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行为喜,此喜价难估,
故当依他德,安享随喜乐。
如是今无损,来世乐亦多,
反之因嗔苦,后世苦更增。
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
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
眼见有情时,诚慈而视之,
念我依于彼,乃能成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440、对大乘修行人而言,什么才是最快乐的?你觉得真是这样吗?
1)对修行人而言,内心获得一些佛法的境界,是任何快乐都没办法比的。比如我们生起了菩提心,摆脱了无始以来的桎梏,心甘情愿地舍弃自我,全心全意地利益众生,相续中的痛苦就会越来越少,享受的快乐也越来越多。例如高僧大德获得了一定境界后,那种快乐,的确无法用语言来描述。最究竟的快乐,是我们有了修行的境界、有了能自他交换的境界,这才是最快乐的。
2)依靠他人的功德,我们应享受随喜的快乐。看别人闻思修精进,或者有财富、有地位、有名声,不要生嫉妒心、嗔恨心,而应以他人的善行,使自己享受同样的安乐。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只要众生快乐,我们心里应该很舒服、很快乐,这就是我们的原则。
3)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应该是最快乐的。在上师面前得到具无上加持的殊胜妙法后,自相续中有着无法言说的快乐。
【参考答案】只要众生远离痛苦、获得快乐,这就是大乘修行人最快乐的事情。或者说,在大恩上师座下享受佛法的甘露美味,也是最快乐的。
441、在与别人交谈时,应该掌握哪些语言技巧?你做到了多少?这样说话,目的是为了什么?
1)“出言当称意”,不论与任何人交往,说话要相合对方的心意,值得信任。如富楼那尊者就有观机逗教的特点。我们修行人注重语言不是为了自己假装,而是为了帮助众生、利益众生。所以,为了得到众生的认可和信赖,在与他们交往的时候,要了解对方的身份和根基,谈论的方式与话题必须适机。
2)“义明”,说话要主题鲜明、中心突出,不然的话,你东一句、西一句,自己都不知道在说什么,别人也听得云里雾里,这种交谈没有什么意义。比如要讲有关布施的问题,你要将布施的体相、作用、功德等讲得清清楚楚,别人一听也了然于胸、极为明白,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3)“语相关”,不管从意义上、词句上、语调上,语言必须要关联。否则,本来你要讲佛法的内容,却扯了一大堆世间道理,讲世间道理的时候,又去讲一些没有任何关系的佛法,这样别人不一定能明白。所以在说话的过程中,前后应该围绕主题,不能太离谱、太脱节。
4)“悦意”,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委婉,犹如母亲对爱子一样亲切,听起来很舒服,让人也起欢喜心。
5)“离贪嗔”,修行人应断除不实语、粗语、妄语等六十四种语垢,佛陀在《十地经》、《法集经》等经典中也说了,尤其要远离贪心、嗔心所引起的语言。
6)“柔和”,在说话的过程中,应使用柔和文雅的语言。真正有辩才的人,心里所想的完全能通过完美的语言表达出来,根本不用伤别人的心。《亲友书》中也讲了三种语[ 《亲友书》云:“佛说语言有三种,称心真实颠倒说,犹如蜂蜜鲜花粪,唯一当弃最末者。”]:蜂蜜般的美语、鲜花般的实语、不净粪般的虚妄语。我们应选择第一种,既不伤害众生的心,也能将自己的意思完全道出来,这样的语言最有说服力。
7)“调适中”,说话的声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速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没有必要时不要太啰嗦,该讲的内容也不能太略了。
这样说话的目的是:若能精通语言的技巧,那度化众生也好、自己修行也好,都是非常方便的。要知道,众生的思绪千姿百态,根基和意乐也千差万别,如果没有通达说话的窍诀,虽然心里想了个很好的方法,但在表达的过程中往往适得其反,没有办法因机施教。所以,认真学习语言的方法、作用、范围、内容等,还是有一定的必要。
442、为什么说只有依靠众生,才能成就佛道?
作为修大乘佛法者,从最初发无上菩提心,中间修持六度万行,到最后证悟圆满正觉果位,都要依靠众生方能成就。具体而言,最初的发心是“为度化众生愿成佛”,所依离不开众生。中间行持六度万行时,法、财、无畏三种布施都要以众生为对境;持戒也是依靠众生而守持清净戒律;没有众生的损害,一个人对谁修安忍;精进是为了要度化众生,而不是为自己;大乘禅定是远离外面一切愦闹,安住于利益众生的境界中;智慧度则是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世俗中辨别利益众生最究竟的方便方法。因此,六度全部需要众生,没有众生的话,一度也不能够圆满。同样,四摄、四无量心也需要众生,大乘的三十七道品,都离不开众生。最后获得佛果时,是以二十七种事业将众生安置于道和果上,所以任运自成的二十七种事业也不能离开众生。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