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终不应当,无义散漫望,
决志当恒常,垂眼向下看。
苏息吾眼故,偶宜顾四方,
若见有人至,正视道善来。
为察道途险,四处频观望,
憩时宜回顾,背面细检索。
前后视察已,续行或折返,
故于一切时,应视所需行。
欲身如是住,安妥威仪已,
时时应细察,此身云何住。
409、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410、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411、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何圆满初中后三种心态?请举例说明。
409、修行最关键的是调心,而佛陀却在身体的行住坐卧方面制定了比较严格的威仪戒条,这有必要吗?这些威仪是否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相同?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身体跟心有密切关系,假如身体的行为如法,自然对调心有一定的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讲,通过一个人的身体和语言,也能了解其内在的心理。当然,我们从表面上看不出一个人内心的好坏、修行境界的高低,但通过他的身体和语言,也能大概了知他世间上的教养修为,以及出世间的修行境界、慈悲心、出离心等等。因此,佛陀在律藏中,一再要求了对身体和语言应该如理护持。
与世间上的交际礼节不相同。因为世间的正式场合中,一般有比较规范的礼仪要求,如社交礼节、日常威仪等,但这些跟佛法上的要求有所不同。世间上的这些要求,如培训公司员工、宾馆服务员,要求他们的身口意应该如何,就是为了做好这件事情,或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客人的需求。而佛陀在律藏中制定的威仪,目的是为调伏我们的心,让我们最终获得解脱。因此,二者的终极目标有极大差别。
410、我们在行路去远方时,威仪方面有哪些要求?你能做到多少?
1.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毫无意义地散乱观望,要一门心思护持自己的正知正念。在走路的时候,目光不能太远,也不能太近,而应按佛经中所说的那样,恒时垂视一木轭许的地方(大概一米左右),然后缓缓而行。
2.即便是走路的时候,为了清醒自己的心态,偶尔也应该眺望四处,中途看看四周的风景,蓝天白云;如果你去朝山拜佛,到一个亭子里看看远方,这些都是可以的。但在路上行走时,千万不能东张西望。
3.我们启程去远方时,为了察看道途上有无危险,可以停下来四处观望。有智慧的人,做任何事情都考虑得非常周到,绝对不会盲目而行。
4. 对前前后后做了详细审视之后,如果没有什么违缘,就可以继续前行;如果觉得前面可能会有危险,比如道路塌方、强盗土匪出没,则应改变路线或者返回。总而言之,在四威仪[ 无著菩萨说是“四威仪”,其他论师说是“一切行为”,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如果是四威仪,则包括一切行住坐卧;如果不是四威仪,在所有行为中以行走为主。]的一切时分,都应当了知必要而行。
411、做任何一件事情时,如何圆满初中后三种心态?请举例说明。
做任何一件事情,开头、中间、最后这三个阶段,始终不能离开对三门观察的正知。比如我们早上六点起来修半个小时的菩提心,开始修的时候,身体以心性休息坐式[ 心性休息坐式:金刚跏趺坐,双手覆膝,其余要求与毗卢七法相同。]或以毗卢七法安坐,这是“欲身如是住”;然后过了十五分钟,你观察一下心态是不是仍专注于菩提心,身体是不是已经倒下去了,如果是的话,应重新调整你的威仪,将身体安住于这种状态坐好;最后圆满的时候,看这一座修得怎么样?心观得怎么样?身体安住得怎么样?虽然时间很短,就半个小时,但如果今天修得很如法,中间没有打瞌睡,一直观想老母有情的痛苦,相续中的悲心也比较强烈,那每天都这样修心的话,还是很有希望的,自己也生起一种欢喜心。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