闻佛阿弥陀名号,乃至未获菩提间,
不转女身转贵族,生生世世具净戒,
顶礼善逝无量光。


思考题
1、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过:“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和禳解术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请谈谈你对这个教言的认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使正法久住?
2、请略述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想要求。
3、以教证宣说顶礼的功德。

1、大慈大悲的佛陀曾说过:“边地魔军蜂拥而至之时,首先律藏如意宝会隐没。灵器和禳解术等不会隐没,即使隐没也无所谓。”请谈谈你对这个教言的认识。你认为应该怎样才能使正法久住?
本来,灵器、禳解术非常灵验,对病人、着魔者有很大的加持,但这些并不能代表佛教,真正能代表佛教的就是戒定慧三学,尤其戒律是佛教的根本,如果这些隐没了,佛教就隐没了。现在许多寺院非常重视念诵的仪轨和唱腔,虽然这些都是度化众生的方便,但它们并不能代表佛教,即使隐没了也不是特别可惜。此外,经书也不能代表佛教,按照汉地的说法,佛法要灭尽时,《无量寿经》仍会留存在人间一百年,但由于那时已经没有戒定慧三学,因此也不能说真正的佛法仍然住世。所以,我们一定要从佛法的根本戒律入手来护持佛法。

2、请略述顶礼阿弥陀佛时的观想要求。
顶礼时,应观想:在前方的虚空中安住着本体为根本上师的怙主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被十方三世的一切佛菩萨等皈依处围绕。再观想:自己的右侧是现世的父亲,左侧是现世的母亲,前面是一切怨亲债主,周围是六道众生,这些众生就像被宴请的宾客一样聚集在一处,他们跟随自己一起顶礼,发出嗡嗡的声音来祈祷。
此处的观想有两个要点。
第一,要将阿弥陀佛的本体观为自己的根本上师。不仅在这里需要这样观想,在观想任何本尊时,都需要将其本体观为上师。这样一来,形象是本尊,本体是上师,这就是上师瑜伽的修法,能同时得到本尊与上师的加持。(有些上师瑜伽要求直接观想上师,如《大圆满虚幻休息》中要求,修持上师瑜伽时不必将形象观为本尊,而是直接观想上师的形象。)
第二,要将对自己经常制造违缘的人和非人等怨敌观想在自己的前方。《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中讲皈依时也是这样要求的。有些人没有其他的怨敌,但经常跟道友发生矛盾,这样的人应该将与自己关系不好的道友观想在前方。在这样观想时,也许自己心里会不太舒服:这个人特别讨厌,为什么让他站在我前面?但毕竟我们是发了菩提心的人,需要有修安忍的对境,所以应强迫自己这样观想。现在我们每天在经堂共修顶礼,为了加强感受,也可以亲自到关系不好的人后面顶礼。
接着观想自己的手掌中有一个如意宝,当合掌于头顶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身,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身障,究竟获得佛的无见顶相;合掌于喉间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语,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语障,最终获得佛的法语螺音(即佛的金刚语);合掌于胸前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之意,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意障,最终获得佛的智慧吉祥结(即佛的无二智慧);五体投地时观想:顶礼诸佛菩萨的身、语、意、功德、事业,愿同时净除三门的障碍,究竟获得五身五智[ 五身:法身、报身、化身、现前菩提身、不变金刚身。五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
大家最好能按这样的方式严格观想,如果不能这样观想,也可以简略地观想:顶礼怙主阿弥陀佛您,愿净除自他一切众生的罪障、习气而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个殊胜的窍诀。以前我们讲皈依时,也讲过类似的教言,如果无法一一明观皈依境,可以观想:与上师无二无别的莲花生大士安住在自己面前,从现在乃至菩提果之间,我与一切众生发誓皈依您。
在顶礼时不能慌慌张张,也不能散漫放逸,应寂静调柔,具有正知正念。在顶礼的同时要念佛号或者祈祷文,并且要念出声音,这样可以带动内心的信心。

3、以教证宣说顶礼的功德。
一次顶礼佛陀的功德也非常大,将感受到尽自己身体以下,乃至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转轮王位的果报。《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中说礼佛有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好声。二者有所发言人皆信伏。三者处众无畏。四者天人爱护。五者具足威势。六者威势众生皆来亲附。七者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八者具大福报。九者命终生天。十者速证涅槃。《增壹阿含经》云:“承事礼佛有五事功德。云何为五。一者端正。二者好声。三者多饶财宝。四者生长者家。五者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

问答题:
1.这里上师所说,何谓受持一分以上的居士戒?
酒戒是五戒的基础,因为饮酒的过患极大,而且会导致失坏其他戒律。因此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华智仁波切、麦彭仁波切等大德都强调首先必须守持酒戒,即若只守五戒中的一戒,这一戒就必须是酒戒,若守多戒,须在酒戒上再增受其余的戒。

2. 何谓外摄持?何谓内摄持?
外摄持:以智慧指明万法无有自性、以方便宣说一切善根回向遍知智慧的善知识。
内摄持:自己渴求获得遍智的心和三轮清净的胜观。

3.为何说戒律是一切安乐与功德的根本?
从总体而言,佛教的基础就是戒律,如果戒律存在,佛教就存在,戒律隐没,佛教就隐没;从个人而言,如果有了戒律,其他功德会自然而然生起。因此道友们要像珍惜如意宝那样珍惜戒律。

4.什么是真正的佛教?
现在很多人对佛教存在误解:有人认为出家、剃头是佛教,有人认为念经、作佛事是佛教,有人认为唱歌、跳舞是佛教……其实,这些都不是佛教,真正的佛教就是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如果一个地方的佛教徒具足清净戒律和闻思修行,这就说明那里存在佛教;否则,即使天天敲锣打鼓,形象上搞得轰轰烈烈,这也不能说明那里存在佛教。

5.以不如法的心态礼佛是否也有功德?
不要说以清净心,甚至以不如法的心态礼佛也有很大功德。《胜出天神赞》云:“谁以诚信或欢喜,及与散乱或疑心,顶礼如月之能王,将获天人圆满乐。”此处的散乱心是顾及他人情面的心态。有些人本来不想礼佛,可是别人都在礼佛,自己也不得不跟着礼佛。还有些人一边顶礼,一边怀疑:这样做到底有没有功德?以诸如此类的心态礼佛,也能获得天人的圆满安乐。所以,如果有些人的父母不信佛,子女可以骗他们:“我今天很忙,你能不能替我到寺院给佛磕三个头?”如果父母顾及你的情面而给佛磕了头,实际上也造了很大的功德。不仅如此,还可以让父母替自己供灯、供香,这样他们也会积累许多功德。

【总结】
如果自己能这样忆念阿弥陀佛,肯定会往生极乐世界。法王如意宝曾说:“如果一个人能像思念恋人一样思念阿弥陀佛,此人决定能往生极乐世界。”今后大家要把自己的心放到阿弥陀佛上,如果生前能经常忆念、观想阿弥陀佛,每天早上起床、晚上睡觉时都看一眼阿弥陀佛,以生前的串习力,临终时自然会想起阿弥陀佛,这样一定能往生净土。正如《妙臂请问经》所云:“何人死亡时,刹那忆念师,为最胜往生,此人定成佛。”所以大家应当精进!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