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Monday, October 26, 2009

入行论第53节课学习笔记

恒随上师尊,堪布赐开示,
畏敬有缘者,恒易生正念。
佛及菩萨众,无碍见一切,
故吾诸言行,必现彼等前。
如是思维已,则生惭敬畏。
循此复极易,殷殷随念佛。
为护心意门,安住正念已,
正知即随临,逝者亦复返。
心意初生际,知其有过已,
即时当稳重,坚持住如树。



思考题
404、既然正念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请从内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405、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么?
406、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407、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408、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平时做到了吗?

第五十三节课
思考题
404、既然正念对我们如此重要,怎样才能生起正念,且永不退失?请从内外缘两个角度回答。
因为从外缘来讲,我们要经常依止上师,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从内缘来讲,我们不能做坏事,不然诸佛以慧眼能无余照见。这种念头实质上就是随念佛。具体说明
外缘:若想真实生起正念,不能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而是要恒常地恭恭敬敬以三种方式[ 《大圆满前行》中说:“我们要以三种承侍令上师欢喜,其中上等承侍为修行供养,也就是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历经苦行孜孜不倦地实地修持上师所传的一切正法;中等者以身语意承侍,也就是自己的身语意侍奉上师,为上师服务;下等者以财物供养,也就是慷慨供养饮食受用等等。”]来依止上师。(这里的上师,按照有些论典里的解释方法,就是能开示大乘、具菩萨戒、有正知正念、精通一切大乘教义的善知识。)
内缘:世间中功德最大的就是六随念,尤其是随念佛的话,随念法、随念僧众的功德自然会随之产生。倘若念念不忘佛陀,对佛陀始终有种感恩心、亲近心、恭敬心,那我们的言行举止便会一直处于佛的加持中,以后也不容易出现违缘。

405、为什么要对上师有恭敬心和畏惧心,把上师当作好朋友看待不行吗?如果整天为上师提水、做饭、做事情,这是否就是对上师恭敬?为什么?
真正有信心的弟子,对上师越是恭敬,自然就会越害怕。毕竟我们身口意的所有功德全部依靠上师而获得,不管从功德、威德、悲心、智慧哪方面来讲,弟子都不可能超越上师,所以没理由不恭敬。另一方面,仅仅是恭敬也不行,对上师还要有惧怕之心,害怕上师不高兴,害怕得罪上师,害怕上师不摄受自己、舍弃自己……,有许多方面的顾虑,若能如此,功德依靠这种敬畏心便会产生。佛陀在《般若经》中也说:“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所以唯有依靠善知识,才能通达一切佛法,这是佛陀所开示的,千真万确、没有任何怀疑!
作为修行人,我们首先要了解上师的功德,在上师面前有畏惧之心,这样才能生起正念,否则,把上师当成一个普通人,没有任何的恭敬与畏惧,那上师如意宝说,加持是根本得不到的。倘若加持得不到,相续中不可能生起点滴功德。这种人就像是石头一样,什么感觉都没有,修行不可能有所成就。 所以大家务必要记住:一切功德均依上师的加持而获得,若能长期地依止善知识,我们相续中的正念很容易生得起来。
作为一个上师,如果他获得了成就,那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都能让弟子得到利益。但如果没有这样的成就,弟子整天为他提水、做饭、开车,身口意每天都是为他做事情,虽然这样依止上师也非常好,但对弟子的相续有没有解脱的利益呢?这方面应该值得观察。当然种下善根肯定是有,但最关键的,一旦上师离开,弟子的相续中没有一定的教授和窍诀,遇到烦恼时无法转为道用,那在临死的时候,以前所做的事情只有一分功德而已。

406、有些人说汉传佛教好,有些人说藏传佛教好,这种说法到底如何圆融?
其实,汉传佛教也有非常多的大成就者,以及许多了不起的教言,如果你与汉传佛教相应,那这个是非常好的。而有些人在修行过程中,从藏传佛教中获得了真实利益,那他肯定介绍大家学这些法。
只是我觉得人身非常难得,这一点经过长时间的学习你们才会知道,在这么短暂的人生中,大家应该做些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学习佛法,这种对你们的希望我确实是有。但你们适合哪一部法,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这没什么不可以的。大家应该多学一点知识,尤其是城市里面的人,以前依止善知识非常困难,现在有机会听闻佛法,每个礼拜大家聚在一起学习探讨,或者每天通过用佛法来充实自己,活在人间也是有意义的。

407、护持正念会得到哪两种果?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1.护持正念的果分两段。通过以敬畏心依止善知识,认真听受正法,以及忆念上师、诸佛菩萨随时都在照见自己,相续中很容易生起随念佛陀的心态。
2.不仅仅是正念,正知也会来帮助你的。因为心的大门若未以正念护持,无正知的烦恼盗贼便会趁机而入,但若有了正念的门卫,无正知的烦恼盗贼就无机可乘了。

408、在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如何以正知观察自己的念头?你平时做到了吗?
我们行住坐卧、言行举止,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都要观察自己的心态是善、不善或是无记。如果是不善,那尽量把它停下来;如果是无记,看看能不能把它转变为善法;如果是善心,那你一定要去做。在行事之初,观察内心非常必要,倘若发现它正处于污染状态、与烦恼相应,那应该做到如树般安住,不为烦恼所动。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先观察这样做对自己、对众生有没有利益,如果没有利益的话,那千万不要做。记得上师也讲过:“比如说我今天想到城市里面去,这时要以正知来观察这个念头:我今天去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为了弘法利生,或者做些有意义的传讲佛法,这种作意是如法的,不管结果怎么样,应该将此付诸行动;如果发现自己想去看电视,或者做些无意义的事情,那自己最好不去,还是应该稳重地坐在家里,没有必要随烦恼而转。”
我们众生的分别念瞬息万变,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它在对你指挥的时候,要看动机善还是不善。动机善的话,则要尽心尽力去做;如果动机不善,立即要悬崖勒马,不要再继续下去。一般来说,我们心里想的不一定都要去做,尤其是造恶业,如果听从这些念头,后果将会非常可怕。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心里所想的,不能全都付诸于行,否则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过患。”因此大家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看自己的心念如不如法,不如法的话,尽量不要做这些事情。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