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节课
276、金钱、轿车、别墅那么诱人,为什么说这些不可靠,跟梦境没什么差别?了知此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277、“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为什么它可以让一个人成就?
278、我们死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带走?对此你有何打算?
279、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故毁谤你,莫名其妙地打骂你,令你非常痛苦,这些都是由什么造成的?为什么?
280、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281、有些人修行不精进,一天到晚睡懒觉,这是源于什么心态?这对解脱有什么影响?
282、请分别解释佛制罪与自性罪,划分此二者有哪四种情况?
283、饮酒属于佛制罪还是自性罪?各大论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
284、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285、在忏悔的时候,我们的身语意应该怎样做才如理如法?
286、我们修行很长时间也没有验相,这是佛法或上师的问题吗?为什么?
287、怎样忏悔才能真正得以清净?你做到了多少?
288、学习本品以后,你有哪些体会?
276、金钱、轿车、别墅那么诱人,为什么说这些不可靠,跟梦境没什么差别?了知此理后,对自己有什么好处?
以前的经历若现在看来,自己得到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无垢光尊者在《虚幻休息》和《心性休息》中说,昨天以前的事情,跟昨日的梦境没什么差别;今天所感受的一切,跟现在做梦没什么差别;明天将要感受的,与明晚上的梦没什么差别。我们在座的人对生活、对自己特别执著,在家人对钱财、感情、亲友特别执著,好像这些是真真实实存在的。当然,从梦者的角度而言,梦里的一切确是真实的,但对醒者来讲,就像《入中论》里讲的那样,全部都是空性的,什么都不存在。
因此我们不应该特别执著、贪恋这些受用,以前由于自己特别贪财,为了挣钱、为了发财,始终把上师和佛陀的教言抛之脑后,从来没有如理如法地修持过,就像前段时间有个人说的,他以前对财产非常非常执著,但现在看了大乘佛法以后,真正体会到这就像做梦一样,根本没有实在的意义。
如果每天都对财产、地位、名声相当执著,内心肯定会有痛苦,有了痛苦就不平静,修行不可能顺利进行。
277、“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为什么它可以让一个人成就?
观死无常的力量。
后来这个人就精进修持死亡无常,最终已经获得了成就。可见,有信心的弟子,仅仅是听到“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样一句教言,也能够获得成就。
278、我们死的时候,什么东西能带走?对此你有何打算?
在死的时候,我们俱生的身体也要舍弃,父母、兄弟、子女、同事、同学等全部要远离,那时候只有孤零零一个人,什么东西会跟随你呢?“善恶之报,如影随行”,“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所以,现在我们应该执著什么?就是善业和恶业,暂时没有离开轮回之前,善业对你生生世世都是有利的,恶业不但无利反而有害。这种执著是非常长远的,你现在的身份证只能管用一辈子,但善业和恶业的身份证能用多少年?
我们迟早有一天会离开人间,那个时候你所造的恶业一点也不会空耗,所作的功德也不会无端消失。
(舍弃对今世亲友、财产、名利的执著,在有生之年尽量地行善断恶。)
279、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无故毁谤你,莫名其妙地打骂你,令你非常痛苦,这些都是由什么造成的?为什么?
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所造成的。
世间上的一切痛苦(行苦、变苦、苦苦)都来源于不善业,哪怕天气热的时候出现热风,天气冷的时候出现寒风,这些不悦意的事物都是不善业造成的。佛在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任何人造的如果是善业,果报必定是快乐,造的若是恶业,果报必定是痛苦,这就是因果规律,也即所谓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我们种的是稻子,长出来的肯定是稻芽而不是麦子,这就是四种真理中的“法尔理”。
(这都是由于前世所造的恶业而感现的,佛在经中说:“何人造善业,彼人得安乐;何人造恶业,彼人得痛苦。)
280、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中观宝鬘论》云:“无见堕恶趣,有见生善趣。”意思就是说,如果没有世间的因果正见(相信三宝有加持、本尊有力量、前世后世存在、业因果不虚),此人必定堕入恶趣;如果有了这种正见,这个人就会生于善趣。
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就有解脱的希望了。
281、有些人修行不精进,一天到晚睡懒觉,这是源于什么心态?这对解脱有什么影响?
就是因为对转生恶趣没有恐惧感,对自己所造的罪业,也没有惭愧之心,这样的话,每天肯定睡得特别香,怎么样都觉得无所谓,只要自己有吃有穿就行了。
忏悔罪业的时候,不仅是行为上的,内心中也必须要有忏悔之心,这种心应该很急迫、很强烈,不会认为过一段时间再忏悔也可以,而是知道以后马上就行动,不给自己找许许多多的借口。这样的话,人生虽然短暂,但也有忏悔修行的时间。
282、请分别解释佛制罪与自性罪,划分此二者有哪四种情况?
所谓的自性罪,任何众生犯都会成为罪业,比如说杀生,不管是出家人、在家人,受过戒的、没受戒的,乃至牦牛等做了杀生的事,都属于自性罪,在阿赖耶上都会染上罪过。
什么叫做佛制罪呢?佛陀针对各种众生的根基,相应地制定了别解脱戒、菩萨戒、密乘戒等戒条,如果受了这些戒又去违犯的话,这就成为佛制罪。
1)是自性罪又是佛制罪,如比丘杀牦牛;2)是自性罪而非佛制罪,如未受戒者杀害众生;3)是佛制罪而非自性罪,如比丘比丘尼接触火、过午进食等,或者受八关斋戒者未到时间就吃饭;4)既非自性罪也非佛制罪,比如平时的吃饭等各种行为。
283、饮酒属于佛制罪还是自性罪?各大论师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认为的?
饮酒这一条,声闻俱舍派的论师认为是佛制罪,戒律派的论师认为是自性罪,功德光和释迦光两位尊者认为是佛制罪。但到底属于哪种罪呢?实际上应该是佛制罪,佛在戒律中也讲了,这是专门为受戒的人而制定的,但也间接成为自性罪。
(由于侧重点不同,饮酒既可属于自性罪,也可属于佛制罪。)
间接成为自性罪?如何理解?
284、有些人想:“佛陀若不制定戒律,别人犯了也不会有过失,但制戒以后犯了就变成罪业,那佛陀岂不是成了罪业的因吗?”请具体分析这种观点。
对此萨迦班智达在《辨三戒论》中有回答:比如农民开垦田地、种植庄稼,夏天下冰雹时毁坏了所有的庄稼,这能不能说农民就是毁坏庄稼的因呢?肯定不能。农民为了利益自他而开垦田地,最后庄稼被毁也不是他的过失,同样,佛陀制定戒律也是有密意的(为令众生得到解脱的安乐果),而不是让众生去造罪,所以过失的作者不是佛陀。
再比如一个国家制定法律,没有制定之前,人们做这件事情不会受惩罚,制定了以后,触犯了法律就会有惩罚,但制定者有没有过失呢?肯定没有,因为他的目的是让大家行持善法,其必要性远远超过了这些过失。同样,假如我在这里制定一个纪律,没有制定之前,你们做了也不会犯,我制定完以后,违犯就会受到一定的处罚,但这个罪的作者是不是我呢?一方面也可以说是我,但我自己有没有过失呢?不会有过失,因为我这样做对你们有利,所以从最终的角度来讲不会有过失。关于这方面,戒律中有详细的辩论。
285、在忏悔的时候,我们的身语意应该怎样做才如理如法?
忏悔的方式是这样的:首先将十方诸佛(包括自己的传承上师、根本上师)迎请在前方的虚空中作为所依对治力,在他们面前,自己身体五体投地恭敬顶礼,双手以莲花待放式合掌;心中充满强烈的惭愧、追悔之心;语言上念诵这一偈颂。
平时我们在其他上师或诸佛菩萨面前忏悔时,也可以念诵这个忏悔偈。忏悔时应该有一种怖畏之心——“我什么时候死是很难说的,假如没有好好忏悔,罪业还没有清净前就死了,那我只有堕入恶趣了。”
286、我们修行很长时间也没有验相,这是佛法或上师的问题吗?为什么?
忏悔确实是很重要的,它的功德也非常大,佛在《无尽智慧经》中说:“忏悔是积累资粮的一种方便法。”律藏中也说:“通过忏悔,可使自相续中的罪业减少,功德增上。”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中说:“我们相续中的如来藏明镜,若被两种障碍的灰尘遮障,生起次第与圆满次第的影像就不会现前。”可见,我们相续中的罪业没有清净之前,修什么法也不会得到感应的。有些人在修行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感应就怨天尤人,“这个上师坏得很,我修了这么长时间,一点验相都没什么”、“佛法坏得很”……,尤其是刚学佛的人,嗔恨心和邪见比较重,一直都是怪这个怪那个,从来也不怪自己。其实,不能把所有的过失都推在外境上,应该好好反观自己,无始以来我们造的罪业那么多,必须要通过百字明、金刚萨埵心咒来进行忏悔。《学集论》中还说,观想空性、念诵咒语、持诵经典等都是忏悔的方法,所以,不管是念《金刚经》还是《系解脱》,我们都应该观想自己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若能这样的话,真的非常好!
287、怎样忏悔才能真正得以清净?你做到了多少?
依照四对治力如理忏悔。
288、学习本品以后,你有哪些体会?
所谓的修行,并不一定非要闭着眼睛,一直安住在无分别念的境界中,只要把所学的法能用上就可以了。学佛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否则中阴的恐怖景象现前时,那是根本不管用的,若能在相续中有一点点串习,即使只有短暂的时间,也会有非常强大的力量。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