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久习念诵,及余众苦行,
然心散它处,佛说彼无益。
若不知此心,奥秘法中尊,
求乐或避苦,无义终漂泊。
故吾当善持,善护此道心,
除此护心戒,何劳戒其余?
如处乱众中,人皆慎护疮,
置身恶人群,常护此心伤。
思考题
387、佛陀在经中说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时散心念佛持咒磕头,是否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
388、现在有个别假活佛到处欺骗信众,有的人供养完以后才发现上当受骗,那这种供养是否没有功德?请以公案进行分析。
389、根据《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业因果有哪几种分类?请举例说明。
390、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391、在闻思《入行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学这些,而应该实修或者如何如何,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魔业?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392、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思考题
387、佛陀在经中说倘若自己的心外散,苦行念诵皆无果。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平时散心念佛持咒磕头,是否一点功德都没有?为什么?
这也不是。虽然颂词里说“佛说彼无益”,憨山大师说“喊破喉咙也枉然”,但实际上,这是对功德的微弱以否定形式来说明的。比如有些人的胆子特别小,我们就说他“没有胆子”,有些人的财力比较薄弱,我们就说他“跟乞丐一样,没有一分钱”。所以,这里的“佛说彼无益”,大家一定要弄清楚,就是说身体和语言的功德与心的功德比起来,身语的功德比较微弱。如果没有这样理解,有些人就会认为,这与佛经中说的以散乱心“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完全相违了。
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除了心以外,身体的功德不是一点都没有,比如说华杰施主的前世就是一只小虫,它在无记的心态下转绕佛塔,最后也成了解脱之因。倘若除了心以外身语没有任何功德,这个公案是没办法解释的。另外,大悲商主(释迦牟尼佛前世)以清净心杀人,迅速圆满了多劫资粮,但由于身体杀生的缘故,成佛后也示现檀木刺扎脚等等。由此可见,身体和语言应该是有功德、有过失的。”
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曾说:“如果种子是毒,它的果也是毒;如果种子是药,那它的果也是药。同样的道理,善恶唯一随心而安立,并不在于形象的大小。[ 颂云:“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这是什么意思呢?以前上师也解释过,身语的造善造恶和心的造善造恶,只不过是大小上分的,并不是说只有心才有善和恶,其他身体和语言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是这个意思的话,历史上精通三藏的高僧大德们口里念诵了很多咒语,身体也磕了多少万头,积累这些资粮全部都成没有意义了。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对业因果的关系务必要再三观察,如果没有这样,光是对表面的字句望文生义,恐怕不能真正通达佛的密意。佛经中有时候说做某件事情似乎没有功德,有时候看来又有非常大的功德,假如不善于辨别佛陀的应机说法,我们很容易产生误解。
388、现在有个别假活佛到处欺骗信众,有的人供养完以后才发现上当受骗,那这种供养是否没有功德?请以公案进行分析。
也没有事吧,尽管你看错了,但当时的发心很清净,只要没有产生后悔心,应该是有功德的。以前贫女把狗牙看成释迦牟尼佛的佛牙来一心祈祷,后来也是成佛了。本来按照因明的观点,不是佛牙却看成佛牙,这完全是错乱识,应该没有任何功德,但只要心清净,有些善根也能获得的。
389、根据《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观点,业因果有哪几种分类?请举例说明。
学过《俱舍论》和《毗奈耶经》的人也应该清楚,有些业我们造了不一定感受,有些业虽然没有真正造,但也会感受的。比如经中有一种叫“作而积累业”,这种业是做也做了,积也积了,就像故意杀害众生、邪淫、偷盗等;有一种叫“作而不积业”,虽然你是造了,但实际上没有罪过,就像无意中踩死小虫等;有一种叫“积而不作业”,虽然你没有亲自做,但在阿赖耶上已经积了业,譬如自己很想杀生或者偷盗,有了这种发心,但后来没有成功;还有一种是“未作未积”,这个业你既没有造,也没有积,就像走路、睡觉等无记业。当然,这些业力的差别,很多人可能不太懂,但如果你知道了业的分类、业的差别、业的功用、业的力量,才能真正体会到所谓的因果不虚。
390、寂天菩萨一再强调除了护心以外,其他的善行意义不大,这是否意味着受持别解脱戒没有用?为什么?
诸高僧大德们说,所有别解脱戒的戒条,都是为了护持这颗利他的菩提心,是护心的一种助缘,例如密咒师的装束是留着头发、披着白披单;出家人则是剃光头,身上披袈裟,这些威仪重不重要呢?从护心的助缘来讲很重要,但若对护心没有一点利益,仅仅是外表的形象,那就不太重要了。麦彭仁波切讲过:“若对调心无利,纵然身披袈裟,实际上也意义不大。”我们作为出家人,为什么要剃光头、身着红黄袈裟呢?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标志,我们对护心就会非常注意,生怕自己干了坏事影响出家人的形象,这也是大慈大悲佛陀的一种方便方法。所以,不要认为这些威仪只是出家的一种支分,而要知道这是为了护持我们的心而安立的。《宝蕴经》中云:“心净则身净,身净未必心净,故心清净,则称之为梵净行。”真正的梵净行就是心要清净,如果心一点都不清净,光是外面的装束也没有利益。尤其是危害菩提心的任何行为,实际上皆为魔道,《华严经》云:“凡坏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为魔事业。”如果对我们的菩提心有损,表面上的功德再大,也不是特别重要。
391、在闻思《入行论》的过程中,如果有人劝你不要学这些,而应该实修或者如何如何,这种行为为什么叫做魔业?请以教证、理证分析。
现在大家很不容易遇到这个法,护持这颗菩提心,正在这个时候,如果故意断传承,或者不知道轻重,随便跟着别人的言语而行,这就是疯狂之举,没有多大意义。根据《华严经》的教证(华严经》云:“凡坏菩提心,造他善法者,亦为魔事业。”),大家应该知道,护心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护持这颗菩提心,表面上的威仪、念诵、行持善法、搞各种各样的活动,我觉得没有任何实义。
392、我们在污浊恶劣的红尘中,怎样护持这颗菩提心?请用比喻进行说明。
譬如,受伤者身处拥挤混乱的人群中,他会特别留意自己的伤口,生怕被别人碰到而增加痛苦,因此全神贯注地照顾着伤口,挡开外来的一切伤害。尤其是胆子比较小的人,旁边要接触人的时候都特别害怕:“千万别碰到我,我这里已经受伤了!”实际上,如果用智慧来观察,即使你身上的伤口被碰到或者没有好也无所谓,最多是失去这一辈子的性命而已,但是这颗心比身上的伤口还要在意,如果不全力防护,就要受到更大的损伤。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