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Wednesday, December 30, 2009

入行论第71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精勤灭嗔者,享乐今后世。
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
得此不乐食,嗔盛毁自己。
故当尽断除,嗔敌诸粮食,
此敌唯害我,更无他余事。
遭遇任何事,莫扰欢喜心,
忧恼不济事,反失诸善行。
若事尚可改,云何不欢喜,
若已不济事,忧恼有何益?
不欲我与友,历苦遭轻蔑,
闻受粗鄙语,于敌则相反。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思考题
471、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请以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具体分析。
(有点混淆,因,因缘,来源?)
1)嗔恨心的因:不快乐的心态。因为不快乐的心态犹如食物一样,能养育嗔恨心的敌人,使其身体越来越强壮,一旦嗔恨心的能力大大增强,就能毁灭今生来世的所有善根。
2)生起嗔恨心的话,因缘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强行我不欲”,本来我不想做的事情,非要让我做;还有一种是“挠吾所欲”,本来我希求的事情,他人却百般阻挠,不让我去做。
2)嗔恨心的来源就是执著,如果没有特别执著,即使别人“行我不欲”或“挠吾所欲”,自己的心也会如如不动。因为本来就没什么希求,别人怎么样制造违缘,我也不会产生嗔恨心。
3.1)麦彭仁波切在教言中也说了:“嗔心生起之时,如果观察它的来处,默然静坐片刻,怒火会自然熄灭。”
为了消除嗔恨心,首先要断绝它的不悦意食物。我们无论遇到什么事,最好不要先以分别念进行取舍,若能做到这一点,就好比没有火的因、火焰就无法产生一样,嗔恨的敌人便无计可施了。同时,如果遇到生嗔的对境,应该用“沙门四法”去对待——他人殴打,我不嗔打;他人辱骂,我不还骂;他人嗔恨,我不生嗔;他人寻机挑衅,我不寻过反争。通过这种方式,不快乐的心就没办法产生了,如此一来,相续中的清净、喜乐也不会受到丝毫损害。


472、快乐和痛苦到底建立在什么上面?你平时是怎样追求快乐的?
快乐和痛苦完全建立在心的执著上。现在东西方的许多人一直在探索:快乐到底建立在物质上,还是在心上?大多数有智慧的人都承认:快乐建立在心上面,如果心很快乐,什么环境中都非常快乐。追求物质来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这是根本不现实的。当然,物质并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任何事情不能堕两边,佛陀在有关教言中也讲得非常清楚。
所以快乐和自己心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情不快乐时,要经常祈祷上师三宝,不要对事情特别执著,越执著越痛苦,最后也是于事无补。

473、有些人办事情失败了,就对别人大发脾气,这种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不合理。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假设尚有扭转的余地,那有什么不高兴的呢?如果已经不可救药,如同碗打破了一样,伤心苦恼又有什么用呢?因此,闷闷不乐实不合理。

474、生嗔的对境分为哪72种?请在现实生活中一一对应。
具体而言,不欲境有36种:我自己不乐意的对境有4种——让我痛苦、遭受轻毁、当面说恶语、背后说毁谤的鄙语。同时,我也不希望这4种发生在我的亲友身上。而对我的怨敌则与此相反,让他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是我所不愿意的。这以上共有12种,各自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这样共有36种。
所欲境也是同样:我自己希求的对境有4种:让我快乐、获得尊敬、听闻爱语和敬语。也希望我的亲人得到这4种。而对我的敌人,愿意让他痛苦、遭人轻毁、听受毁谤和恶语。这12种各分过去、现在、未来三种,共有36种所欲境。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