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词:
首当先阅览,虚空藏经部,
亦当勤阅读,学处总集论,
佛子恒修行,学集广说故。
或暂阅精简,一切经集论。
亦当偶披阅,龙树二论典。
经论所未遮,皆当勤修学。
为护世人心,知已即当行。
再三宜深观,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法应恭谨行,徒说岂有益?
唯阅疗病方,疾患云何愈?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思考题
462、为了知菩萨学处,寂天论师建议我们读阅哪几部经论,它们分别讲了什么?
寂天菩萨让我们尽量看五本书:一部经典,寂天菩萨自己的两部论典,龙猛菩萨的两部论典。
1. 最先要读《虚空藏经》,此经宣说了菩萨的十八种根本学处以及支分学处,详细阐明了堕罪与还净方法。此经又名《虚空藏般若波罗蜜经》,或《虚空藏菩萨经》(佛陀耶舍译)。作为释迦牟尼佛的传承弟子,尤其是已受过菩萨戒的大乘行者,我们理应学习这部经典,因为此中广泛宣说了如何发心、怎样受戒、学处开遮等内容,这些都是需要首先了知的。
2.《学处总集论》,也即《学集论》。因为此论对菩萨常常要行持的事宜,阐述得极为详细。在宋代时,曾被法护论师译为汉文,全名是《大乘集菩萨学论》。在这部论典中,菩萨的整个学处,比如怎么样发心、发心后的受戒方式、得戒后应如何护持、护戒的功德等宣说得非常圆满。
3.《经集论》。这也是寂天菩萨所造,总结了所有大乘经典的句义,宣说了人身难得、菩提心功德等教言,言简意赅、非常易懂。
4.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阅读龙猛菩萨的两大论典。《学集论》和《经集论》。
龙猛菩萨的《经集论》里面主要讲了很多难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遇、菩提心难发、在家修行机会难值。
5.龙猛菩萨的《学集论》不但在汉传佛教中没有,藏传佛教中也没有它的译本。
463、我们做某一件事情时,如果经论中没有明确规定可不可以做,那该如何取舍?
有些行为在经论中不一定非常明显,你若不知道该不该做的话,可以看一下大乘经典和论典中有没有遮止,如果里面没有说不准,做了不会有太大过失,那就可以放心去做。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务必要严格要求自己,尽一切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心。其实,护别人的心也不是非常困难,只要念念不忘,经常提醒自己,每个人应该都能做到。尤其是自己周围的人,应尽可能地帮助他们,护持他们的心,不要让他们散乱于世间八法中。
因此,我们不要扰乱其他众生的心,平时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任何一个环境中,尽量保护别人的心。如果自己有能力,最好让他们的心转到行持善法方面;如果实在没有能力,也应遵循上师如意宝的教言,不要通过各种方法来扰乱别人的心,这就是我们的一种原则。
464、简而言之,护持正知正念是指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龙猛菩萨说:“经常观察自己的三门,同时做对自他有利益的事情,此即为智者。”《佛子行》中云:“烦恼串习难对治,执持正知正念剑,贪等烦恼初生时,立即铲除佛子行。”佛经中也说:“菩萨应恒时审察自心是行善抑或造恶。如行于善法,则生欢喜,并随喜而生定解;如行于恶法,则生不喜,尽一切方便制止恶业。”
465、请以教证、公案说明,实际修持佛法的利益。
教证:1. 龙猛菩萨说:“盲人手中虽然持着明灯,但对他自己没有一点利益,只是听闻佛法而不去实践修习的人,也是如此。”现在《入行论》学到第五品了,这五品的内容,大家在生活中、修行中要尽量用得上,不要只是夸夸其谈。有些人平时说起来天花乱坠,没有遇到事情时,大家都觉得他是真正的修行人,可是一遇到严厉的对境,原来的境界就荡然无存,所说与所行完全背道而驰。
2. 上师如意宝经常引用佛经的教证说:“如果没有好好修持,所学的法不一定用得上,就好比有些人虽然落到水里,但也有口干而死的现象。”
3. 佛经中还说:“如果没有实地修持,听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
公案:
佛经中有一个公案:有两个贵族少年,同时在佛陀座下出家为僧。一个听闻佛法后就实际去修持,结果证得阿罗汉果。而另一个却只注重闻,不重视修,一直在字面上耽著,时间久了,他成了有名的三藏法师,有很多弟子。有一次,三藏法师想用一些难题难住那位阿罗汉,从而抬高自己的身份,羞辱他不懂什么佛法。佛陀了知他的用心后,不忍心他这样造业,便前往二比丘住的地方,一再赞叹实际修持佛法的功德。当时,三藏法师的弟子们很不平,议论佛陀为何赞叹那个什么都不懂的长老,而对熟读所有经典、为五百僧人讲法的法师,一句赞叹也没有。(佛陀在说话时,都有一群比丘议论纷纷,那我们有些法师讲法时,下面的人不能接受,甚至说“法师不应该这样讲,堪布不应该这样讲,应该按我的思维方式讲”,这种情况也是理所当然。)佛陀了知这一切,故意问道:“僧众啊,你们在议论什么?”当他们告诉佛陀后,佛陀便开示道:“要知道,在我的教法中,你们的法师犹如一个被雇来看管牛的人,而那位长老,犹如独自拥有牛的主人一般。”弟子们闻后恍然大悟,原来只说不修是不行的。
466、学习本品以后,你自己有什么改变?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