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
乐因何其微,苦因极繁多。
无苦无出离,故心应坚忍。
苦行伽那巴,无端忍烧割,
吾今求解脱,何故反畏怯?
久习不成易,此事定非有,
渐习小害故,大难亦能忍。
蛇及蚊虻噬,饥渴等苦受,
乃至疥疮等,岂非见惯耶?
故于寒暑风,病缚捶打等,
不宜太娇弱,若娇反增苦。
475、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476、轮回中的痛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477、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提醒自己?
478、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
475、为什么说“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这就是说:若将人生分成十份,不称心如意的事情,多占八九份。
教证:1.《地藏经》中云:“南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我们大多数人造善业极少,起心动念都在制造苦因,痛苦又怎会不多呢?
(以下从轮回的本质来看)
2. 佛陀在《正念经》中云:“轮回如针尖,永无少安乐。”
3. 弥勒菩萨也说:“不净粪中无香味,五道之中无安乐。”(为何说五道呢?是否不包含天人道?)答:五道如果阿修罗道归入天道,即五道
4. 《妙法莲华经》所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476、轮回中的痛苦,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对此你有什么亲身感受?
轮回中的痛苦并非不好,它可以转变成修行的顺缘。
如果没有这些痛苦,就不会对轮回生起强烈的厌离心,也不会向往从三界中获得解脱,希求无上正等正觉的果位。所以,遇到痛苦和麻烦时,应好好思维它是顺缘还是违缘,进而坚定不移地承受痛苦。
因此,假如没有感受痛苦,就不会生起对三有的厌离,若没有这种厌离心,不可能追求寂灭解脱,《四百论》中云:“谁不厌三有,彼岂敬寂灭?”
我们遇到痛苦、病魔等时,一定要认识到它的本性。噶当派的高僧大德,经常把痛苦当作修行的顺缘,并且说:“如果自心特别苦恼,应立即观想三界轮回众生的痛苦,以自己现行的痛苦去代受他们所有的痛苦,以此而使自己的受苦变成功德。”因此遇到痛苦的时候,我们不要一蹶不振,应以坚毅的勇气去面对,把一切痛苦转为道用。
亲身感受:
【参考答案】“无苦无出离”,痛苦是修持佛法的助缘,是帮助众生进入佛门的助缘。因为感受到痛苦,众生才会生起出离轮回的心念,进而追求解脱。从对修行有如是增上助进作用的角度上,我们得感激这些痛苦。无垢光尊者说:“遭受损害遇正法,获解脱道害恩大;痛苦忧伤遇正法,得安乐故苦恩大。”
477、有些人脾气不好,一出门就要和别人吵架,学习了这节课以后,应该怎样提醒自己?
若以佛法的道理来调伏自己,每个人的身上都可以发生奇迹。因此,龙猛菩萨说:“众生的功德与过患,皆依串习而成,而串习也依赖于自己,故当励力串习善法功德。”
当然,我们作为凡夫人,起心动念、言行举止全部像大成就者那样,一点恶法都没有,恐怕也有一定的困难,但如果尽量把恶心去掉,在善心中反复串习,很多事情都可以成功。 如果修安忍的话,几百个人中天天去,也不会有任何问题。渐渐修习忍受小损害,即使大的苦难临头,到时候也能够安忍了。
478、现在的修行人有哪两大违缘?你平时是如何对治的?
现在的修行人有两大违缘:一是散乱,另一个就是娇弱。
人的意志坚强是很关键的。
西藏风光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入行论第71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有点混淆,因,因缘,来源?)
1)嗔恨心的因:不快乐的心态。因为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2)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
2)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
3.1)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有点混淆,因,因缘,来源?)
1)嗔恨心的因:不快乐的心态。因为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2)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
2)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
3.1)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Tuesday, December 22, 2009
净土第三十六课问答
颂词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其实,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布施可以得福,越作布施福报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人应该放下顾虑,趁有钱财时多作供养,如果有钱时不作供养,以后没钱的时候,再想作供养也没有能力了。因此,每个人要尽量拿出维持生活之外的财产作供养,有钱供钱,有物供物,甚至自己用不上的东西也可以供养,这些用不上的东西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积累资粮。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僧众是非常殊胜的福田,供养僧宝福田能够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具有福报者才会值遇殊胜的福田,而没有福报者很难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会生起信心。去年我们学院的大经堂竣工后,很多喇嘛都赞叹说:“现在每天有那么多僧众在经堂里闻思修行,这些施主们的福报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兴趣,他们愿意建学校、修桥、筑路,但对供养僧宝福田却没有兴趣,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
今后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如果你真要依止某人,事先必须做好观察,按照《上师供讲义》的要求,弟子应该观察上师十二年,确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后,才能去依止。但现在有些人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的“饿狗遇到肉一样”,遇到一个上师后根本不去观察,随随便便就依止。前一段时间,有个人打电话问我:“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上师,据说他要举行灌顶,我想去参加灌顶,但不知道他是不是合格的上师?”我说:“这个上师是谁啊?”“他今天刚到,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在世间,找对象都要反复观察,看对方的财富、人品、门第怎么样,可是在依止上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观察都不作,就非常盲目地去依止,这样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很可能师徒互相毁谤,最后双方都被毁坏。如果是结婚,两个人过不下去可以离婚,可佛法不是这样,一旦师徒之间结上法缘,绝对不能互相舍弃,否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值遇这样的对境很困难,但僧宝也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可以供养僧宝,这同样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当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其实,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布施可以得福,越作布施福报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人应该放下顾虑,趁有钱财时多作供养,如果有钱时不作供养,以后没钱的时候,再想作供养也没有能力了。因此,每个人要尽量拿出维持生活之外的财产作供养,有钱供钱,有物供物,甚至自己用不上的东西也可以供养,这些用不上的东西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积累资粮。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僧众是非常殊胜的福田,供养僧宝福田能够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具有福报者才会值遇殊胜的福田,而没有福报者很难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会生起信心。去年我们学院的大经堂竣工后,很多喇嘛都赞叹说:“现在每天有那么多僧众在经堂里闻思修行,这些施主们的福报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兴趣,他们愿意建学校、修桥、筑路,但对供养僧宝福田却没有兴趣,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
今后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如果你真要依止某人,事先必须做好观察,按照《上师供讲义》的要求,弟子应该观察上师十二年,确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后,才能去依止。但现在有些人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的“饿狗遇到肉一样”,遇到一个上师后根本不去观察,随随便便就依止。前一段时间,有个人打电话问我:“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上师,据说他要举行灌顶,我想去参加灌顶,但不知道他是不是合格的上师?”我说:“这个上师是谁啊?”“他今天刚到,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在世间,找对象都要反复观察,看对方的财富、人品、门第怎么样,可是在依止上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观察都不作,就非常盲目地去依止,这样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很可能师徒互相毁谤,最后双方都被毁坏。如果是结婚,两个人过不下去可以离婚,可佛法不是这样,一旦师徒之间结上法缘,绝对不能互相舍弃,否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值遇这样的对境很困难,但僧宝也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可以供养僧宝,这同样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当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入行论第70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思考题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思考题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三、摧毁方式: 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来讲,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又补充道:“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但这个问题极为深奥,诸智者们务必要详加观察。”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安忍那样难行的。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若能做到这样,自己今生中快乐,来世也更为快乐。
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
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纵人以利敬,恩施来依者,
施主若易嗔,反遭彼弑害。
嗔令亲友厌,虽施亦不依。
若心有嗔恚,安乐不久住,
嗔敌能招致,如上诸苦患。
思考题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思考题
467、请从所毁、能毁、摧毁方式,具体分析“一嗔能摧毁,千劫所积聚,施供善逝等,一切诸福善”。
依据无著菩萨在《善说海》中的说法:
一、所毁:一般来说,所摧毁的善根有三种:1、随福德分善:未以大小乘的方便和智慧所摄持的善根;2、小乘随解脱分善:以小乘人无我所摄持的善根;3、大乘随解脱分善:以大乘智慧和方便所摄持的善根。这三种善根当中,所摧毁的善根是第一种,也就是未以智慧和方便摄持的善根。
二、能毁:能摧毁的嗔恨心是什么样呢?主要是对严厉的对境,如发菩提心的上师或发菩提心的菩萨,生起极为强烈猛烈的嗔恚之心,生起后也无有后悔心等对治法。具足这三个条件的话,就是能摧毁之嗔恨心。
三、摧毁方式: 佛陀在《说一切有部经》中云:“优波离,大善根亦减低、净除、灭尽无余,是故甚至对木烬亦不能生嗔心,更何况说于有心识之身。”这个教证充分说明,我们若对有情法和无情法生起嗔恨心,若是上等嗔心,善根则被无余摧毁;若是中等嗔心,善根被净除,只剩下一点点;若是下等嗔心,则会减低善根,摧毁一部分。由此可知,如果嗔恨心非常严重,善根也可以从根本上断除。因此,嗔心摧毁善根的程度应视情况而定,有些是彻底摧毁,有些只是摧毁一部分。
468、同样是生起嗔恨心,为什么有些论典说能摧毁千劫的善根,有些论典说能摧毁百劫的善根?
根据萨迦派果仁巴尊者的观点来讲,两者都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如果下地菩萨对上地菩萨生嗔恨心,如资粮道的菩萨对加行道的菩萨生嗔恨心,就能摧毁千劫福德;反之,如果上地菩萨对下地菩萨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也在相关论典中说,发菩提心的人若对发菩提心的人生嗔恨心,就会摧毁千劫福德;若对没有发心的凡夫生嗔恨心,就会摧毁百劫福德。宗喀巴大师又补充道:“一般来讲,无我摄持的善根应该不能摧毁,但这个问题极为深奥,诸智者们务必要详加观察。”
469、“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对此你有什么深刻体会?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安忍那样难行的。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470、嗔恨心到底能招致什么样的痛苦和过患?
我们能见得到的,是白天不快乐、晚上睡不着觉,自己众叛亲离,甚至被下属所杀害;我们见不到的,就是摧毁多生累劫的善根,来世堕入地狱等等。这些今生来世的诸多过患,全部是由嗔恨心引起,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应该通过《入行论》中的窍诀,尽量制止自己的嗔念。若能做到这样,自己今生中快乐,来世也更为快乐。
入行论第69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
1.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2.《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3.《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
龙猛菩萨的《经集论》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
5.龙猛菩萨的《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其实,护别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念念不忘,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因此,我们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原则。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佛经中也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教证:1.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现在《入行论》学到第五品了,这五品的内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2.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
3. 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公案: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
1.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2.《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3.《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
龙猛菩萨的《经集论》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
5.龙猛菩萨的《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其实,护别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念念不忘,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因此,我们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原则。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佛经中也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教证:1.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现在《入行论》学到第五品了,这五品的内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2.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
3. 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公案: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入行论第68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思考题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戒杀放生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
依止上师的方式,《华严经》中讲了种种比喻[ “当以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承侍上师如孝子之心而恭敬承侍善知识。”],如大地、金刚、笤帚……,以这些心态来依止,不管上师对你什么态度、对你什么行为,自己都能够接受。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思考题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戒杀放生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
依止上师的方式,《华严经》中讲了种种比喻[ “当以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承侍上师如孝子之心而恭敬承侍善知识。”],如大地、金刚、笤帚……,以这些心态来依止,不管上师对你什么态度、对你什么行为,自己都能够接受。
入行论第67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思考题
454、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455、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456、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57、《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454、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1. 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一般都是南传佛教,他们主要提倡小乘的别解脱行为,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寂静庄严的威仪,使无数人对他们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在身体、语言上也应该有一些体现。
2. 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般若经》中云:“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也就是说,守持清净的威仪,可以保护众生的心,不容易让人生邪见。《宝蕴经》中也说:“断除他人不信的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身体摇摇晃晃,坐势歪歪扭扭,语言随随便便,别人见后不但不起信心,生邪见或招毁谤也不好说。所以佛陀说得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全部都要断除,这就是唯一的正法。《虚空藏经》中也讲过:“所谓行为清净,是指远离他人不信之事。”
我们随顺众生,尽量维护他们的心,不让别人产生烦恼痛苦,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则。
455、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吉祥卧: 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
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
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
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
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
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
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
四是早起想。
以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456、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我们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心善即是善,心恶即是恶,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
457、《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三聚经》:将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这三种善法聚集的一部经,又名《三十五佛忏悔文》。
因为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同样的道理,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如果他励力忏悔,也有解脱的机会。”《优波离经》中还讲了:“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肩臂莫挥摆,示意以微动,
出声及弹指,否则易失仪。
睡如佛涅槃,应朝欲方卧,
正知并决志,觉已速起身。
菩萨诸行仪,经说无有尽,
然当尽己力,修持净心行。
昼夜当各三,诵读三聚经,
依佛菩提心,悔除堕罪余。
思考题
454、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455、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456、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57、《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454、一个大乘行者的言行举止是否如法,对弘扬佛法、利益众生有什么影响?
1. 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国家,一般都是南传佛教,他们主要提倡小乘的别解脱行为,经常注意自己的身体、语言,以寂静庄严的威仪,使无数人对他们的教法生起恭敬之心。而我们学习大乘佛法的人,在身体、语言上也应该有一些体现。
2. 威仪清净,能护很多众生的心。《般若经》中云:“护持戒律,即是保护众生。”也就是说,守持清净的威仪,可以保护众生的心,不容易让人生邪见。《宝蕴经》中也说:“断除他人不信的行为,此乃唯一之正法。”如果我们行为不如法,身体摇摇晃晃,坐势歪歪扭扭,语言随随便便,别人见后不但不起信心,生邪见或招毁谤也不好说。所以佛陀说得非常清楚,凡是令人不起信心的行为,全部都要断除,这就是唯一的正法。《虚空藏经》中也讲过:“所谓行为清净,是指远离他人不信之事。”
我们随顺众生,尽量维护他们的心,不让别人产生烦恼痛苦,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原则。
455、什么是吉祥卧?这种卧式有哪些功德?在入睡之前,有哪四点需要注意?
吉祥卧: 右侧下卧,以足压足,右手垫在右脸颊下,左手放在左腿上。
吉祥卧有四种功德(不同论典的说法也不同):
第一,身体不放松,不会因散乱而产生不如法的念头和行为。
第二,不失正念,狮子是百兽之王,睡眠中不会失去正念,我们依此卧式而睡,也不会忘失修持善法的正念。
第三,不会入于酣睡、深度昏沉,而能时刻保持警觉的状态。
第四,不起恶梦,经常做吉祥之梦。释迦牟尼佛能彻知一切万法,他涅槃时在所有行为中选择这种姿势,必定对后学者有极大的利益。
在入睡之前,还有四点需要注意:
一是要具足正念而睡,从开始睡觉一直到睡着之前,始终要处于意念善法当中。
二是要在正知中入眠,尽量不产生一些烦恼。
三是光明想。临睡之前,观想释迦牟尼佛或阿弥陀佛等佛菩萨,发光照亮自己的周围,在这样的境界中入睡。
四是早起想。
以正知想、正念想、光明想、早起想,具足这四种想而入眠,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很有必要。
456、经中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菩萨学处,但归纳而言主要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归纳而言,就是要保护我们的心,对治自相续中的烦恼,让自己的心不要趋入恶道中,不要染上贪嗔痴等烦恼,而应在清净的威仪中行持善法。 我们作为修行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不管是念诵、背诵,还是坐车、上班,行住坐卧的一切威仪,都要用正知正念来观察自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清净、有没有被烦恼染污。心善即是善,心恶即是恶,我们一定要尽己所能地修持净化心地的行为。
457、《三十五佛忏悔文》为什么又叫《三聚经》?昼夜各三次诵读此经有什么必要?
《三聚经》:将忏悔罪业、随喜功德、善根回向这三种善法聚集的一部经,又名《三十五佛忏悔文》。
因为我们在学佛的过程中,经常会触犯大大小小的戒律,即使没有犯过任何戒,无始以来自相续中也有很多染污和罪过,忏悔业障非常非常的重要。 同样的道理,破了根本戒的人,本来要堕入地狱,但如果他励力忏悔,也有解脱的机会。”《优波离经》中还讲了:“倘若依靠《三十五佛忏悔文》,昼夜励力地忏悔,即使造了五无间罪等,也能得以清净。”
Monday, December 7, 2009
入行论第66节课学习笔记
于诸利根器,不应与浅法,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451、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452、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453、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451、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对此大家务必要记住!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弥勒请问经》时,再三强调了这个教证,告诫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者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如果造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因此,上师如意宝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家不要谤法。
大家应该都记得法王的教言,听到别人毁谤哪一位上师,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轻易开口评价此人的好坏;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时,也非常警惕,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辞。
因此,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说:“这个法不好,不要学。我学的法是最好的,大家都来学。”“某某上师不好,他是魔的化身,他传下来的是魔法,千万不要听,一定要听我们这边的法。”“小乘法特别低劣,不好;藏传佛教提倡吃肉,也不好。我们净土宗高深莫测……”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舍法罪。
452、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
这样大肆宣扬,则说明不精通佛经的密要。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经有因缘,弘扬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如果闻思的时间不太长,这样的话,浩瀚如海的经论教义恐怕是很难通达的。若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恐怕没办法了达佛法的真相。另一方面,在学习弘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佛教的大概意义,不然将很多众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过失。别人学习佛法,本来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为你自以为是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把他的慧根全部断掉,这是相当可怕的。
藏地有句俗话:“一个曲调,一百个歌不可能唱。”同样,一部经典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如果能的话,那佛陀来到人间,只教一个往生咒、一部《弥陀经》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包括我们密宗中,也有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等许多法门,假如一个经论就能全部解决,佛陀也没必要广说那么多。
453、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见后也会生起信心。
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渐渐对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留下特别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说:“现在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学《入行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义、有价值的良言,别人应该会接纳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不应舍律行,经咒诳惑人。
牙木与唾涕,弃时应掩蔽,
用水及净地,不应弃屎尿。
食时莫满口,出声与咧嘴,
坐时勿伸足,双手莫揉搓。
车床幽隐处,莫会他人妇,
世间所不信,观询而舍弃。
单指莫示意,心当怀恭敬,
平伸右手掌,示路亦如是。
451、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452、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453、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451、有些佛教徒经常说:“小乘是焦芽败种,不要学,我们应该学大乘佛法。”“密宗是鬼神教,不是真正的佛法,只有净土宗才适合末法众生的根基。”这些说法有什么过失?请具体分析。
《摄诸法经》中说:“若对如来所说之法,有些作善妙想、有些作恶劣想,即为舍弃正法。”对此大家务必要记住!以前上师如意宝宣讲《弥勒请问经》时,再三强调了这个教证,告诫我们末法时代的众生,不管是辩论还是谈论佛法,或者坚持自宗的观点弘扬正法,在此过程中,千万不能取一舍一、毁谤佛法。如果造了谤法罪,即生中不要说成就无望,反而有堕落的危险。因此,上师如意宝在晚年的时候,特别强调的就是大家不要谤法。
大家应该都记得法王的教言,听到别人毁谤哪一位上师,自己就非常害怕,不敢轻易开口评价此人的好坏;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遇到其他宗派时,也非常警惕,尽可能注意自己的言辞。
因此,在修学佛法和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大家千万不能说:“这个法不好,不要学。我学的法是最好的,大家都来学。”“某某上师不好,他是魔的化身,他传下来的是魔法,千万不要听,一定要听我们这边的法。”“小乘法特别低劣,不好;藏传佛教提倡吃肉,也不好。我们净土宗高深莫测……”若以这种方式宣传,无疑染上了舍法罪。
452、有些人认为只要一心念佛或参禅就可以了,其他什么经论都不用学,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
这样大肆宣扬,则说明不精通佛经的密要。大慈大悲的佛陀为什么宣说八万四千法门?原因在于众生的根基不同,不同法门对不同众生是有利的。如果你跟某一部经有因缘,弘扬它是可以的,但不能否定其他的经文。如果闻思的时间不太长,这样的话,浩瀚如海的经论教义恐怕是很难通达的。若没有依上师的慈悲开示而解除自己的疑团和迷惑,恐怕没办法了达佛法的真相。另一方面,在学习弘扬的过程中,一定要先了解佛教的大概意义,不然将很多众生引入迷茫,自己肯定有很大过失。别人学习佛法,本来对今生来世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因为你自以为是的一句话、一个行为,就把他的慧根全部断掉,这是相当可怕的。
藏地有句俗话:“一个曲调,一百个歌不可能唱。”同样,一部经典也不可能解决所有的事情,如果能的话,那佛陀来到人间,只教一个往生咒、一部《弥陀经》就可以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包括我们密宗中,也有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等许多法门,假如一个经论就能全部解决,佛陀也没必要广说那么多。
453、佛陀规定那么多行住坐卧的威仪,目的是为了什么?这是否只是出家人的戒条?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大乘修行人如果具足威仪,别人见后也会生起信心。
作为出家人或在家人,言行举止应该打动世间人的心,吸引他们步入佛门,渐渐对佛陀的正法生起信心。即便不能生起信心,也千万不要在他们相续中种下邪知邪见的种子,留下特别不好的印象。有些人说:“现在他的脾气越来越大,学《入行论》已经到了这种程度……”所谓旁观者清,有些人可能自己也不知道吧。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家一方面应该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彼此提醒,有意义、有价值的良言,别人应该会接纳的。
法王如意宝以前也讲过:“凡是世间中不信仰、不赞叹之事,皆应尽量舍弃,我们学佛者,必须要给世人起表率作用,维护佛教的圣洁形象。”所以大家在行持佛法的过程中,要尽量地观察自己,这是真正的窍诀精华!
入行论第65节课学习笔记
修行正法身,莫为小故伤,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447、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448、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449、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你能做到几条?
450、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447、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想法不对。
1)假如没有特别重大的利益,千万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如果真正有意义,比如用身体对诸佛菩萨作供养,就像第二品讲过的“燃指供佛”,这也应该值得观察。虽然《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经典中都明确记载,燃指供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另一方面,作为凡夫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产生极大后悔,必定摧毁自己的善根。自己应该详细观察,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3)教证:身体是修行佛法的所依,我们应该保护身体。尽管前面也讲了,身体有诸多过患,是不清净的本体,但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4)公案: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释》中是这样比喻的:“譬如,有位大商主的儿子跟着一些盗贼,做了许多非法恶业,于是商主将儿子与盗贼一起关在监狱里,使其生起畏惧而改悔。虽见儿子有做盗贼的劣迹,但商主并没有舍弃他,因为将来的家业还要靠儿子继承,故以善巧方便调伏他,使之归于正道。同样,对身体的态度也应如商主对儿子一样,虽然身体往昔造作了许多恶业,但不要轻易舍弃,因为要靠它来积累资粮,完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应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修习善法的正道。”
5)戒律: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些比丘修不净观,后来极度厌恶身体就自杀了,对此佛陀曾严厉地遮止: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如此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所以,只有依靠身体,才能逐渐成就佛果,满足众生的一切愿。众生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我们依靠身体,可以给众生传授佛法,让他们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的种子,究竟获得三乘的果位。假如离开了这个身体,有没有这种机会也很难说。
448、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悲心尚未得以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若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才可考虑舍弃身体,对此佛陀在经典中也有开许。
教证: “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什么?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有关论典注疏中也说,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如果自己还没有证得一地,看到一个可怜人,就随随便便把身体布施给他,这是不合理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方面对众生有利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会有痛苦。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因此,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会有恢复的机会。
公案: 当时圣天论师跟龙猛菩萨在一起,外道马鸣常跟内道诸论师作辩论,内道论师无一能胜,于是龙猛菩萨派圣天论师去应战。在去之前,初由圣天模拟外道,与龙猛菩萨争辩,龙猛菩萨未能摧伏外道。后由龙猛菩萨扮作外道,圣天论师代表内教,二人非常投入地进行激烈论辩,舌战至高峰时,在圣天的眼中,龙猛菩萨仿佛成了真实的外道,于是脱下鞋子,狠狠打在对方头上。当时龙猛菩萨说:“你去与外道辩论,必定获胜。但是,你以鞋底打上师头,以此缘起,途中必会遇到违缘。”圣天论师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干脆不去了,你去好不好?”龙猛菩萨说:“虽然我是佛授记的大菩萨,但我去也不会获胜,唯有你才能制服他。这个原因要追溯到以前:你前世乃佛陀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当年佛陀为众眷属传授佛法,空中飞过一只乌鸦,所遗粪秽落于佛的金身。佛陀授记:‘此乌鸦将来会成为一具力外道,毁坏佛教。’嘎拉巴模比丘闻言,心中发愿:‘此乌鸦毁坏世尊教法时,我一定降伏他。’以此愿力成熟,现在乌鸦转世为外道马鸣(马鸣菩萨原来是外道),只有你去才能制服他。”
遵照师嘱,圣天论师立刻启程。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树下歇息。一木天女到他面前,索要眼睛,圣天论师遂自剜一目,布施予她。没想到,木天女马上把眼睛砸掉。见此情景,圣天论师觉得有点可惜:“既然眼睛对她没有用,她有何必向我求施呢?”于是产生后悔心,以此后悔之故,他的眼睛当时没有恢复。后来到外道马鸣面前时,也仍是一只眼睛。时外道讥讽说:“你只有一只眼,如何能与我争辩?”圣天论师慨然答言:“三眼忿怒神,不能见真实,帝释具千眼,亦不见真谛,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见三界之真实!”随以正法义跟外道展开辩论,最终大获全胜。
法王在讲这个故事时说:“可见,如果有了后悔心,身体是不能恢复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大多数公案,所施身体都能够恢复,这说明悲愿完全清净了。因此,我们在未得这种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布施身体。
总之,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449、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你能做到几条?
1)首先,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
2)在有些经典中讲,听受佛法时,应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所以,闻法的时候应学会“喜眼视师”。
3)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印度的一些佛学院,不管是听辅导还是听讲经,都要先到传法者前顶礼。此举并不是说法师高高在上,需要众人的恭敬顶戴,而是为了摧毁自己的傲慢心,树立对佛法的恭敬心。
4)听法时也不能打伞。
5)听法时还不能穿鞋。
6)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也是不允许。
7)此外,有些人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450、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原因有两个,一是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二是自己若对女人单独传法,很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一方面怕世人造谣诽谤,另一方面也怕产生世俗情爱。
作为在家居士也应如此,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要在隐蔽幽暗处与异性单独相会。
行此众生愿,迅速得圆满。
悲愿未清净,不应施此身,
今生或他生,利大乃可舍。
无病而覆头,缠头或撑伞,
手持刀兵杖,不敬勿说法。
莫示无伴女,慧浅莫言深,
于诸浅深法,等敬渐修习。
447、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448、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449、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你能做到几条?
450、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447、有些人想:“既然这个身体不清净,那我就不吃不喝,用种种苦行来折磨它,让它早点死了好。”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这种想法不对。
1)假如没有特别重大的利益,千万不能伤害自己的身体。我们绝不能为了给他人微不足道的小恩小惠,故意伤害修行正法的所依——身体。倘若爱护奉行正法的这个身体,渐渐地,能很快满足众生的意愿,自己获得圆满正等觉的果位。
2)如果真正有意义,比如用身体对诸佛菩萨作供养,就像第二品讲过的“燃指供佛”,这也应该值得观察。虽然《妙法莲华经》、《楞严经》等经典中都明确记载,燃指供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但另一方面,作为凡夫人首先要观察自己的相续,如果产生极大后悔,必定摧毁自己的善根。自己应该详细观察,如果对今生来世没有特别大的利益,就尽量不要故意伤害身体,否则,很容易退失信心、产生后悔。
3)教证:身体是修行佛法的所依,我们应该保护身体。尽管前面也讲了,身体有诸多过患,是不清净的本体,但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云:“虽见身如怨,然应保护身,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
4)公案: 月称论师在《四百论释》中是这样比喻的:“譬如,有位大商主的儿子跟着一些盗贼,做了许多非法恶业,于是商主将儿子与盗贼一起关在监狱里,使其生起畏惧而改悔。虽见儿子有做盗贼的劣迹,但商主并没有舍弃他,因为将来的家业还要靠儿子继承,故以善巧方便调伏他,使之归于正道。同样,对身体的态度也应如商主对儿子一样,虽然身体往昔造作了许多恶业,但不要轻易舍弃,因为要靠它来积累资粮,完成利益众生的菩提心愿,所以应以善巧方便加以调伏,使之归于修习善法的正道。”
5)戒律: 《毗奈耶经》中记载,有些比丘修不净观,后来极度厌恶身体就自杀了,对此佛陀曾严厉地遮止:尽管身体有诸多过患,但作为比丘不能自杀,否则有杀害天尊的过失。如此戒律中也有要求:“虽然身体有过失,但依靠它能获得解脱。”所以,只有依靠身体,才能逐渐成就佛果,满足众生的一切愿。众生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我们依靠身体,可以给众生传授佛法,让他们发菩提心,种下菩提的种子,究竟获得三乘的果位。假如离开了这个身体,有没有这种机会也很难说。
448、什么时候身体才可以布施给众生?请以教证、公案说明理由。
悲心尚未得以清净之前,不应该随便施舍自己的身体。无论在今生或来世,若对众生确实有重大利益,才可考虑舍弃身体,对此佛陀在经典中也有开许。
教证: “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什么?印度的布布达论师说:“未证得自他等性——亲怨平等之前,大悲心还没有清净。乃至证得了初地以上,大悲心方算清净。”有关论典注疏中也说,从一地菩萨以后,已现见一切诸法实相,大悲心才得以清净。如果自己还没有证得一地,看到一个可怜人,就随随便便把身体布施给他,这是不合理的。
《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有很多公案讲道:佛陀因地时布施身体,别人不相信他没有后悔心,他就说:“若我布施身体时未生后悔,一瞬间让我的身体恢复如前。”话音刚落,身体果然恢复如初。这就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境界。那时候布施身体,一方面对众生有利益,另一方面,自己也不会有痛苦。正如月称论师在《入中论》中所言,纵然身肉一块一块地割下来,也没有丝毫的痛苦感受。弥勒菩萨在有关论典里也说:“获得圣地以后,远离生老病死的一切痛苦。”因此,悲愿清净的界线,是从一地菩萨开始,那时候不可能产生后悔心,施身不仅对众生有利,自己身体也会有恢复的机会。
公案: 当时圣天论师跟龙猛菩萨在一起,外道马鸣常跟内道诸论师作辩论,内道论师无一能胜,于是龙猛菩萨派圣天论师去应战。在去之前,初由圣天模拟外道,与龙猛菩萨争辩,龙猛菩萨未能摧伏外道。后由龙猛菩萨扮作外道,圣天论师代表内教,二人非常投入地进行激烈论辩,舌战至高峰时,在圣天的眼中,龙猛菩萨仿佛成了真实的外道,于是脱下鞋子,狠狠打在对方头上。当时龙猛菩萨说:“你去与外道辩论,必定获胜。但是,你以鞋底打上师头,以此缘起,途中必会遇到违缘。”圣天论师说:“如果是这样,那我干脆不去了,你去好不好?”龙猛菩萨说:“虽然我是佛授记的大菩萨,但我去也不会获胜,唯有你才能制服他。这个原因要追溯到以前:你前世乃佛陀座下的嘎拉巴模比丘。当年佛陀为众眷属传授佛法,空中飞过一只乌鸦,所遗粪秽落于佛的金身。佛陀授记:‘此乌鸦将来会成为一具力外道,毁坏佛教。’嘎拉巴模比丘闻言,心中发愿:‘此乌鸦毁坏世尊教法时,我一定降伏他。’以此愿力成熟,现在乌鸦转世为外道马鸣(马鸣菩萨原来是外道),只有你去才能制服他。”
遵照师嘱,圣天论师立刻启程。行至中途,在一棵大树下歇息。一木天女到他面前,索要眼睛,圣天论师遂自剜一目,布施予她。没想到,木天女马上把眼睛砸掉。见此情景,圣天论师觉得有点可惜:“既然眼睛对她没有用,她有何必向我求施呢?”于是产生后悔心,以此后悔之故,他的眼睛当时没有恢复。后来到外道马鸣面前时,也仍是一只眼睛。时外道讥讽说:“你只有一只眼,如何能与我争辩?”圣天论师慨然答言:“三眼忿怒神,不能见真实,帝释具千眼,亦不见真谛,伽那提婆我一目,能见三界之真实!”随以正法义跟外道展开辩论,最终大获全胜。
法王在讲这个故事时说:“可见,如果有了后悔心,身体是不能恢复的。”《释迦牟尼佛广传》中的大多数公案,所施身体都能够恢复,这说明悲愿完全清净了。因此,我们在未得这种境界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布施身体。
总之,如果对今生来世有重大利益,且不会成为解脱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施身。假如悲愿意乐已经得以清净,布施身体也是理所当然之事。
449、在听闻佛法时,需要注意哪些威仪?你能做到几条?
1)首先,若没有严重的病,听法时不要戴帽子,也不要用衣服等蒙着头,这是一种不恭敬的姿态。
2)在有些经典中讲,听受佛法时,应身体端正、满心恭敬,以喜悦的目光注视着上师。所以,闻法的时候应学会“喜眼视师”。
3)不能与传法者平起平坐,这也体现了佛法的尊贵。印度的一些佛学院,不管是听辅导还是听讲经,都要先到传法者前顶礼。此举并不是说法师高高在上,需要众人的恭敬顶戴,而是为了摧毁自己的傲慢心,树立对佛法的恭敬心。
4)听法时也不能打伞。
5)听法时还不能穿鞋。
6)手里拿着刀枪等兵器,也是不允许。
7)此外,有些人若病得特别重,行走不便,则可使用手杖,否则,将手杖带在身边也不允许。
450、出家比丘为什么不能给单独的女人传讲佛法?请以你所了知的事例进行分析。在家居士平时怎样做才算威仪如法?
原因有两个,一是避免遭受他人的诽谤讥嫌,二是自己若对女人单独传法,很容易产生染污心,从而毁犯根本戒。。一方面怕世人造谣诽谤,另一方面也怕产生世俗情爱。
作为在家居士也应如此,在无人陪伴的情况下,不要在隐蔽幽暗处与异性单独相会。
净土第三十五课问答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请解释此教证的意义。
2、当今时代,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请分析他们的说法。
1、《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请解释此教证的意义。
其实贫穷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寻求钱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积累了许多钱财,可是他一直处于贪著的状态,智者说这种人恒时处于贫穷中。现在有些人已经有好几亿元资产了,但他们还是不满足,实际上这种人就是标准的穷人。
此经中紧接着说:“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2、当今时代,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请分析他们的说法。
其实,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因果之理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只是将往昔积累的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大恩上师提到一个牧民的故事:有个牧民一直生活在偏远的牧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个牧民发现城市里的人都在使用电灯,他想:这个能发光的东西真好,我应该买一个回去,这样我也能过上光明的生活了!于是他买了一个灯泡。回到家乡后,他满怀希望地在帐篷里挂起灯泡,可他摆弄了半天,灯泡也没有放出光明。这个牧民见到灯泡放出光明,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买一个灯泡就能照明了。实际上,灯泡只是照明的一个因缘,要照明还需要电、电线等其他因缘,但他不知道这些隐蔽的因缘。同样的道理,任何苦乐果报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比如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他通过努力做生意而发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曾经积累过福德。正因为凡夫根识的能力有限,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所以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从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看问题要有全面、透彻的眼光,否则很容易犯错误。拿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本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概否认他人的帮助,这个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负义之辈。我资助过不少贫困大学生,有些学生还是比较愚笨的,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后,认为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其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努力,还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善心人士的资助,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他们根本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可是他们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
今后我们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观看问题,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见的明目后,才谈得上修行获得成就。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了,对因果仍然愚昧无知,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这种人的学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请解释此教证的意义。
2、当今时代,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请分析他们的说法。
1、《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请解释此教证的意义。
其实贫穷和富裕是在心上安立的,在外境上寻求钱财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宝积经》中说:“积财虽千亿,贪著心不舍,智者说此人,在世恒贫苦。”意思是说,有的人虽然积累了许多钱财,可是他一直处于贪著的状态,智者说这种人恒时处于贫穷中。现在有些人已经有好几亿元资产了,但他们还是不满足,实际上这种人就是标准的穷人。
此经中紧接着说:“彼虽无一物,安住舍离心,智者说斯人,世间最富贵。”意思是说,有些人虽然没有任何财产,但内心很知足,经常处于清净的舍心中,智者说这种人是最富贵的人。
2、当今时代,有些富人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本事,通过辛勤劳作而发财致富的。”有些领导常说:“我是凭着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才有了现在的地位。”请分析他们的说法。
其实,此类说法都是错误的,说这样的话是对因果之理愚昧无知的表现。这些人只是将往昔积累的微小善法的果报,误认为是今生辛勤努力的结果。
大恩上师提到一个牧民的故事:有个牧民一直生活在偏远的牧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来到了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个牧民发现城市里的人都在使用电灯,他想:这个能发光的东西真好,我应该买一个回去,这样我也能过上光明的生活了!于是他买了一个灯泡。回到家乡后,他满怀希望地在帐篷里挂起灯泡,可他摆弄了半天,灯泡也没有放出光明。这个牧民见到灯泡放出光明,就想当然地认为:只要买一个灯泡就能照明了。实际上,灯泡只是照明的一个因缘,要照明还需要电、电线等其他因缘,但他不知道这些隐蔽的因缘。同样的道理,任何苦乐果报都有近缘和远因,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眼前的近缘,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远因。比如一个人发财了,我们看到他通过努力做生意而发财,却无法看到他前世曾经积累过福德。正因为凡夫根识的能力有限,对因果法则存在短视,所以导致在现实中经常出现各种偏差。
从这里引出了一个问题:看问题要有全面、透彻的眼光,否则很容易犯错误。拿一个人的成长来讲,本来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成功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概否认他人的帮助,这个人不是愚者就是忘恩负义之辈。我资助过不少贫困大学生,有些学生还是比较愚笨的,当他们从学校毕业后,认为完全是凭着自己的智慧,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其实,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不仅有自己的努力,还有父母的养育、老师的教育、善心人士的资助,如果没有这些人的帮助,他们根本不会有现在的成就,可是他们完全忽略了这些因素。
今后我们一定要以佛教的因果观看问题,只有在具有因果正见的明目后,才谈得上修行获得成就。现在有些人虽然学佛多年了,对因果仍然愚昧无知,甚至还存在种种误解,这种人的学佛肯定是不会成功的。
Tuesday, December 1, 2009
入行论第64节课学习笔记
恒依强欲乐,或依对治引,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443、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444、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445、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446、律藏中对饮食有详细规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443、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1)“恒”。不管做任何善事,时间一定要长久。2)第二个条件是“强欲乐”,即意乐强烈。不论修什么样的善法,必须要有信心。3)第三个条件是“对治”。要发起强烈对治心,比如布施可以对治吝啬,大悲心可以对治嗔恨,有了强有力的对治心后,依靠正知正念能将违品全部摧毁。4)第四个条件是“恩悲福田”。功德田的功德越大,依靠它所积累的福报也越多,从一般的僧人、资粮道、加行道、小乘声闻缘觉,然后一地到十地菩萨,这样一直上去,证悟的境界越高,对其供养的功德越大。同样,悲田的众生越可怜,帮助他们的功德也越大。
总之,行持任何一个善法、修持任何一个法门、做任何一个善事,若能具足这四种条件(时间、意乐、对治、对境),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若万不得已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一头牦牛,那要尽量地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不然的话,罪过是相当严重的。
444、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如果布施的功德非常大,失去一些小小的律仪,并没有特别大的过失,这一点佛也是开许的。既然如此,大小是以什么来安立的呢?“大处思利他”,《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着眼点也要放在这一大处上。佛经中也讲过,我们千万不能为了小利而失去大义。因此,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因果之间的轻重要分清楚,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五十五课】本来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过布施百年的功德,因为六波罗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胜下下,即布施与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较大;持戒与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较大……。但并非始终如此,这也有一种灵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某些戒律也可以暂时舍弃,这是佛陀所开许的,《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善说海》中也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它而妄说没有看见。”还有,《毗奈耶经》中讲道: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如果你看见了那只野兽,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你可以说:“你看见虚空没有?”“我看见了。”“那你看见手指没有?”“看见了。”猎人说:“我不问你手指和虚空,只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猎物?”你可以观想胜义中一法不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样的方便妄语,在戒律中是开许的。
445、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这种做法的前提是,相续中无有丝毫自私自利,完全是利益他众。如《中观宝鬘论》中说:“不顾自利故,一味喜利他。”如果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完全是欢喜利益众生,在这种前提下,菩萨也开许杀生、邪淫、说妄语等[ 华智仁波切说:“身语七业有开许,但意三业从来没有开许之时。因为贪、嗔、邪见三种意罪业,不可能有转变成善妙动机的情况,只要一生起恶分别念,就必然是不善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佛陀在《宝积经》中说:“若能真实饶益众生,开许杀害造五无间罪者。”《声闻经》中亦云:“对犯根本罪的有些行为,若以大悲心摄持而利益众生,也有开许之时。”因此,行持善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哪些是开许的、哪些是不开许的。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生起自相的贪心或嗔恨心,以双运、降伏的名义来破戒,这个佛陀永远也没有开许。尤其是《菩萨二十颂释》中明确地说过:“作为发心的出家菩萨,永远也不开许以出家身份与别人作不净行。”倘若出家人看某些女人贪心非常强烈,觉得她特别可怜,于是随随便便破戒,或以密宗借口与她作不净行,任何经典也没有开许过。有些讲义中还说:“出家菩萨对淫戒、杀戒都没有开许,若是为了真实利益众生不得不行持,则应先舍戒,后方可行持。”
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佛教应以佛教的精神来弘扬,千万不要将世间上的贪心嗔心,跟佛教的悲心和空性鱼龙混杂,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混为一谈。
446、律藏中对饮食有详细规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毗奈耶经》等律藏中,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暂时可能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当时的印度也有这种传统,包括龙猛菩萨的《亲友书》和寂天菩萨的有关论典中,都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或四份,只留一部分自己享用。依靠饮食而随时随地上供下施。
2) 《毗奈耶经》中也是这样讲的:“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四分之一空置。”所以,整个肚子都装满食物,不喝一点饮料不行;全部是饮料,不吃一点东西也不行;全部空空的不行;全部装满也不行,这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要求的。因为在饮食过程中,吃得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多,自己不舒服,也容易昏沉。
3)对治我们对吃饭时美味的贪著。
以恩悲福田,成就大福善。
善巧具信已,即当常修善,
众善己应为,谁亦不仰仗。
施等波罗蜜,层层渐升进,
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
前理既已明,应勤饶益他,
慧远具悲者,佛亦开诸遮。
食当与堕者,无怙住戒者,
己食唯适量,三衣余尽施,
443、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444、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445、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446、律藏中对饮食有详细规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443、若想迅速积累无量的福德资粮,需要具足哪些条件?如果我们万不得已要造恶业,怎样才能让果报最轻?
我们在修持善法时,如果时间持之以恒,以强烈的欲乐来发心,凭借能摧毁其违品的对治,再加上依靠恩悲福三种殊胜之田,则能成办广大的福德善事。
1)“恒”。不管做任何善事,时间一定要长久。2)第二个条件是“强欲乐”,即意乐强烈。不论修什么样的善法,必须要有信心。3)第三个条件是“对治”。要发起强烈对治心,比如布施可以对治吝啬,大悲心可以对治嗔恨,有了强有力的对治心后,依靠正知正念能将违品全部摧毁。4)第四个条件是“恩悲福田”。功德田的功德越大,依靠它所积累的福报也越多,从一般的僧人、资粮道、加行道、小乘声闻缘觉,然后一地到十地菩萨,这样一直上去,证悟的境界越高,对其供养的功德越大。同样,悲田的众生越可怜,帮助他们的功德也越大。
总之,行持任何一个善法、修持任何一个法门、做任何一个善事,若能具足这四种条件(时间、意乐、对治、对境),那么就会事半功倍。
若万不得已非要造恶业,比如说杀一头牦牛,那要尽量地缩短时间,害心不要太强烈,用上对治害心的善法,不要为供养上师三宝而杀害,不然的话,罪过是相当严重的。
444、本论前面说“经说布施时,可舍微细戒”,此处又说“百年布施不如一日持戒”,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如果布施的功德非常大,失去一些小小的律仪,并没有特别大的过失,这一点佛也是开许的。既然如此,大小是以什么来安立的呢?“大处思利他”,《释论》中说,大处主要思维他众的利益,着眼点也要放在这一大处上。佛经中也讲过,我们千万不能为了小利而失去大义。因此,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因果之间的轻重要分清楚,这一点十分重要!
【第五十五课】本来布施跟持戒相比,持戒一天的功德超过布施百年的功德,因为六波罗蜜多中,上上的功德超胜下下,即布施与持戒相比,持戒的功德较大;持戒与忍辱相比,忍辱的功德较大……。但并非始终如此,这也有一种灵活性,例如布施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时,某些戒律也可以暂时舍弃,这是佛陀所开许的,《无尽慧请问经》中云:“布施之时,归戒可舍置。”《善说海》中也说:“例如,为了赐予遭杀的众生无畏施,明明看见它而妄说没有看见。”还有,《毗奈耶经》中讲道:猎人在追捕猎物时,如果你看见了那只野兽,猎人问你有没有看到,你可以说:“你看见虚空没有?”“我看见了。”“那你看见手指没有?”“看见了。”猎人说:“我不问你手指和虚空,只问你有没有看到我的猎物?”你可以观想胜义中一法不立,然后回答说:“我没有看见。”这样的方便妄语,在戒律中是开许的。
445、自相的贪嗔与佛法中的方便,二者的界限是什么?请以你周围的事情举例说明。
这种做法的前提是,相续中无有丝毫自私自利,完全是利益他众。如《中观宝鬘论》中说:“不顾自利故,一味喜利他。”如果一点自利的成分也没有,完全是欢喜利益众生,在这种前提下,菩萨也开许杀生、邪淫、说妄语等[ 华智仁波切说:“身语七业有开许,但意三业从来没有开许之时。因为贪、嗔、邪见三种意罪业,不可能有转变成善妙动机的情况,只要一生起恶分别念,就必然是不善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佛陀在《宝积经》中说:“若能真实饶益众生,开许杀害造五无间罪者。”《声闻经》中亦云:“对犯根本罪的有些行为,若以大悲心摄持而利益众生,也有开许之时。”因此,行持善法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哪些是开许的、哪些是不开许的。
值得注意的是,假如生起自相的贪心或嗔恨心,以双运、降伏的名义来破戒,这个佛陀永远也没有开许。尤其是《菩萨二十颂释》中明确地说过:“作为发心的出家菩萨,永远也不开许以出家身份与别人作不净行。”倘若出家人看某些女人贪心非常强烈,觉得她特别可怜,于是随随便便破戒,或以密宗借口与她作不净行,任何经典也没有开许过。有些讲义中还说:“出家菩萨对淫戒、杀戒都没有开许,若是为了真实利益众生不得不行持,则应先舍戒,后方可行持。”
所以只有获得一地菩萨以上,没有自私自利、完全是利他心态时,才开许行持这些行为。佛教应以佛教的精神来弘扬,千万不要将世间上的贪心嗔心,跟佛教的悲心和空性鱼龙混杂,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事物混为一谈。
446、律藏中对饮食有详细规定,这样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毗奈耶经》等律藏中,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第一份供养三宝,第二份为暂时可能到来的沙门、婆罗门或王族准备,第三份自己享用。当时的印度也有这种传统,包括龙猛菩萨的《亲友书》和寂天菩萨的有关论典中,都要求将食物分成三份或四份,只留一部分自己享用。依靠饮食而随时随地上供下施。
2) 《毗奈耶经》中也是这样讲的:“腹内四分之二进食,四分之一饮水,四分之一空置。”所以,整个肚子都装满食物,不喝一点饮料不行;全部是饮料,不吃一点东西也不行;全部空空的不行;全部装满也不行,这就是佛陀在经典中要求的。因为在饮食过程中,吃得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果过多,自己不舒服,也容易昏沉。
3)对治我们对吃饭时美味的贪著。
入行论第63节课学习笔记
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1)对修行人而言,内心获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乐都没办法比的。比如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摆脱了无始以来的桎梏,心甘情愿地舍弃自我,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相续中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少,享受的快乐也越来越多。例如高僧大德获得了一定境界后,那种快乐,的确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究竟的快乐,是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有了能自他交换的境界,这才是最快乐的。
2)依靠他人的功德,我们应享受随喜的快乐。看别人闻思修精进,或者有财富、有地位、有名声,不要生嫉妒心、嗔恨心,而应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样的安乐。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只要众生快乐,我们心里应该很舒服、很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原则。
3)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应该是最快乐的。在上师面前得到具无上加持的殊胜妙法后,自相续中有着无法言说的快乐。
【参考答案】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1)“出言当称意”,不论与任何人交往,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如富楼那尊者就有观机逗教的特点。我们修行人注重语言不是为了自己假装,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所以,为了得到众生的认可和信赖,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身份和根基,谈论的方式与话题必须适机。
2)“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不然的话,你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交谈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讲有关布施的问题,你要将布施的体相、作用、功德等讲得清清楚楚,别人一听也了然于胸、极为明白,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3)“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否则,本来你要讲佛法的内容,却扯了一大堆世间道理,讲世间道理的时候,又去讲一些没有任何关系的佛法,这样别人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前后应该围绕主题,不能太离谱、太脱节。
4)“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
5)“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佛陀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也说了,尤其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6)“柔和”,在说话的过程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真正有辩才的人,心里所想的完全能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本不用伤别人的心。《亲友书》中也讲了三种语[ 《亲友书》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蜂蜜般的美语、鲜花般的实语、不净粪般的虚妄语。我们应选择第一种,既不伤害众生的心,也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道出来,这样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7)“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没有必要时不要太啰嗦,该讲的内容也不能太略了。
这样说话的目的是: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众生的思绪千姿百态,根基和意乐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通达说话的窍诀,虽然心里想了个很好的方法,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因机施教。所以,认真学习语言的方法、作用、范围、内容等,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作为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具体而言,最初的发心是“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时,法、财、无畏三种布施都要以众生为对境;持戒也是依靠众生而守持清净戒律;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精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大乘禅定是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智慧度则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因此,六度全部需要众生,没有众生的话,一度也不能够圆满。同样,四摄、四无量心也需要众生,大乘的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时,是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1)对修行人而言,内心获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乐都没办法比的。比如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摆脱了无始以来的桎梏,心甘情愿地舍弃自我,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相续中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少,享受的快乐也越来越多。例如高僧大德获得了一定境界后,那种快乐,的确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究竟的快乐,是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有了能自他交换的境界,这才是最快乐的。
2)依靠他人的功德,我们应享受随喜的快乐。看别人闻思修精进,或者有财富、有地位、有名声,不要生嫉妒心、嗔恨心,而应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样的安乐。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只要众生快乐,我们心里应该很舒服、很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原则。
3)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应该是最快乐的。在上师面前得到具无上加持的殊胜妙法后,自相续中有着无法言说的快乐。
【参考答案】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1)“出言当称意”,不论与任何人交往,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如富楼那尊者就有观机逗教的特点。我们修行人注重语言不是为了自己假装,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所以,为了得到众生的认可和信赖,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身份和根基,谈论的方式与话题必须适机。
2)“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不然的话,你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交谈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讲有关布施的问题,你要将布施的体相、作用、功德等讲得清清楚楚,别人一听也了然于胸、极为明白,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3)“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否则,本来你要讲佛法的内容,却扯了一大堆世间道理,讲世间道理的时候,又去讲一些没有任何关系的佛法,这样别人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前后应该围绕主题,不能太离谱、太脱节。
4)“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
5)“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佛陀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也说了,尤其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6)“柔和”,在说话的过程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真正有辩才的人,心里所想的完全能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本不用伤别人的心。《亲友书》中也讲了三种语[ 《亲友书》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蜂蜜般的美语、鲜花般的实语、不净粪般的虚妄语。我们应选择第一种,既不伤害众生的心,也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道出来,这样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7)“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没有必要时不要太啰嗦,该讲的内容也不能太略了。
这样说话的目的是: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众生的思绪千姿百态,根基和意乐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通达说话的窍诀,虽然心里想了个很好的方法,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因机施教。所以,认真学习语言的方法、作用、范围、内容等,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作为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具体而言,最初的发心是“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时,法、财、无畏三种布施都要以众生为对境;持戒也是依靠众生而守持清净戒律;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精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大乘禅定是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智慧度则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因此,六度全部需要众生,没有众生的话,一度也不能够圆满。同样,四摄、四无量心也需要众生,大乘的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时,是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Subscribe to:
Comments
(
At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