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节课
263、怎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必须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264、烦恼疾病与普通的疾病有什么不一样?
265、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来治愈相续中的烦恼疾病?
266、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267、精通三藏是否就意味着修行很好?请以公案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268、为什么说一种烦恼就可以摧毁南赡部洲的一切人?
269、我们为什么要对佛陀产生信心?你平时是怎样行持的?
270、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271、在不同的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相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272、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对罪业烦恼一定要小心翼翼?
273、有些人想:“算命的说我能活到八十岁,所以我今天肯定不会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274、“知道自己会死又怎么样呢?反而要死的话也逃不掉”,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275、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第27节课
263、怎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必须依靠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若惧寻常疾,尚须遵医嘱,何况贪等患,百罪恒缠身。"
用病人罹患重病后必须谨遵医嘱的比喻,来说明我们修行人必须听从上师和佛陀的教言精进修持。
264、烦恼疾病与普通的疾病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凡夫无始以来沉溺于轮回的泥坑中,相续中充斥着贪心、嗔心、痴心、傲慢、嫉妒等成千上万的烦恼病,这些病与普通的病不同,普通的病最多只得几个月、几年,病得也不是特别厉害,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医学来治疗。即使是非常可怕的病,如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癌症等,充其量只是夺去你一次的生命,而不会生生世世都害你,这辈子得癌症,下辈子也不一定得癌症。但所谓的烦恼病,无始以来一直在轮回中折磨着我们,将自己害得特别惨,这辈子有贪心,上辈子也有贪心,上上辈子还有贪心……,这些病不是一生一世,而是生生世世都在害我们,如果没有以佛法来治疗,它一定会永无止境地继续下去,将我们不断投入到轮回的火坑中。
265、我们是否能够依靠自学来治愈相续中的烦恼疾病?
相当困难。因为佛法高深莫测,凡夫人再怎么聪明、再怎么有智慧,也难以真正通晓它的甚深意义,佛在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如果没有善知识的讲解,纵然你的世间学问再高,也很难通达佛教的深奥之义。现在很多人不愿意听上师讲法,认为自己很有智慧,自学成才应该不成问题。但这恐怕有点不现实,为什么呢?从历代大德的传记中也可以看出,如果自学就能通达佛法的教义,这些大德们千辛万苦地寻找上师,并在依止的过程中承受种种苦行,这应该也是多此一举了!所以,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若想真正有所收获,必须认认真真地依止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你再有智慧也无法通达佛法的奥义。
266、学习佛法时为什么不能有傲慢心?
《萨迦格言》中说,有智慧的人就像大海汇集再多的江河也不满足一样,智者对教言特别有兴趣,不断地求法,认真地学习,永远也没有满足的时候。与此相反,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得少为足,听一两堂课就觉得可以了,这即是愚者与智者的差别。
有时候自己认为学得很好,实际上也是不一定的。《四十二章经》中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所以,千万不要相信你的分别念,它没有任何可信赖之处。有些凡夫人认为自己成就了、修行非常了不起,以后不用看书、听课、念经了,但真正遇到对境或烦恼现前时,到底有没有对治的能力?假如没有的话,说明你的境界还不是很高,最好不要有傲慢心,否则就像古大德所讲的:“傲慢的山顶上,留不住功德的泉水。”
所以,大家在修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以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己,依靠佛法来进行修持,这样久而久之,自己本有的断证功德才会现前的。
267、精通三藏是否就意味着修行很好?请以公案说明,并谈谈你的看法。
大家首先要认真观察所学知识的基本意义,然后运用到自相续中,否则口头上说得再漂亮,实际上也是没有用的。以前佛陀身边有个善星比丘,他当佛陀的侍者已经有二十年了,获得了一禅的境界,并能将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但后来的结果呢?转生到舍卫城的一个粪坑中成为具足诸多丑相的饿鬼[ 此为格鲁派的说法。自宗宁玛派的说法是:善星比丘虽然承侍世尊已有二十五年之久,但是他对佛陀无有丝毫信心,唯生邪见,以致于最后在花园中堕为饿鬼。]。像佛陀那样的善知识,整个世界也找不到第二个,但如果自己相续中蔓延邪见,佛陀也是无法度化的。所以,精通佛法若成了纸上谈兵,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68、为什么说一种烦恼就可以摧毁南赡部洲的一切人?
一惑是指贪心、嗔心等任何一种烦恼,如果有了这种烦恼,比如对菩萨等殊胜对境生嗔恨心,一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一个人,两个人生起就会毁坏两个人,南赡部洲的人都生起这种烦恼,就会毁坏整个南赡部洲的人。可见烦恼的力量相当强大,世间上任何一种疾病也没有这么可怕。现在的人特别害怕禽流感,医学家认为,如果禽流感蔓延,四分之一的人类都会死亡,但烦恼疾病与此相比,杀伤力则更为强大,它不仅能摧毁这个人今生的戒律、道心,乃至生生世世的安乐都会被彻底毁坏的。
269、我们为什么要对佛陀产生信心?你平时是怎样行持的?
古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中国古代有孔孟之道、老庄之说,以及各种人文道德、方法论;古西藏有苯波教等的学说理论……,虽然人们绞尽脑汁地想尽办法,但都没能成功地治愈内心的烦恼病。唯有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现证了无上圆满正等觉之后,应众生不同的根基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法门完全能治疗众生心里的疾病,依靠这一殊胜圣道,无数众生才得以趋向解脱的彼岸,这是历史可以证明的。
当然,这并不是我们自卖自夸,吹嘘释迦牟尼佛是如何的伟大,通过对比就可以知道,从古到今,人类历史上有这么多的学者与智者,他们的理论根本没有揭示万法的真相,而有只有释迦牟尼佛才真正宣说了解脱的正道,所以作为佛教徒,我们不应该只是口头上赞叹佛陀,而应发自内心地对佛陀充满信心。
270、有些人认为佛陀只能治疗心里的疾病,身体上的疾病只有医生才能治,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
翻开历史就可以看到,印度的耆婆医师、汉地《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以及藏地的云登贡布,都曾被人们称为“医王”,但他们只能治众生身体上的病。而佛陀不仅能治身体上的病,心里的疾病也能完全治愈。
关于佛陀能治身体上的疾病,以前也有个公案:佛陀在世时,耆婆医师自认为医术特别高明,有一次对佛陀说:“医治众生内心的疾病,您的教法甘露是举世无双,但治疗众生身体的疾病,我耆婆应该是世间第一。”佛陀为了摧毁他的傲慢,遂将他带到一个雪山上找了很多草药,并将每种草药的来源、功效、药性、治病方法讲得清清楚楚,而耆婆医师对这些草药,有些根本不认识,有些只知其名称而不知作用……。经过这件事情后,他完全消除了傲慢,心悦诚服地认为佛陀不仅是烦恼病的医王,在治疗身体疾病方面,自己也是望尘莫及。
271、在不同的经论中,对地狱的描述各不相同,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南赡部洲下面二万由旬的地方,是无间地狱的所在;按照《瑜伽师地论》的观点,地狱位于南赡部洲下方三万二千由旬处。虽然这些说法不同,但这是佛陀根据众生的不同根基而宣说的,实际上地狱也不一定非要在下面二万由旬处,这不过是某些众生的业力显现而已,对另一部分众生而言,地狱也有可能是更深的深渊。
272、请通过比喻来说明,我们对罪业烦恼一定要小心翼翼?
如果我们即生一直在造恶业,比如杀人、偷盗、邪淫,触犯各种各样的自性罪与佛制罪,来世会不会堕入非常可怕的地狱呢?肯定会的。堕入地狱与走路时摔倒相比,后者简直微不足道,摔倒后在医院里几天就恢复了,即使是死了,也只是夺去这辈子的生命,但假如造恶业堕到地狱里,时间有多么漫长,痛苦有多么剧烈,大家也非常清楚。以前法王讲《入行论》时候说过:“有些人特别害怕从大经堂上面掉下去,我们这个经堂最多只有三层楼,掉下去的话,最多会摔断手脚或死亡,但如果今生没有按照善知识的教言如理如实地修持,来世很有可能堕入无间地狱,那时的痛苦与摔断四肢之苦相比,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现在遇到了一些善知识,他们再三地强调要行善断恶,因为他们知道我们未来的命运是什么样的,如果不听从这些教言,仅凭自己的分别念认为“上师可能是为了自己吧”、“应该没事,不会那么严重吧”,进而造作各种恶业,当自己亲身感受这种果报时,就算后悔再大也无济于事了,那时佛陀亲自来到你面前,也是没办法救你的。
273、有些人想:“算命的说我能活到八十岁,所以我今天肯定不会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
因为我们根本没有“今天不死”的理由,佛在《遗教经》中说:“生命在呼吸之间。”龙猛菩萨也说:“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在呼气吸气之间,我们的生命就有可能会消失,昨天晚上没有死,今天早上没有死,这一切真的很稀有!
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何时会死,是吃饭的时候死,还是说话的时候死?所以,谁也不敢保证今天不死,纵然今天侥幸不死,但总有一天我们都会离开这个人间。
274、“知道自己会死又怎么样呢?反而要死的话也逃不掉”,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我们修行人应当经常这样想:我的未来应该怎么过?死的时候有没有把握?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死亡时的四大分离非常痛苦,中阴界的景象又相当恐怖,堕入恶趣的苦痛也极其强烈,谁能赐予我无畏的境界呢?如果我现在天天逍遥快活,在玩乐中度日,死后绝对不会堕入恶趣,有谁能赐给我这样的悉地呢?无始以来我造了那么多恶业,来世能不能获得解脱呢?对此,自己一点把握都没有。
所以,我们不应该懈怠懒散,每个人的相续中一定要生起强烈的无常观,若能如此,我们才会精进修行,不会像世间人那样得过且过。
275、修行人的两大事情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要么为众生做事情,要么自己好好地修持,这是修行人的两大事情。
最有意义的就是要利益众生发菩提心,或者遣除自相续中的烦恼,精进念修金刚萨埵等殊胜法要。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