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
吾身受用及善根,一切真实之供品,
意幻七宝瑞相物,本成三千世界中,
十亿日月洲须弥,天人龙之诸受用,
意幻供养无量光,为利我故悲纳受。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1、为什么要在行住坐卧中忆念上师三宝?
只要能以信心和菩提心摄持,一个人的任何所作所为都是修行。
2、如何真正从内心放下“供养会耗尽财产”的顾虑?
其实,就像佛经中讲的那样,布施可以得福,越作布施福报就会越大,所以这些人应该放下顾虑,趁有钱财时多作供养,如果有钱时不作供养,以后没钱的时候,再想作供养也没有能力了。因此,每个人要尽量拿出维持生活之外的财产作供养,有钱供钱,有物供物,甚至自己用不上的东西也可以供养,这些用不上的东西与其浪费掉,还不如用来积累资粮。
3、七种不花钱的布施,您能做到那几种?今后打算怎样做?
佛经中讲了七种不花钱而能获大果报的布施:一、眼施,以和善的目光看别人;二、和颜悦色施,以和蔼悦意的表情对待别人;三、言辞施,对别人宣说柔和的语言;四、身施,起立、迎送、礼拜父母师长,并且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别人;五、心施,以善良、恭敬之心对待别人;六、床座施,为父母师长铺设座位,或者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他人坐;七、房舍施,将自己的房子提供给别人住。所以只要有供养的意乐,就会有作供养的机会,即使你没有财产,也可以用身口意来善待别人,这一点任何人都能做到。
4、您周围有哪些不需要勤做就致富的例子?如何看待他们富裕的近因和远因?
5、两个人,一个是世界闻名的大富翁,并且捐赠很多钱做慈善事业,但不信仰佛教,不知道供养僧宝福田,另一个是收入一般的平民,信仰佛教,经常以少量钱财供养僧众,哪个人福报大?为什么?
僧众是非常殊胜的福田,供养僧宝福田能够出生巨大的功德。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具有福报者才会值遇殊胜的福田,而没有福报者很难值遇,即使遇到了也不一定会生起信心。去年我们学院的大经堂竣工后,很多喇嘛都赞叹说:“现在每天有那么多僧众在经堂里闻思修行,这些施主们的福报真大啊!”而有些人在作慈善方面很有兴趣,他们愿意建学校、修桥、筑路,但对供养僧宝福田却没有兴趣,这就是福报不够的表现。
6、在供养个人和供养僧众方面怎样做比较合适?略述依止上师前如何观察选择上师?
一般来讲,对个人作供养比较容易产生后悔心,而供养僧众不容易产生后悔心,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我觉得大家今后最好是供养僧众。
今后大家在这方面一定要注意,如果你真要依止某人,事先必须做好观察,按照《上师供讲义》的要求,弟子应该观察上师十二年,确定是真正的善知识后,才能去依止。但现在有些人就像华智仁波切所说的“饿狗遇到肉一样”,遇到一个上师后根本不去观察,随随便便就依止。前一段时间,有个人打电话问我:“我们这里来了一位上师,据说他要举行灌顶,我想去参加灌顶,但不知道他是不是合格的上师?”我说:“这个上师是谁啊?”“他今天刚到,我也不知道他叫什么……”在世间,找对象都要反复观察,看对方的财富、人品、门第怎么样,可是在依止上师这么重要的事情上,有些人连最基本的观察都不作,就非常盲目地去依止,这样最终会得到什么结果?很可能师徒互相毁谤,最后双方都被毁坏。如果是结婚,两个人过不下去可以离婚,可佛法不是这样,一旦师徒之间结上法缘,绝对不能互相舍弃,否则会导致非常可怕的后果。
7、如果家里人反对供施该怎么办?
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值遇这样的对境很困难,但僧宝也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可以供养僧宝,这同样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8、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请解释其意义。
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
9、有的人经常跳槽以期有更好的收入,有的人经常在工作中为了职位、工资奖金等在人际关系上下功夫,有时候还与人冲突,怎样看待?我们怎样做?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当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