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风光


Wednesday, December 16, 2009

入行论第68节课学习笔记

颂词:
为自或为他,何时修何行,
佛说诸学处,皆当勤修习。
佛子不需学,毕竟皆无有,
善学若如是,福德焉不至?
直接或间接,所行唯利他,
为利诸有情,回向大菩提。
舍命亦不离,善巧大乘义,
安住净律仪,珍贵善知识。
应如吉祥生,修学侍师规。
此及余学处,阅经即能知,
经中学处广,故应阅经藏。


思考题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458、请举例说明: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什么必须通达世出世间的一切学问?
若没有修学一切知识的希求心,一方面不能成就遍知佛果,另外也不能饶益一切众生。弥勒菩萨在《经庄严论》中云:“若未通五明,圣者不成佛,为制服摄他,自知而学之。”意思是说,菩萨若未精通五明,不可能获得一切智智的佛果,尤其在利益众生时,为了制服对佛教具有成见者,也为了摄受与佛教有因缘者,菩萨必须通达一切知识,如此才能圆满自他二利。麦彭仁波切在《诗学注释》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并引用佛经进一步说明,大乘行人必须精通五明。
国外的观音上师,经常拿一些钟表自己修,有些人采访他时,他说:“我非常欢喜琢磨这些,但有时候弄不好,就把它搞坏了。”然后边笑边说一些自己的经历。依靠他的这种智慧与摄受,后来许许多多的人皈入了佛门。

459、利益众生有哪两种途径?你觉得各自最好的方法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做的?
利益众生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利益众生,如放生、讲经说法,或者做财布施、法布施。还有一种是间接利益众生,比如通过闭关或者作意,将自己的善根功德回向,此举虽没有直接度众生,但间接能成为利他之因。大乘经典中说,菩萨的事情是什么?就是利益众生,除此之外,为自己的事情是没有的,包括吃饭穿衣,也是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所以,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这一点,有了这种心态后,自私自利的心会逐渐逐渐减少。
戒杀放生是直接利益众生的最好方法。
间接利益众生,就是汉传佛教中非常强调的吃素。

460、所作善根为什么要回向无上菩提?
《妙臂请问经》中说:“回向后的善根,永远也不会失毁,犹如大海与盐味无二无别,回向后的善根与如来的智慧无二无别。”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的善根回向给所有众生,在回向的时候,一定要发愿:愿佛法兴盛,众生获得安宁!

461、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
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
依止上师的方式,《华严经》中讲了种种比喻[ “当以不厌承担一切重担如大地之心;意乐不退转如金刚之心;不为一切痛苦所动如铁围山之心;不放弃一切所行之事如奴仆之心;远离贡高我慢如笤帚之心;担负一切重担如乘之心;不嗔不怒如犬之心;不厌来来去去如船筏之心;承侍上师如孝子之心而恭敬承侍善知识。”],如大地、金刚、笤帚……,以这些心态来依止,不管上师对你什么态度、对你什么行为,自己都能够接受。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